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
  • 崔永红,张生寅著(内蒙古财经大学) 著
  • 出版社: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503289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研究-西北地区-1368~1949;社会变迁-研究-西北地区-1368~194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黄河上游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概况1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2

一、自然地理概貌2

二、气候条件6

三、生物多样性状况8

第二节 经济社会概况13

一、行政区划概貌13

二、民族与人口17

三、经济类型与人民生活19

第三节 生态环境概况22

一、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脆弱性22

二、明以前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概况24

三、明代以来的气候及生态环境31

四、生态现状33

第二章 林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2

第一节 概说及简介42

一、林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说42

二、森林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简介44

第二节 明代黄河上游地区林业概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7

一、关于植树护林的史料举例47

二、林木资源消耗和破坏的史料举例49

三、林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52

第三节 清代的林业53

一、对植树护林较前代有所重视53

二、林木遭破坏比前代严重57

三、森林遭破坏的恶果62

四、左宗棠主持的植树造林65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68

一、造林有新起色68

二、护林较有实效73

三、林木消耗十分惊人75

四、林区减少的严重后果81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林业概况85

一、发展历程85

二、护林育林86

三、植树造林89

第三章 畜牧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91

第一节 草场资源概说及明代的畜牧业91

一、草场资源92

二、明代的畜牧业95

第二节 清代及以后的畜牧业100

一、清代的畜牧业100

二、民国时期的畜牧业10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畜牧业概况109

四、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4

第四章 采矿业、近现代工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7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采矿业117

一、明、清时期117

二、民国时期12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近代工业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0

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30

二、近代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工业概况136

一、主要发展历程136

二、工业结构及特点138

三、工业建设的主要成就140

第五章 农业垦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44

第一节 明代的农业垦殖及水利建设144

一、屯田垦殖及其演变144

二、民田垦殖及水利建设152

第二节 清代的农业垦殖及水利建设159

一、农田面积进一步增加159

二、水利设施的改善167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垦殖及水利建设172

一、农田垦殖的进一步拓展172

二、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177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业垦殖及水利建设概况179

一、农田垦殖及农业结构调整179

二、农田水利建设成就辉煌182

第六章 明、清、民国时期人口的变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86

第一节 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人口的变迁186

一、以屯田军卒为主的人口移入186

二、人口数量的增减189

第二节 清代、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人口的变迁191

一、清代人口的大起大落191

二、民国时期人口的恢复性增长196

第三节 农业垦殖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99

一、明代的表现200

二、清代的表现206

三、民国时期的表现211

第七章 明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变迁216

第一节 元明时期新出现的民族及民族分布新格局的形成216

一、回族216

二、撒拉族218

三、东乡族220

四、保安族224

五、裕固族226

六、土族229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主要的民族迁徙活动235

一、明代东蒙古部落的移入235

二、西蒙古部落入据青海及河南藏族向环青海湖地区的迁徙238

三、清代满族的迁入242

四、清末回族居地的变化246

五、民国时期哈萨克族的迁入250

第三节 藏族、裕固族等民族部落制度的变迁253

一、藏族253

二、裕固族262

第四节 各民族的生态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5

一、各民族生态观概说265

二、藏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然崇拜及禁忌习俗267

三、历史上藏族制定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270

第八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273

第一节 增储、蠲免与劝输274

一、扩大农垦,增加粮储274

二、蠲免赋役280

三、劝捐、劝借、劝粜285

第二节 赈济灾荒286

一、勘报灾情286

二、临灾赈济288

三、恤政机构291

四、以工代赈294

第三节 行政管理与思想控制的强化295

一、县以上行政建置概况296

二、里甲制度及其变迁300

三、土官、土司制度及其演变306

四、教育、宗教之化导313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316

第一节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317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317

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319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321

四、生态建设工程323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330

一、水污染及其防治330

二、大气污染及其防治333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处理336

四、噪声污染及控制339

第三节 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管理341

一、环境监测342

二、环境保护管理349

第十章 经济开发、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历史启示357

第一节 经济开发、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357

一、农牧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357

二、工业的兴起、发展与生态环境363

三、人口因素及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64

四、国家政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367

五、生态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370

第二节 几点启示及建议373

一、必须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73

二、必须努力实现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377

三、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379

四、保持现有西部开发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81

五、注意汲取历史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开发新模式382

六、倡导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84

附录: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386

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