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1250135.jpg)
- 肖泽萍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425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199页
- 主题词:抑郁症-治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前言1
2.编者的话2
3.导论3
4.本综述的方法学8
4.1 共识过程8
4.2 数据来源8
4.3 获得信息的其他资源9
4.4 局限性9
5.诊断和流行病学13
5.1 抑郁障碍的诊断13
5.2 与抑郁障碍治疗特别相关的特征13
5.2.1 单相抑郁14
5.2.1.1 疾病严重程度14
5.2.1.2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5
5.2.1.3 可能对抗抑郁药治疗有影响的其他临床表现15
5.2.1.3.1 严重的精神运动性激越与迟滞15
5.2.1.3.2 忧郁表现15
5.2.1.3.3 非典型表现15
5.2.1.3.4 季节特征15
5.2.1.3.5 疼痛状况下的抑郁症候群16
5.2.1.3.6 适应障碍中的抑郁症候群16
5.2.2 其他形式的抑郁障碍16
5.2.2.1 双相抑郁16
5.2.2.2 恶劣心境与伴恶劣心境的抑郁障碍16
5.2.2.3 反复发作的短暂抑郁17
5.2.3 与其他精神病共病抑郁障碍17
5.2.3.1 其他精神障碍17
5.2.3.1.1 焦虑障碍17
5.2.3.1.2 物质滥用17
5.2.3.2 人格障碍17
5.2.4 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障碍18
5.2.4.1 躯体疾病18
5.2.4.1.1 心血管疾病18
5.2.4.1.2 内分泌疾病和糖尿病19
5.2.4.1.3 肾脏疾病19
5.2.4.1.4 肝脏疾病19
5.2.4.2 神经系统疾病19
5.2.4.2.1 癫痫19
5.2.4.2.2 中风和痴呆19
5.2.4.2.3 帕金森病20
5.2.4.2.4 播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20
5.2.4.2.5 偏头痛20
5.2.4.3 感染性疾病20
5.2.4.4 肿瘤和副肿瘤综合征21
5.3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21
6.保健的标准23
6.1 诊断23
6.2 获取精神卫生服务的途径25
6.3 完善保健25
7.治疗目标:有效、缓解、临床痊愈27
7.1 急性期治疗28
7.2 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30
7.3 不良反应的处理32
7.3.1 不良反应发生率32
7.3.2 治疗结果32
8.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发趋势34
8.1 基于抑郁症单胺假说研发各种抗抑郁药34
8.2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新认识35
8.3 从药物遗传学角度了解抗抑郁药物如何作用39
9.药物治疗的选择41
9.1 抑郁障碍急性期的药物治疗41
9.1.1 导言41
9.1.1.1 抗抑郁药的代谢、药代动力学、药物遗传学、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相互作用44
9.1.1.1.1 引言44
9.1.1.1.2 抗抑郁药的代谢和药物遗传学44
9.1.1.1.3 抗抑郁药的TDM47
9.1.1.1.4 药物遗传学和TDM47
9.1.1.1.5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48
9.1.1.2 抗抑郁药的不同剂型48
9.1.1.2.1 口服抗抑郁药48
9.1.1.2.2 经皮肤的抗抑郁药49
9.1.1.2.3 静脉用抗抑郁药49
9.1.1.3 不良反应概述49
9.1.1.3.1 抗抑郁药使用过程中的血恶液质、红细胞和白细胞生成障碍51
9.1.1.3.2 抗抑郁药物的成瘾性可能和与停药综合征的界限51
9.1.1.3.3 妊娠期、产后和哺乳期抗抑郁药的用法53
9.1.1.3.4 抗抑郁药与驾驶问题54
9.1.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6
9.1.2.1 疗效56
9.1.2.2 安全性和耐受性56
9.1.3 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7
9.1.3.1 疗效57
9.1.3.2 安全性和耐受性57
9.1.4 其他非直接涉及单胺的作用机制:改良TCA噻奈普汀57
9.1.4.1 疗效58
9.1.4.2 安全性和耐受性58
9.1.5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58
9.1.5.1 疗效58
9.1.5.2 安全性和耐受性58
9.1.6 选择性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60
9.1.6.1 疗效60
9.1.6.2 安全性和耐受性60
9.1.7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60
9.1.7.1 疗效60
9.1.7.2 安全性和耐受性61
9.1.8 α-受体阻断四环类抗抑郁药61
9.1.8.1 疗效61
9.1.8.2 安全性和耐受性61
9.1.9 5-HT平衡抗抑郁药(SMAs)61
9.1.9.1 疗效61
9.1.9.2 安全性和耐受性62
9.1.10 DA和NE再摄取抑制剂62
9.1.10.1 疗效62
9.1.10.2 安全性和耐受性62
9.1.11 植物提取类抗抑郁药物62
9.1.11.1 圣·约翰草62
9.1.11.1.1 疗效62
9.1.11.1.2 安全性和耐受性63
9.1.11.2 汉方药63
9.1.11.3 辣木属、解郁和半夏厚朴汤(传统中草药)63
9.1.12 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对策:合并用药和增效治疗63
9.1.12.1 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概念63
9.1.12.2 合并用药和增效治疗概论64
9.1.12.2.1 合并治疗65
9.1.12.2.1.1 合并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65
9.1.12.2.1.1.1 疗效65
9.1.12.2.1.1.2 安全性和耐受性65
9.1.12.2.1.2 ECT和抗抑郁药物的合用65
9.1.12.2.1.2.1 疗效65
9.1.12.2.1.2.2 安全性和耐受性65
9.1.12.2.2 增效治疗66
9.1.12.2.3 锂盐66
9.1.12.2.4 甲状腺激素66
9.1.12.2.5 抗癫痫药67
9.1.12.2.6 吲哚洛尔67
9.1.12.2.7 丁螺环酮67
9.1.12.2.8 坦度螺酮67
9.1.12.2.9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68
9.1.12.2.10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68
9.1.12.2.11 其他增效策略68
9.1.12.2.12 小结69
9.1.13 新进展和新的药物治疗方法69
9.1.13.1 影响褪黑激素能神经传递69
9.1.13.2 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69
9.1.13.3 速激肽受体拮抗剂70
9.1.13.4 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HPA)的治疗策略70
9.1.13.4.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70
9.1.13.4.2 类固醇合成抑制剂70
9.1.13.4.3 神经活性类固醇70
9.1.13.4.4 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71
9.2 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其他药物的持续治疗和维持治疗71
9.2.1 长期抗抑郁药治疗的备选药物74
9.2.1.1 锂盐74
9.2.1.2 抗惊厥药物对单相抑郁症复发的预防作用74
9.2.2 长期预防性治疗的基本原则74
10.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特殊情况75
10.1 性别相关的差异75
10.2 年龄相关的差异76
10.2.1 抗抑郁药治疗儿童与青少年抑郁症76
10.2.1.1 前言76
10.2.1.1.1 三环类抗抑郁药77
10.2.1.1.2 SSRIs和更新型的抗抑郁药77
10.2.1.1.2.1 氟西汀77
10.2.1.1.2.2 帕罗西汀79
10.2.1.1.2.3 舍曲林80
10.2.1.1.2.4 西酞普兰80
10.2.1.1.2.5 艾司西酞普兰80
10.2.1.1.2.6 文拉法辛80
10.2.1.1.2.7 米氮平80
10.2.1.1.2.8 奈法唑酮80
10.2.1.1.2.9 安非他酮80
10.2.1.1.2.10 Ω-3脂肪酸80
10.2.1.2 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措施81
10.2.1.3 其他来源的依据调查82
10.2.1.4 抗抑郁药和自杀82
10.2.1.5 抗抑郁药和年轻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行为或非致死性自伤82
10.2.1.6 抗抑郁药的运用和其风险和效益83
10.2.1.7 结论84
10.2.2 抗抑郁药治疗老年病人84
10.2.2.1 临床概况84
10.2.2.2 老年人用抗抑郁药的疗效85
10.2.2.3 老年病人的药物耐受性85
10.2.2.4 老年人抗抑郁治疗的剂量与疗程86
11.自杀和抗抑郁药:抑郁与自杀87
12.抑郁症的其他治疗91
12.1 心理治疗91
12.2 电抽搐治疗92
12.2.1 ECT作为一线治疗92
12.2.2 ECT作为二线治疗92
12.2.3 ECT的维持和巩固治疗93
12.2.4 不良反应93
12.2.5 安全性93
12.3 其他非药物治疗93
12.3.1 简介93
12.3.2 重复经颅磁刺激94
12.3.3 经颅直流电刺激95
12.3.4 磁刺激抽搐治疗95
12.3.5 迷走神经刺激术95
12.3.6 深部脑刺激95
12.3.7 完全或部分睡眠剥夺(觉醒疗法)96
12.3.8 光照治疗(光疗)96
12.3.9 运动96
12.3.10 针灸97
13.焦虑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98
14.卫生经济学:疾病的成本99
14.1 背景99
14.2 广义的抑郁症成本99
14.3 方法学:经济评估100
14.3.1 核心问题100
14.3.2 经济评估的类型101
14.3.3 研究策略101
14.4 选择治疗药物的经济学依据102
14.4.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102
14.4.2 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103
14.4.3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104
14.4.4 5-HT调节的抗抑郁药(SMA)104
14.5 有关抗抑郁药的成本效果性和保健管理的依据104
14.6 选择治疗药物的经济学依据105
14.7 药物治疗选择的经济学依据的意义105
14.8 选择心理学治疗的经济学依据106
15.结论和提示108
16.致谢109
17.利益声明110
18.参考文献112
19.附录171
19.1 附录1:没有完全收录在本综述内的观点和建议171
19.2 附录2:关于经济学评估形式的附加说明172
19.2.1 成本抵消研究172
19.2.2 成本效果分析173
19.2.3 成本效用分析173
19.2.4 成本效益分析173
19.2.5 成本结果分析174
19.2.6 最小成本分析174
19.3 附录3:电抽搐治疗的附加说明174
19.3.1 ECT作为一线治疗174
19.3.2 ECT作为二线治疗174
19.3.3 ECT对不同病因所致抑郁症候群的疗效174
19.3.3.1 单相抑郁症174
19.3.3.2 双相抑郁症175
19.3.3.3 恶劣心境和双重抑郁症175
19.3.3.4 强迫症的抑郁症候群175
19.3.3.5 共病人格障碍175
19.3.3.6 躯体疾病所致器质性抑郁175
19.3.4 ECT和抗抑郁药的联合治疗175
19.3.5 ECT的巩固治疗176
19.3.6 安全性176
19.3.7 不良反应177
19.3.7.1 躯体不良反应177
19.3.7.2 认知不良反应177
19.3.8 临床预防措施和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177
19.4 附录4:对经颅电磁刺激的补充说明177
19.5 附录5:对迷走神经刺激的补充说明178
19.6 附录6:对针刺疗法的补充说明179
19.6.1 疗效179
19.6.2 安全性和耐受性180
19.7 附录7:时间疗法的补充说明:光照和觉醒疗法180
19.7.1 觉醒疗法180
19.7.2 光照疗法180
19.8 附录8:对心理治疗的补充说明181
19.8.1 心理治疗作为心境障碍的基本治疗181
19.8.2 抗抑郁药合并心理治疗181
19.8.3 心理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181
19.8.4 不同的治疗方法181
19.8.5 比较药物和心理治疗182
19.8.6 韩国对CBT和IPT的态度182
19.9 附录9:抗抑郁药在治疗焦虑障碍中的应用182
19.9.1 广泛性焦虑(GAD)182
19.9.2 惊恐障碍182
19.9.3 社交恐惧症183
19.9.4 创伤后应激障碍183
19.9.5 强迫障碍183
19.10 附录10:地区会议和参加国家名单183
19.11 附录11:关于组织全国综述会议的建议184
19.12 附录12:关于精神障碍病人家庭协会欧洲联合会(EUFAMI)184
19.12.1 EUFAMI的目标184
19.12.2 EUFAMI的原则184
19.12.3 EUFAMI的任务184
20 缩略语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