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 1842-1856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 1842-1856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198447.jpg)
- (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0514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8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 1842-1856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序言1
第一章 《南京条约》签订前的中国及天主教传教概况1
第一节 天朝帝国的没落1
第二节 基督教列强在中国外围的设施2
绪论4
第三节 天主教传教的复杂处境5
一 礼仪之争5
二 葡萄牙“保教”权之滥用8
三 取缔耶稣会的后果11
四 法国革命的影响15
第四节 基督教与中国秘密会社、异端邪教之间的混乱概念16
一 中国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16
二 秘密会社与异端邪教的影响19
三 中国政府对基督教传教的态度20
三 在华传教事业衰败的原因21
第五节 教难的主要原因23
一 雍正年间的教难23
三 传教士与中国官吏的关系26
二 乾隆年间的教难26
三 嘉、道年间的教难31
第六节 北京各堂区状况32
一 德天赐事件的起因33
二 北京传教士被圈禁35
三 德天赐事件的结局36
第七节 北京四堂及其末日37
一 西堂38
二 东堂39
三 北堂39
四 南堂43
第八节 罗马对教难的态度46
一 波尔日亚关于设中国国籍主教的计划46
二 讨论波尔日亚计划49
三 反对波尔日亚计划51
四 实施波尔日亚计划53
第九节 英国人与在华传教利益53
第十节 中国耶稣教源流61
第十一节 拿破仑与天主教传行中国65
第十二节 非葡籍传教士的禁区--澳门67
第十三节 耶稣会的恢复与中国教徒的呼声70
一 新耶稣会70
二 中国教徒的呼声71
三 葡萄牙传教士的态度73
四 中国教徒新的呼声74
第十四节 罗类思奉命来华76
一 罗类思自欧洲启程77
二 罗类思抵达澳门及其与遣使会士的纠纷78
三 罗类思未经罗马许可并强行进入江南教区80
四 罗类思呼唤耶稣会士81
五 罗类思出任江南教区代理主教81
第十五节 首批法国新耶稣会士动身来华82
第十六节 中外条约签订前中国教会的状况84
第二章 鸦片走私、鸦片战争与基督教传行126
第一节 1834年前的英国对华贸易126
一 英国对华贸易源流126
二 贸易垄断组织--公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127
三 乾隆年间的英中贸易128
四 英国使节在北京129
第二节 鸦片走私131
第三节 查禁鸦片与传教士秘密来华134
二 道光年间135
一 嘉庆年间135
三 禁烟动机136
四 中国人对鸦片和基督教的看法136
五 走私鸦片大本营--伶仃岛138
六 传教士秘密入境138
第四节 律劳卑及其在华使命140
第五节 林则徐与查禁鸦片145
一 林则徐抵粤146
二 义律返回广州147
三 中国人封锁广州口岸148
四 英国人缴出鸦片148
五 销烟149
七 林则徐照会英国女王150
六 英国人离开广州150
第六节 是战还是和?151
八 广州恢复正常贸易151
第七节 伦敦议会的争论152
第八节 战争155
第九节 义律-琦善协定157
第十节 卷土重来159
第十一节 鸦片战争面前的法国160
一 恢复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计划161
二 士思利同中国地方官的几次会谈164
三 真盛意的参预168
第十二节 法国给中国人的印象172
第十三节 鸦片战争期间天主教传教的困难处境174
第十四节 传教士对鸦片战争的看法179
第三章 从《南京条约》到《黄埔条约》--传教问题196
第一节 《南京条约》196
一 英军进攻南京196
二 条约规定198
三 签约后的鸦片走私活动201
第二节 法国与《南京条约》202
一 士思利出席签约仪式202
二 真盛意的南京之行205
第三节 签约后的北京对外政策208
一 《虎门附约》209
二 为世界各国通商开放五口210
第四节 英国对其他国家在华利益的态度211
第五节 《南京条约》与传教士的失望212
第六节 首批法国新耶稣会士到达中国215
一 澳门的威胁216
二 遣使会士的态度217
三 法国耶稣会士抵护219
四 传信部的决定220
五 罗类思的自由选择221
六 遣使会士离开江南223
一 罗类思与英国官员的关系224
第七节 英国庇护下的法国在华天主教传教224
二 罗类思与中国官吏的关系225
四 传教士对英国人的态度228
第八节 士思利、真盛意及拉地蒙冬的三方活动229
一 士思利的活动230
二 真盛意的活动231
三 拉地蒙冬的活动233
四 士思利新的活动236
第九节 第一支美国使华团238
一 顾圣到达中国及其北京之行的计划240
二 英国报界对美、法外交代表北京之行的反应240
三 耆英重返广州241
四 《望厦条约》241
第十节 拉萼泥使团之派遣与法国政府训令245
一 巴黎同伦敦达成的真诚谅解245
二 法国对英国在华利益的反应246
四 基佐的报告247
三 巴罗的建议247
五 法国政府训令248
六 拉萼泥使团的组成250
第十一节 拉萼泥及其北京之行问题251
第十二节 拉萼泥使团到达中国256
一 礼仪问题259
二 礼节性拜访263
第十三节 拉萼泥-耆英的政治性会谈263
第十四节 法国外交官给中国官吏的最初印象267
第十五节 《黄埔条约》269
一 佛兰西大皇帝路易-腓力普269
二 签约272
第十六节 《黄埔条约》与传教利益275
一 传教士的利益275
二 《黄埔条约》是法国保护在华传教政策的基础吗?278
第十七节 《黄埔条约》与传教士舆论279
第十八节 《黄埔条约》与法国报界舆论281
第一节 法国在华精神利益316
第四章 中法有关传教自由半公开谈判的第一阶段316
第二节 19世纪初法国传教事业的复兴318
第三节 拉萼泥与传教士322
第四节 拉萼泥对传教士呼声的态度325
第五节 法国政府不干涉中国教务332
第六节 拉萼泥传教政策的宗旨334
第七节 拉萼泥与耶稣教传教338
第八节 拉萼泥-耆英的教务谈判340
第九节 耆英是否着手解决宗教问题了?344
第十节 耆英外交346
第十一节 中国提议以订立盟约为传教自由的条件349
第十二节 中国官吏对本国教徒采取的防范措施355
第十三节 拉萼泥在宗教问题上的慎重态度363
第十四节 中法关于传教自由的新方案366
第十五节 解决传教问题的外交手腕371
第十六节 耆英的重担380
第十七节 “临时协定”382
第十八节 耆英的最初几通奏折393
一 第一通奏折394
二 第二通奏折395
三 第一道谕旨396
四 第二道谕旨397
五 第三通奏折397
下卷421
第五章 道光皇帝弛教禁上谕及教务谈判新阶段421
第一节 《黄埔条约》签订后拉萼泥的几次旅行421
一 广州的接待421
二 拉萼泥访问香港422
三 巴西兰岛使命423
第二节 第一道弛教禁上谕424
第三节 弛禁上谕引起的反响428
一 呈巴黎的报告428
二 拉萼泥获悉上谕429
三 拉萼泥的态度429
四 传教士的议论431
五 拉萼泥取得成功的影响433
六 报界反应434
第四节 弛禁与流弊436
第五节 江西事件与穆导沅441
第六节 罗类思的一次不合时宜的干涉444
第七节 普遍反应445
第八节 拉萼泥的忧虑447
第九节 法国政府的支持449
第十节 拉萼泥的新要求450
第十一节 耆英备忘录453
第十二节 加略利与黄恩彤再次会谈457
第十三节 互换约册及缮交弛教禁上谕464
第十四节 谈判新阶段的结论466
第十五节 琉球事件471
第十六节 拉萼泥对在华传教问题的回忆479
一 弛教禁上谕的意义480
二 传教士的冒失行为480
三 教区现状481
四 官吏对传教士的极大宽容482
五 关于江西事件483
六 中国教徒对地方官的态度484
七 要入乡随俗486
八 圣廷必须指导在华传教487
第六章 传教士的不满情绪及谈判的最后阶段504
第一节 拉萼泥访查通商口岸及其对教区的印象505
一 拉萼泥在舟山、普陀和宁波506
二 上海传教士和教徒的态度506
三 拉萼泥的徒劳活动509
四 上海教区的真实处境510
五 法国取缔耶稣会511
第二节 在华耶稣教牧师的抗议514
一 耶稣教牧师的活动514
二 拉萼泥的干涉515
三 中国对天主教和耶稣教一视同仁517
四 耶稣教在中国的影响517
第三节 教务谈判的最后阶段522
一 舟山529
第四节 舟山问题与拉萼泥仓卒离华529
二 中国与舟山问题531
三 法国蓄意抢占舟山?532
四 德庇时与耆英在香港会晤534
五 开放广东省城535
六 拉萼泥在舟山问题上的态度536
七 拉萼泥拜别德庇时538
八 拉萼泥告别耆英539
九 拉萼泥离华542
十 拉萼泥回国与悬而未决的传教问题543
十一 德庇时就法国对舟山问题的态度发表声明544
十二 广州民众对英国人的敌视545
第五节 英国人撤出舟山及其以后546
一 其他外国人被相继逐出舟山547
二 收复舟山后的广州局势548
第六节 耆英的最后几通奏折549
一 第一通奏折549
二 第一道谕旨550
三 第二通奏折551
四 第二道谕旨551
五 第三通奏折552
六 第三道谕旨553
七 第四通奏折553
八 第四道谕旨554
九 第五通奏折555
十 第五道谕旨555
第七节 转交谕旨556
第八节 耆英办理夷务折557
第七章 圣旨 圣旨的执行情况 各教区内部的矛盾斗争 传教士同法国外交官的意见分歧577
第一节 圣旨的意义577
一 对弛教禁上谕的肯定578
二 新的让步578
三 重申禁令578
第二节 拉萼泥的活动与传教士的看法579
第三节 圣旨的执行情况582
一 上海事件584
二 松江事件588
三 《北京条约》第六款590
四 监牧明稽埒强占粤督府土地593
五 圣廷在索还教产问题上的观点598
六 中国政府对归还教产的态度599
七 关于处罚地方官600
第四节 宣布传教自由后,中国各天主教教区内部的危机602
一 葡萄牙“保教”权的垂死挣扎602
二 罗类思离华及反法国耶稣会士活动607
三 举行主教会议的计划612
第五节 夥尔加助及其政治活动615
第六节 法国驻华公使馆的设立与天主教传教利益619
一 给陆英男爵的训令619
二 陆英-耆英会晤621
三 陆英与传教623
第七节 弛教禁上谕颁布后出现地区性骚乱的原因624
第八节 合法逮捕和驱逐内地传教士630
第九节 耆英离任 道光驾崩 太平天国633
第十节 第二共和国统治下的法国与在华传教利益637
第十一节 布尔布隆使团与在华传教问题638
一 有关在华传教的汇报638
二 求见上海道642
三 访问天京643
第十二节 顾铎德与舟山事件644
一 强占寺院644
二 圣廷通谕及顾铎德的抗议645
三 顾铎德的自我辩护647
四 顾铎德取得的多方帮助649
五 遣使会总会长的最后决定649
六 顾铎德服从调动651
第十三节 圣廷派代表常驻中国之必要652
第十四节 安若望备忘录654
结语693
参考书目738
外国人汉(译)名对照表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