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长篇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革命史长篇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1297530.jpg)
- 郑德荣,朱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12566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史长篇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中美关系1
(一)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1
(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6
二 抗战时期的日本侵华策略19
(一)抗战初期日本侵华的策略19
(二)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25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华的策略32
三 侵华日军的“华北治安战”37
(一)日军在华北实行战略进攻的阶段37
(二)日军在华北不断加紧进攻其后方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阶段40
(三)日军在华北不断走下坡路并最后失败的阶段47
四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52
(一)从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失守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52
(二)从武汉失守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58
(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62
五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67
(一)中国战区的成立67
(二)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69
(三)中国军队缅北、滇西反攻作战74
六 国民参政会的性质及其活动79
(一)国民参政会的成立及其性质79
(二)国民参政会的主要活动83
(三)对国民参政会的评价93
七 中间党派的抗日主张和活动94
(一)中间党派的抗日主张95
(二)中间党派的抗日活动105
八 爱国侨胞对抗战的贡献108
(一)从舆论上支持祖国抗战109
(二)从财力和物力上支持祖国抗战113
(三)从人力上支持祖国抗战117
九 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122
(一)汪精卫集团的形成122
(二)从暗中通敌到公开叛国投敌124
(三)汪伪政权的罪行及汉奸的下场129
十 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135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工矿业136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农业140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业144
(四)国民党统治区的金融业147
十一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50
(一)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150
(二)中国战场是粉碎日军“北进”计划的主要力量,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56
(三)中国战场迟滞了日本法西斯南进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盟军的对日作战158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162
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对华政策162
(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美苏的全球战略162
(二)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演变165
(三)苏联的对华政策175
二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事部署和作战方针的演变183
(一)抢占胜利果实时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针184
(二)发动内战时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针188
(三)国民党分区防御点线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194
(四)国民党在解放军渡江前后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针201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斗争205
(一)南京局及其地下组织的沿革和发展205
(二)领导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反蒋斗争209
(三)进行上层统战和蒋军起义的策反工作214
(四)党在国统区的机要工作220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223
(一)国共两党谈判时期的减租减息与没收、分配敌伪土地223
(二)战略防御阶段的初期土地改革运动229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平分土地运动233
(四)新区的土地改革238
五 解放战争后期蒋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243
(一)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蒋桂矛盾激化244
(二)逼蒋下野——蒋桂矛盾发展246
(三)蒋介石从幕后走出前台——桂系争权失败254
第三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259
一 建国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259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的观望政策260
(二)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孤立、遏制政策265
二 建国初期国家领导机构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278
(一)中央国家机关的初创278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282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288
三 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294
(一)新中国经济的起点294
(二)国营经济的发展和领导地位的确立299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改组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304
(四)个体经济的变化和集体经济的发展306
四 “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31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及其内容312
(二)1953年至195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稳步发展316
(三)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冒进与反冒进319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324
五 农业合作化后期工作中的偏差及党采取的主要措施329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329
(二)1955年夏季以后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分歧和偏向338
(三)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348
六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期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初步调整356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356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出现的新问题361
(三)在初步调整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369
七 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和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374
(一)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374
(二)改革经济体制的初步方案385
八 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战线的三次批判运动388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388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93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398
九 建国初期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调整和发展403
(一)教育的调整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03
(二)科研机构及体制的创建与科学事业的进展408
(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初步繁荣412
(四)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教科文事业发展中的作用416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20
一 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的中美、中苏、中印关系420
(一)中美之间的会谈与斗争420
(二)中苏关系从友好合作到严重恶化424
(三)中印关系的变化431
二 从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到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434
(一)党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434
(二)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442
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及纠正错误的曲折453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454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展开459
(三)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463
(四)纠“左”中的曲折与1960年的“持续大跃进”467
四 六十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471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471
(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476
(三)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和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483
五 “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和调整时期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487
(一)“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487
(二)调整时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498
六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504
(一)八大时期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504
(二)民主建设的曲折及高度集权化政治体制的形成509
(三)六十年代初民主生活的恢复与政治体制高度集权化的进一步加深513
七 “文化大革命”的由来、发动和发展过程519
(一)“文化大革命”的由来519
(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523
(三)“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过程526
八 “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的斗争535
(一)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535
(二)周恩来反对极左思潮537
(三)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534
(四)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个别战斗547
(五)全国人民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抗议运动551
九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度集权型政治体制的瘫痪及其畸形发展555
(一)“文化大革命”对高度集权体制的冲击及该体制的全面瘫痪555
(二)畸形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曲折发展561
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573
(一)七十年代后期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和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573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584
十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决策及其成就596
(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597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606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