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1220889.jpg)
- 林霄红,吴若飞,宋锡辉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3674272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及主要内容3
第一章 法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4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4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6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阶级基础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种全新的法律观1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1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时期1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法学革命的时期(1835~1848)12
二、马克思、恩格斯验证、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法律思想的时期(1848~1870)14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时期(1871~1883)16
四、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1883~1895)1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规律21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形成和发展的21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由革命知识分子建立,再向无产阶级群众进行教育而产生的21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发展22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对前人思想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3
五、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23
六、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开放的、永不凝滞的学说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内容25
第一节 法的本质和根源25
一、法的本质的初级层次——社会需要性25
二、法的本质的二级层次——统治阶级意志性27
三、法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物质生活条件性2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国家的学说30
一、国家的起源——阶级和阶级斗争31
二、国家的本质——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器34
三、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专政35
四、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前提——暴力革命37
五、无阶级社会的标志——国家的消亡3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社会经济的学说41
一、生产方式是法的关系产生的基础41
二、法的关系实质是统治阶级利益的神圣化45
三、法具有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作用4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民主的学说48
一、民主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48
二、民主具有阶级属性49
三、民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50
四、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51
第二编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实践5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概述5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历史脉络5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萌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初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5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6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向全国的发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6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法制实践的主要特点66
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66
二、是一个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相结合的艰苦的探索过程70
三、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70
四、以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根本任务,对国内外的敌人坚决实行专政71
五、始终贯穿人民民主的原则7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践74
第一节 创建人民民主政权——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法制思想的实践74
一、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实践的尝试74
二、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实践的初期75
三、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实践的深入76
四、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实践向全国发展并取得胜利77
第二节 制定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宪法思想的实践79
一、制定宪法的实践79
二、制定宪法性文件的实践8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行政立法实践89
第一节 革命行政法规的产生及其立法活动89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立法活动91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主要行政立法活动9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刑事立法实践94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运动中产生的革命刑法94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法的草创活动95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法的主要任务95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刑事立法活动96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成果9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98
一、抗日战争时期刑法任务的变化98
二、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99
三、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99
四、抗日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特点100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刑事立法101
一、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基本方针101
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102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刑罚和刑罚执行方面的发展变化103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诉讼立法方面的实践104
第一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诉讼制度104
一、工农民主政权诉讼制度的特点和渊源104
二、工农民主政权刑事诉讼的各项原则和制度105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诉讼制度105
一、完善和确立一系列诉讼制度105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普遍推广106
三、调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106
第三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诉讼制度106
一、关于诉讼制度的规定106
二、人民调解制度在城市中的推行10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立法实践108
第一节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10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改革的立法109
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时期的土地立法109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立法109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110
四、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土地立法111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实践115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中提出的劳动纲领115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劳动立法116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劳动立法119
第四节 解放区劳动立法的新发展122
一、劳动立法的总方针122
二、劳动立法概况124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婚姻立法实践126
第一节 旧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主张126
一、旧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126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妇女和改革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主张127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运动中关于解放妇女和婚姻问题的决议案128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家庭制度129
一、工农民主政权婚姻立法概述129
二、工农民主政权婚姻法的主要内容130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家庭制度131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概况131
二、婚姻法内容的新发展131
三、保护抗日军人的婚姻134
四、男女平等的遗产继承制135
第四节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婚姻家庭立法135
一、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婚姻家庭立法概况135
二、婚姻立法的基本内容136
三、关于与婚姻有关的土地所有权和遗产继承问题的处理原则137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概述1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历史脉络139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确立(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40
二、初期发展阶段(1956~1976年)141
三、新时期发展阶段(1976年以后)14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实践的主要特点144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不渝145
二、从实际出发,锐意创新,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145
三、紧紧围绕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147
四、不断总结经验、确立依法治国法制理念148
五、坚持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的统一150
六、一国两制的法律体系150
七、国情与公理的结合151
第十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建立152
第一节 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15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性质和特征15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154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和特征158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理论发展第一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概述163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科学体系163
一、毛泽东思想的内涵163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66
第二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167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67
二、毛泽东法律思想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70
第二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72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法律思想172
一、毛泽东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前的法律思想172
二、毛泽东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期间的法律思想174
第二节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177
一、对法律调整对象的认识177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法律思想178
第三节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180
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法律意义180
二、土地问题中的法律思考181
三、民主与极端民主化182
四、废止“肉刑”182
第四节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183
一、建立代表国内各阶级的国家,组建代议制政府184
二、实行民主184
三、宪政及新民主主义宪政185
四、“联合政府”的思想186
五、对黄克功案件处理的法律思考187
第五节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法律思想189
一、新国家的政权性质、政治体制189
二、约法八章——新中国初期的基本法律制度190
三、政党、国家、法律消亡的历史必然性190
四、人民民主和法律的平等性192
第六节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思想193
一、毛泽东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193
二、毛泽东关于政治运动与法律调整的思想196
三、毛泽东关于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198
四、毛泽东的宪法思想198
五、毛泽东的刑法思想200
第三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与发展205
第一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思想205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法律思想205
二、毛泽东法律思想确立了法律的惩罚和教育双重功能208
三、毛泽东法律思想创造了新的“罪犯改造”论210
四、毛泽东法律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制度212
第二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和发展214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的学说214
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6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刑法理论217
四、阐述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立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219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发展226
第一章 邓小平法律思想概述226
第一节 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226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的形成期226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的成熟期228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的形成系统期229
四、邓小平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期229
第二节 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230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个人性格原因230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230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形成的现实原因231
第三节 邓小平的法律思想与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关系232
一、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232
二、是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的关系233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237
第四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特征237
一、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38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认真的求实性241
三、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43
四、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高度的民主性246
五、邓小平同志尊崇法的极大的权威性249
六、邓小平法律思想具有严密的科学性250
第二章 邓小平在政治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252
第一节 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252
一、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阶级性253
二、阶级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特点253
三、既要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也要反对阶级斗争已经消亡的观点254
四、新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256
五、新形势下的阶级斗争的方式257
第二节 对人民民主专政与法制关系思想的发展258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259
二、人民民主专政与法制有着有机的联系260
三、对敌专政必须遵循法制原则262
第三节 对人民民主与法制关系的思想的发展263
一、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内涵、性质等重要问题263
二、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271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275
第四节 对执政党与法制关系理论的发展277
一、法制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277
二、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81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成为党的基本方针282
四、实现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具体措施285
第五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和实践28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89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91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意义292
第三章 邓小平在经济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294
第一节 经济建设中,要重视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94
一、倡导在经济建设中强调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295
二、解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处于什么地位的问题296
三、法制要保障和服务于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297
四、揭示了法制是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2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300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00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造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四化建设创造必要的前提302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四化”创造重要的思想条件303
四、法制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305
第三节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307
一、法制与建设并举是治国的法宝307
二、“两手抓”思想的现实意义310
第四章 邓小平在文化教育领域内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316
第一节 我国教育立法的历史脉络316
第二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的构筑322
一、主张法制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22
二、主张法制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323
三、主张教育走依法治教的道路324
四、主张法制教育是促进和保障我国安定团结的重要手段325
第三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326
第四节 邓小平教育法律思想构筑的基础327
第五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进入21世纪时期的发展33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实践与发展33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333
一、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333
二、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条件335
三、第三代领导人法学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条件336
第二节 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继承和实践337
一、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核心337
二、继续推进法制进程和法治理念338
三、继承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思想338
第二章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核心——“依法治国”340
第一节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340
一、“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340
二、“依法治国”方略在中国确立的历程341
三、党和国家在1978年以前没有能够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原因342
四、“依法治国”方略确立的历史背景344
五、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一般条件和重要基础348
第二节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351
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351
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途径354
第三节 “依法治国”方略的继承性、科学性和发展性356
一、“依法治国”是具有继承性的治国方略356
二、“依法治国”是具有科学性的治国方略357
三、“依法治国”是具有发展性的治国方略360
第四节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361
一、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361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362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62
四、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62
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362
第三章 实现建设包括法制在内的政治文明的目标3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363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363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涵义365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366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意义366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意义366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意义367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建设367
一、“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67
二、将法制建设纳入政治文明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法学思想的发展369
第四章 新一届中央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372
第一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372
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373
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374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战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377
第二节 新一届党中央战略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381
一、新战略思想的内涵381
二、新战略思想的特点38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389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前人思想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389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思想390
第四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社会主义法治396
一、依法执政是我党执政经验之一396
二、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400
三、依法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401
第五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404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404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406
三、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408
参考文献411
后记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