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1244474.jpg)
- 陈前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5701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汉语-类型学(语言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学术话语权——序《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1
第1章 绪论5
1.1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5
1.1.1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下分析汉语个性8
1.1.2以具体问题为立足点9
1.1.3以系统建构为目标10
1.1.4结合历时发展解释共时变异11
1.1.5从话语角度探寻体标记功能12
1.1.6基于语料库定量分析体貌现象12
1.2当代体貌理论研究评述13
1.2.1体貌研究的理论体系15
1.2.2体貌研究的主要流派25
1.3汉语体貌研究评述35
1.3.1早期的汉语体貌研究35
1.3.2近期的汉语体貌研究37
1.4本书的理论框架和结构安排47
第2章 汉语短时体研究51
2.1引言51
2.2汉语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51
2.2.1动词重叠表示一种封闭的情状51
2.2.2动词重叠不具有内在的终止点52
2.2.3动词重叠具有持续特征54
2.2.4动词重叠具有活动情状的基本特征56
2.2.5动词重叠语义上具有完整性57
2.2.6俄语的佐证58
2.3动词重叠在汉语体貌系统中的地位59
2.3.1动词重叠与汉语的体貌系统59
2.3.2从动词重叠看体貌系统各层级之间的关系62
2.3.3体貌表达的层级选择性64
2.4有界/无界与汉语体貌系统66
2.5小结71
第3章 汉语反复体研究73
3.1引言73
3.2反复体的意义类型和形式类型74
3.2.1反复体的意义类型74
3.2.2反复体的形式类型75
3.3反复体的情状特征及其与情状体的关系77
3.3.1反复体的情状特征77
3.3.2反复体与情状体的关系77
3.3.3反复体的特点和时间图式79
3.4反复体在汉语体貌系统的地位80
3.4.1汉语体貌系统的无标记现象80
3.4.2反复体跟视点体的关系82
3.4.3反复体与惯常83
3.4.4从反复体看语言视点的特点84
3.4.5反复体与其他阶段体的关系87
3.5小结88
第4章 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研究89
4.1引言89
4.2阶段、阶段补语与阶段体90
4.2.1阶段的不同含义90
4.2.2汉语的阶段补语与阶段体93
4.3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共时关系96
4.3.1完结体、结果体的形式与意义96
4.3.2完结体、结果体与情状体的关系99
4.3.3完结体、结果体与视点体的关系100
4.4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历时关系102
4.4.1完结体语法化的路径102
4.4.2结果体语法化的双路径104
4.5汉语完结体与结果体的类型比较112
4.5.1汉语完结体、结果体词汇来源的类型比较112
4.5.2汉语结果体语法化路径的类型意义112
4.6小结116
第5章 复合趋向补语中的“来”118
5.1引言118
5.2与“来”的位置相关的几项考察119
5.2.1后续句数量的区别119
5.2.2后续句主语类型的区别121
5.2.3后续句语义类型的区别123
5.3现时相关性与“来”的位置125
5.3.1汉语体标记的两种位置及其功能区别125
5.3.2后续句三种区别的意义127
5.3.3现时相关性与汉语完成体的语法化129
5.4小结133
第6章 “来着”的发展与主观化135
6.1引言135
6.2“来着”时间指称意义的发展138
6.2.1时间指称意义的考察内容138
6.2.2《红楼梦》中“来着”的时间指称140
6.2.3《儿女英雄传》中“来着”的时间指称141
6.2.4现代语料中“来着”的时间指称141
6.2.5当代语料中“来着”的时间指称142
6.2.6“来着”时间指称的发展与主观化142
6.3“来着”现时相关性的发展146
6.3.1“来着”现时相关性的类型146
6.3.2“来着”现时相关性的发展与主观化149
6.4“来着”的分化153
6.4.1“来着2”的界定153
6.4.2“来着”分化的过程154
6.5“来着”补论158
6.5.1补论的缘起158
6.5.2《清文启蒙》中“来着”的特殊用法159
6.5.3满语过去时的表达与满汉对译中的“来着”163
6.5.4“来着”受满语影响的相关证据168
6.6小结171
第7章 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的发展173
7.1引言173
7.1.1句尾“了”在共时语法系统中的地位173
7.1.2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的相关成果175
7.2句尾“了”的形成177
7.3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的发展179
7.3.1《朱子语类》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179
7.3.2《金瓶梅》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181
7.3.3《红楼梦》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183
7.3.4《四世同堂》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185
7.3.5王朔作品中与将来时用法相关的句尾“了”186
7.4与句尾“了”将来时用法相关的理论问题188
7.4.1“要/快……了”中的“要”与“了”的性质188
7.4.2句尾“了”将来时用法语法化的阶段和机制189
7.4.3句尾“了”语法化过程的类型学意义190
7.5小结192
第8章 双“了”句的兴衰193
8.1引言193
8.2双“了”句的现有研究及理论背景194
8.2.1“看了三天了”的讨论194
8.2.2 Chappell(1986)对双“了”句所受的各种限制的分析194
8.2.3 Schwenter(1994)对报道新情况的分析196
8.3双“了”句结构的发展过程200
8.3.1双“了”句总的发展趋势200
8.3.2双“了”句中宾语的发展趋势202
8.3.3双“了”句中动词类别的限制203
8.4双“了”句语义语用功能的发展204
8.5结语208
第9章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210
9.1引言210
9.2动词前“一”不同用法的体貌地位213
9.2.1类型学中完成体与完整体的区别213
9.2.2作为完成体的非结句的动词前“一”214
9.2.3作为完整体的结句的动词前“一”217
9.3动词前“一”体貌意义的语法化219
9.3.1动词前“一”完成体用法的形成与发展219
9.3.2动词前“一”完整体用法的形成223
9.3.3动词前“一”完整体用法的发展224
9.4结语:汉语动词前“一”的类型意义226
第10章 汉语的进行体与未完整体228
10.1引言228
10.2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228
10.2.1汉语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228
10.2.2外文文献对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认识230
10.3汉语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区别231
10.3.1进行体、未完整体与情状体的关系231
10.3.2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历时关系233
10.3.3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语篇功能236
10.3.4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共现关系237
10.3.5进行体与未完整体在汉语体貌系统中的位置238
10.4汉语进行体与未完整体的类型比较239
10.4.1汉语进行体的类型比较239
10.4.2汉语未完整体的类型比较242
10.5小结244
第11章 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246
11.1引言246
11.2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247
11.2.1 Johanson的体貌理论和聚焦度247
11.2.2“着”与“在/呢”的聚焦度249
11.2.3“在”与“正/正在”的聚焦度251
11.2.4“在”与“呢”的聚焦度252
11.2.5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序列253
11.3汉语内部视点体的主观性254
11.3.1视点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254
11.3.2“在”与“着”、“正”与“正在”的主观性255
11.3.3“在”与“呢”的主观性257
11.3.4汉语内部视点体的主观性序列264
11.4小结265
第12章 总结——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及相关理论问题266
12.1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结构266
12.1.1情状体266
12.1.2阶段体268
12.1.3边缘视点体268
12.1.4核心视点体270
12.2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内部关系272
12.2.1层级之间的共时关系272
12.2.2层级之间的历时关系276
12.3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类型比较277
12.3.1情状体的类型比较277
12.3.2阶段体的类型比较281
12.3.3边缘视点体的类型比较283
12.3.4核心视点体的类型比较286
12.3.5四个层级的综合比较287
12.4与体貌系统相关的理论问题288
12.4.1汉语体貌系统与语法化288
12.4.2汉语体貌系统与主观化290
12.5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291
主要参考文献294
引书目录323
索引324
后记332
专家评审意见&袁毓林336
专家评审意见&郭锐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