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说中国海军史 古代-1955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图说中国海军史 古代-1955 中
  • 陈贞寿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43536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11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图说中国海军史 古代-1955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1

第一节 世界上造船技艺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2

一、中国古代的舟船2

二、中国舟船附具的发明9

三、指南针的发明13

四、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和航海图15

附:中国古代的内河航运17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战船和兵器20

一、古代的战船20

二、中国古代战船的兵器2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31

一、徐福航海的记载31

二、远洋航线33

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七下西洋38

附: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航海之比较42

第四节 海洋文化的象征——妈祖传说的流传48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海军51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舟师和海战52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海军和海战54

一、平朝鲜54

二、最早的一次中日海战55

三、击南越56

第三节 元朝的海军和海战57

一、元军第一次泛海东征日本57

二、元军第二次泛海东征日本58

三、元军征缅甸、占城、安南、爪哇59

四、元朝的疆域60

第四节 明代的海军和海战62

一、郑和的舟师和宝船62

二、戚继光海上抗倭65

三、明朝援朝抗倭70

四、古代中国全盛时期的海疆72

第三章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73

第一节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海权发展中断74

第二节 西方工业革命和近代海军舰船的诞生75

第三节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77

一、葡人进占澳门77

二、荷、西入侵台、澎78

第四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81

第五节 康熙命施琅率舰统一台湾84

一、澎湖激战86

二、台湾弃留之争87

第六节 列强相率东来直叩中国门户88

第七节 鸦片大量输入92

第八节 林则徐禁烟与虎门销烟95

第四章 鸦片战争97

第一节 林则徐筹办海防98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前哨战——林则徐指挥粤洋七战七捷102

第三节 英舰侵犯厦门105

一、第一次厦门之战105

二、第二次侵犯厦门106

第四节 中英第一次定海之战107

第五节 沙角、大角之战109

第六节 虎门之战111

第七节 广州之战113

第八节 英舰第二次北上侵犯中国115

第九节 英舰侵占厦门116

第十节 英舰五犯台湾117

第十一节 英舰攻陷定海、镇海、宁波、乍浦118

第十二节 淞沪、长江之战120

第十三节 南京城下之盟123

第十四节 晚年的林则徐124

第五章 太平军与清军水战及英法联军之役127

第一节 太平军与清军长江水战128

第二节 英法联军之役131

第六章 中国近代海军的初建135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论的先驱者136

第二节 昙花一现的“英中联合海军舰队”141

第三节 手工仿造轮船的尝试143

第四节 兼造轮船的江南制造总局145

第五节 福建船政149

一、船政设置149

二、船政造船156

三、船政学堂159

四、船政第一届留学生165

五、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的诞生171

第六节 天津机器局173

第七节 广东军装机器局175

第七章 海防塞防的论争促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179

第一节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西北边防形势180

第二节 日本急于发展海军向外扩张182

第三节 日本侵台引起的第一次海防与塞防的论争186

一、琉球原是中国的藩属国186

二、日本萨摩藩的入侵188

三、日本借口琉球人民被害率舰侵台191

四、沈葆桢巡台194

五、第一次海防与塞防论争的主要论点196

六、论争结果确立了海防建设的方针199

第四节 日本吞并琉球,海防吃紧202

一、清军收复新疆,中俄关系紧张202

二、日本侵台后添购军舰以吞并琉球204

三、日本趁机吞并琉球,中日关系再度紧张205

四、防日与防俄208

五、清廷决策拒结球案210

六、海防建设采取的措施211

第八章 中法海战219

第一节 中国西南边陲告警220

第二节 中法海战的历史背景222

第三节 第一次基隆保卫战228

第四节 马江之战230

一、清廷幻想调解而贻误战机230

二、马江位置及沿江布防234

三、福建的备战236

四、水战经过240

五、死难烈士永垂不朽247

第五节 基隆弃守与淡水获胜250

第六节 镇海大捷252

第七节 镇南关大捷与澎湖失守255

一、镇南关大捷255

二、茹费理内阁倒台257

三、澎湖失守257

第八节 清廷妥协求和导致中国不败而败258

第九节 孤拔之死262

第九章 中法战后清廷大治海防265

第一节 筹议海防与清廷的决策266

第二节 建立海军衙门267

第三节 添购舰船269

第四节 巡阅北洋海防271

第五节 创办昆明湖水师学堂272

第六节 兴建旅顺船坞273

第七节 威海建港与刘公岛设立海军提督衙门274

第八节 北洋舰队的建立278

一、《北洋海军章程》的制订278

二、北洋舰队的编制279

三、北洋舰队的军纪军规280

四、北洋海军的人才培养281

第九节 南洋海军的发展284

一、福建海军的建设284

二、广东海军的建设287

三、南洋(江苏)海军288

四、新办江南水师学堂289

第十章 中日甲午海战293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295

一、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又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亲密邻邦,后逐渐变为中日两国的保护国295

二、1882年日本制定十年扩军计划,大力发展海军298

三、甲午战争的起因301

第二节 中日双方海军战力战略之比较303

第三节 甲午战争的序幕——丰岛海战306

一、丰岛海战中日参战军舰及实力对比306

二、丰岛海战的经过307

三、“高升”轮被击沉309

四、双方损失概况310

第四节 舰队的主力战——黄海海战311

一、中日双方参战舰队的兵力312

二、黄海海战的经过313

三、中日双方损失概况319

第五节 北洋舰队覆没320

一、威海战前中日双方动态320

二、日军决定出兵山东半岛325

三、威海的防御措施326

四、双方兵力及战略思想比较327

五、威海作战经过329

六、北洋舰队覆没333

七、中日双方损失概况338

第六节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339

一、政治腐败339

二、战略决策错误345

三、战术指挥失误347

四、临战张皇,士气不振349

五、装备质量和后勤系统的比较349

第七节 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反割台的斗争350

一、李鸿章被刺350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351

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52

四、台湾民主国的实质是抗日政府353

五、日军武装占台与李经方割台354

六、台湾军民的浴血抗战358

(中册)361

第十一章 甲午战后重振海军361

第一节 重振海军的历史背景362

一、北洋海防空虚362

二、重振海军的两种不同认识363

三、列强瓜分我海军根据地365

四、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369

五、刘冠雄奉命率舰追捕康有为372

第二节 重振海军的措施373

一、开复被革职的北洋海军原官373

二、添购舰艇374

三、整顿船厂与自制舰船377

四、新办海军学堂383

五、由仿效西洋转向东洋388

第三节 八国联军军舰进犯大沽口390

第四节 在中国领土、领海上的日俄战争397

第五节 重建后的海军建制401

一、陆军部海军处401

二、妥慎筹画401

三、筹办海军事务处(1909年7月15日设立)402

四、设立巡洋、长江两舰队403

五、制定海军官制404

六、勘定象山军港404

七、载洵、萨镇冰率员赴欧、美、日考察并续订舰艇405

八、随海军大臣赴欧考察的留英学生408

九、清廷赏给海军留学人员科甲出身408

十、成立海军部409

十一、制定海军长官旗式414

十二、海军大臣的座船415

第六节 收复东沙勘查西沙416

一、收回东沙417

二、勘查西沙418

三、李准被炸419

第七节 美太平洋舰队来厦访问419

第八节 程璧光率舰参加英皇加冕420

第十二章 清王朝海军的覆亡与民国海军的成立423

第一节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424

第二节 萨镇冰奉命率舰赴援427

第三节 海军易帜429

一、驻沪海军率先反正429

二、驻宁海军镇江举义431

三、海军主力九江易帜433

第四节 海军参加反清作战437

一、“海筹”、“江贞”、“湖隼”支援安徽革命437

二、“海容”、“海琛”、“湖鹗”回援武汉438

三、会攻南京439

第五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海军统一440

一、辛亥革命时长江各舰艇举事后海军分立情况440

二、1911年12月5日成立海军司令部440

三、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41

第六节 海军北伐443

第七节 袁世凯窃国,刘冠雄接掌海军445

第八节 民初海军领导体制447

第十三章 讨袁护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455

第一节 二次革命中的海军456

一、湖口之役456

二、淞沪之役458

三、南京之役460

第二节 护国战争中的海军462

一、海军中将、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刺462

二、“肇和”舰起义463

三、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舰队参加讨袁465

四、“海容”、“新裕”相撞467

五、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唾骂声中死去467

第三节 海军第一次分裂468

一、府院之争468

二、张勋复辟469

三、马厂誓师470

四、海军第一舰队南下护法471

五、南北海军472

第四节 护法战争中的南北海军474

一、在湖南战场的北方海军474

二、在广东战场的南方海军475

三、在福建战场的南方海军476

第五节 南北内部分裂,战争转为议和,护法战争终结477

一、北京政府内部矛盾477

二、南方军政府内部矛盾479

三、南北和谈、护法战争结束482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483

一、中国宣布中立和青岛海军基地的陷落483

二、没收德奥商船,成立海军租船监督处485

三、设立海军代将处,参与武装干涉苏俄486

四、中日庙街案件487

第十四章 北京政府的海军建设489

第一节 海军十年发展计划与“理想扩张案”490

第二节 海军造船机构491

一、福州船政局491

二、江南造船所494

三、海军大沽造船所498

四、黄埔船厂499

五、厦门船坞500

第三节 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501

一、美国飞机发明家501

二、旅美华侨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冯如502

三、福州船政局附设飞机制造处是中国最早的飞机制造厂503

四、海军制造飞机处(1930年12月改称,移上海)505

第四节 海军教育510

一、福州海军各学校的沿革510

二、黄埔海军学校517

三、烟台海军学校519

四、宁、沪各海军学校522

五、大沽海军管轮学校525

六、海军军医学校(天津)526

七、海道测绘人员的训练527

八、海军海岸巡防处无线电报警传习所、观象养成所及引港传习所529

九、北京政府的海军留学生531

第十五章 军阀混战中的中央海军(闽系海军)533

第一节 军阀割据与海军派系534

第二节 直皖战争中的海军536

第三节 直系用兵湘川,第二舰队协同作战537

第四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海军助直攻奉538

第五节 反直三角同盟中的海军540

第六节 海军占领福建沿海岛屿,采取筹饷措施543

一、海军三打厦门543

二、设立海军支应局544

三、海军勒收水费引起农民反抗545

第七节 驻沪舰队独立,海军第二次分裂546

第八节 齐卢战争中,宁沪海军各助一方549

第九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渤海舰队551

第十节 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后的海军554

第十六章 政局动荡中的广东海军557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广东海军558

第二节 护国运动中的广东海军560

第三节 护法运动中的广东海军561

一、援闽粤军回师广东561

二、南下海军内讧562

三、孙中山“永丰”舰讨逆,第二次护法失败564

四、“护法舰队”北投与“渤海舰队”命名567

第四节 孙中山灵柩由“威胜”舰运抵南京569

第五节 海军局成立与“中山舰事件”570

第六节 广东海军船坞及海军实力572

一、广东海军船坞572

二、广东海军的实力573

第十七章 独树一帜的东北海军575

第一节 东北海军的形成576

第二节 吉黑江防舰队归附东北和航警处的设立578

第三节 东北海军的发展580

一、东北海防舰队的建立580

二、东北江防舰队的改组580

三、东北江海防总指挥处的成立581

四、东北海军兼并渤海舰队的过程581

第四节 全盛时期的东北海军582

一、东北海军总司令部的设立582

二、东北海军的基地584

三、东北海军在渤海阅操586

第五节 葫芦岛海军学校587

第六节 东北海军造船机构589

一、东北造船所589

二、青岛船机工厂591

三、海军青岛造船所592

第七节 中苏同江之战594

第十八章 北伐战争与海军“统一”599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600

第二节 第一舰队在闽归附602

第三节 驻沪海军易帜605

第四节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607

一、万县惨案607

二、九江事件607

三、列强军舰聚集上海干涉革命608

四、南京惨案608

第五节 南北海军对峙609

第六节 海军会攻龙潭与第一次西征611

第七节 第二期北伐,东北易帜,全国“统一”615

第八节 海军署成立与海军第二次西征617

一、海军署的成立617

二、海军编遣办事处的成立617

三、海军第二次西征618

第九节 中原会战中海军反蒋派与亲蒋派的斗争619

第十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海军建制和建设623

第一节 海军部成立与舰队编制624

第二节 海军警卫营及海军陆战队组织633

第三节 海军建设六年计划及执行情况634

一、开辟新港634

二、建造新坞634

三、向日本订造“宁海”巡洋舰635

四、中国仿制的“平海”巡洋舰636

第四节 海军造船所及新造和改造的舰艇637

一、海军江南造船所637

二、海军马尾造船所642

三、海军大沽造船所644

四、海军广南造船所(后改为广南造船厂)645

五、海军厦门造船所(后改厦门造船厂)646

第五节 海军教育与训练647

一、福州海军学校(后改称海军学校)647

二、电雷学校654

三、青岛海军学校659

四、黄埔海军学校661

五、南京海军水鱼雷营附设无线电训练班664

六、“海军大学”的风波665

七、南京政府选派的海军留学生666

第六节 海军平时训练与春秋二操670

一、军舰每周操练科目670

二、鱼雷快艇每周操练科目673

三、海军校阅674

四、海军会操676

第二十章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前夕的海军679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海军680

一、“九·一八”事变680

二、江防舰队附逆与“利济”舰反正683

三、崂山事变始末686

四、薛家岛事件689

第二节 “一·二八”事变中的中央海军691

第三节 福建事变中的中央海军696

第四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广东海军701

一、事变前的广东政局701

二、虎门事件与“飞鹰”舰被炸702

三、粤海舰队的建立703

四、粤海舰队大检阅704

五、黄埔事件与“海圻”、“海琛”离粤到南京706

第五节 抗日战争前陈绍宽的对外活动710

(下册)713

第二十一章 八年抗战中的海军713

第一节 “七·七”事变714

第二节 战前敌我海军实力718

一、日本海军的实力718

二、中国海军实力721

三、中日海军差距的主要原因722

四、专为侵华而设的日本第三舰队炮口指向中国723

五、中国的塞江布防725

第三节 “八·一三”淞沪战役729

第四节 江阴海空战736

一、江阴海空战中海军坚守的防线736

二、“平海”、“宁海”、“逸仙”、“应瑞”等舰血溅江阴737

第五节 南京陷落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745

第六节 青岛海军的撤守751

第七节 日军重组侵华海军,准备入侵武汉753

第八节 海军改组与武汉保卫战755

一、海军部改组为海军总司令部755

二、海军改组后人事变迁(1938年1月-1945年12月)756

三、日军海陆合攻武汉759

四、马当阻塞线与湖口、鄱阳湖战役760

五、湛家矶阻塞线与田、葛战役765

六、岳阳、新堤海空战767

七、“中山”舰金口血战769

第九节 汪伪海军774

第十节 闽厦战役778

一、日舰侵犯厦门778

二、日军侵占金门780

三、日军侵占厦门781

四、闽江口阻塞线784

五、敌机轰炸福马785

六、日军入侵福州787

第十一节 广东海军珠江抗日789

一、日寇入侵广东的海军阵容789

二、广东江防舰队阵容790

第十二节 海军布雷游击战795

一、布雷队的组建795

二、海军布雷作战797

三、布雷作战的成效(不完全统计)799

四、布雷队殉难烈士永垂不朽801

第十三节 坚守川江拱卫重庆803

一、湘阴阻塞线与湘阴布雷队803

二、荆江、川江防卫战804

三、保卫重庆时期的民国海军实力808

四、凭借三峡天险,沿江布雷,夹岸炮垒,终使日海军不能沿江入川809

第十四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海军见习官810

一、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10

二、中美正式对日宣战811

三、加入欧洲战场的中国海军见习官813

四、太平洋战争前后中国战区形势的变化819

第十五节 战争结局823

一、欧洲战场德意法西斯惨败823

二、亚洲战场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824

三、日本签降825

四、中日双方损失826

五、对日本战犯的宣判827

六、遣返日俘日侨830

第二十二章 战后海军的演变833

第一节 海军受降与海疆收复834

一、接收日伪海军的接收员834

二、接收日本侵华海军834

三、光复台湾、澎湖列岛836

四、收复南海诸岛838

第二节 战后海军体制的变革843

一、海防第一舰队847

二、海防第二舰队847

三、江防舰队847

四、巡防处(沿海、沿江分设13个)848

第三节 战后海军造船机构852

一、海军江南造船所852

二、海军马尾造船所854

三、海军大沽造船所855

四、海军黄埔造船所856

五、厦门造船厂857

第四节 战后海军教育与训练858

一、海军军官学校(上海)858

二、中央海军训练团861

三、海军军官学校(青岛)862

四、(青岛)海军军官学校南迁厦门,再迁左营865

五、海军机械学校(上海,后移左营)867

第五节 接收日本赔偿舰艇868

一、销毁或凿沉日本大型军舰868

二、分配日赔偿军舰抽签典礼868

三、中国四批接收日本赔偿军舰869

第六节 收回甲午战败海军被掠失物881

第七节 英国赠舰882

一、赴英接舰882

二、接收“重庆”、“灵甫”舰回国883

三、英赠“伏波”舰与该舰惨案885

四、英赠8艘海岸巡防快艇886

第八节 美国赠舰887

一、中美海军协定887

二、接收首批赠舰888

三、美赠“峨嵋”、“兴安”舰890

四、美国转让的其他舰艇890

第九节 旧不平等条约与英美等放弃在华特权的所谓“新约”893

一、不平等条约下中国丧失的主权893

二、在不平等条约与反动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897

三、中国人民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斗争898

四、美英所谓放弃在华特权与改订新约900

第二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海军901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902

第二节 在内战中的国民党海军905

一、国民党海军参与辽东沿海及胶东作战905

二、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后的国民党海军906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908

第三节 国民党海军舰艇的起义和投诚910

一、“黄安”舰青岛首义911

二、“201”号扫雷艇长山岛倒戈912

三、“接29”号舰在薛家岛海面起义失败912

四、“重庆”号巡洋舰吴淞口起义913

五、“昆仑”舰在上海起义失败915

六、第三机动艇队在镇江起义916

七、海防第二舰队南京起义916

八、“永兴”舰白茆沙江面起义失败921

九、汉口巡防处5艇与第二机动艇队弃暗投明922

十、“长治”舰长江口外举事923

十一、“灵甫”舰起义未遂,半数官兵投向光明924

十二、“美颂”舰在港起义失败,舰长毛却非殉难925

十三、“联荣”舰澳门海面举义926

十四、“永明”舰31位官兵离舰起义回国927

十五、“光国”舰南澳岛反正927

十六、江防舰队在川江先后反正928

十七、“同心”舰万县起义930

第四节 解放军炮轰侵入长江向我挑衅的英舰933

第五节 国民党海军退守台、澎935

第二十四章 人民海军的诞生937

第一节 人民海军组建经过938

一、抗战期间组建的两支具有海军特色的部队938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华东军区海军的成立939

三、中南军区海军的初建950

四、海军青岛基地的成立951

五、海军旅顺基地的成立951

六、海军北海舰队的成立952

七、海军领导机关成立953

八、人民海军的建设方针和建军路线955

九、对原国民党海军人员的政策和措施956

十、创办正规、新型的海军学校959

十一、海军自行设计建造的艇船964

十二、向外国购买的舰艇等武器965

十三、海军各兵种建设966

第二节 海军初创七年战绩971

一、长山列岛战役971

二、海南岛战役972

三、解放万山群岛972

四、解放舟山群岛974

五、解放佘山、滩浒山、嵊泗诸岛975

六、佯攻大陈,暗击披山岛976

七、头门山海战977

八、解放羊屿等四岛及积谷山岛978

九、解放东矶列岛979

十、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及“洞庭”号军舰980

十一、解放一江山岛981

十二、解放大陈、渔山、披山、南麂山岛983

结束语——勿忘历史兴我中华987

附录991

附录一:马江阵亡将士英名录991

附录二:甲午海战海军阵亡将士姓名995

附录三:关于《李泰国——阿思本舰队》的一些史料997

附录四:关于方伯谦问题的讨论999

(一)丰岛海战争论的主要问题1007

一、关于方伯谦战时“匿铁甲最厚舱中”问题1007

二、关于水手王国成尾炮击敌问题1008

三、关于“济远”挂白旗问题1010

四、清政府对丰岛海战的结论1011

(二)黄海海战争论的主要内容1012

一、关于方伯谦牵乱队伍问题1012

二、关于撞坏“扬威”问题1013

三、关于首先逃跑问题1015

(三)方伯谦是冤非冤的问题1024

一、认为是李鸿章、丁汝昌为转移朝野舆论的攻击,寻找的替罪羔羊1024

二、认为《冤海述闻》不足为方伯谦翻案之据1027

三、认为对方伯谦的指谪并非皆沿袭清王朝、李鸿章等人1027

四、其他一些不同的说法1028

五、研论会的小结发言及其他1029

人名索引1035

船名索引1053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1061

后记10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