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纲要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纲要 上
  • 翦伯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11001·537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纲要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1

北京人(1)丁村人和河套人(2)山顶洞人及其文化3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4

第二节商奴隶社会的发展及其崩溃 17

仰韶文化(4)龙山文化(7)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8) 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文化9

第三节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9

第二章奴隶社会第一节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3

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13)夏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14)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15

夏代的社会经济(16)夏代的灭亡16

一、商的兴起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7

商的先世(17) 汤灭夏和商王朝的建立(18)盘庚迁殷(19)武丁时期的商王国19

二、商的经济和阶级结构20

农业(20)手工业和商业(22)奴隶主贵族和奴隶23

三、商的政治制度24

官僚机构和分封贵族(24) 军队和刑法(25) 商和诸方国的关系26

四、商的衰亡27

商奴隶制国家的崩溃27

五、商朝的文化艺术28

天文和历法(28) 文字(29) 宗教迷信(29) 雕塑艺术。乐舞30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一节西周 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31

一、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王朝的建立31

周族早期的历史(31) 武王伐纣(33) 管蔡以武庚叛(34)周初大分封(36)周初的重要封国(37)册封38

二、西周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39

土地所有制(39)阶级关系(40)井田制与地租形态(42) 农业。手工业。商业43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45

官制(45)兵制(47)刑罚48

四、周和其他各族的关系48

周和东夷、淮夷的关系(48)周和楚、吴的关系(49) 周和西北、东北各族的关系50

五、西周的衰亡52

第二节 春秋 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55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55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55)齐桓公的霸业56

晋文公的霸业(57)秦霸西戎(59)楚庄王的霸业(59)鞍之战和鄢陵之战(60)晋悼公复霸(61) 向戌弭兵(61) 吴的强大和攻陷楚之郢都(62) 吴伐越和越灭吴(62) 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64

二、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65

领主与农奴(65)田制和税制的变化(66) 工商业的发展67

三、西周、春秋的文化68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68) 《尚书》。《春秋》。《诗经》69

第三节战国 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70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70

铁器的广泛使用(70)农业生产力的发展71

水利工程的兴修(72)手工业的发展(73)商业交换的发展(75) 阶级和阶级关系77

二、各国的变法和君主集权的形成79

魏、楚、齐、韩的政治改革(79)秦商鞅变法(81)官制和兵制83

三、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84

战争规模的扩大(84)魏的强盛和徐州相王86

秦的对外进攻和疆土的扩大(86) 齐宣王伐燕和燕破齐(8 7) 楚的削弱(88) 赵的向北发展和长平之战(89)秦灭六国89

四、各少数族91

五、战国的文化92

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92) 诸子的学说和思想(93)散文和诗歌98

第四 章秦汉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和封建统一国家形成、确立时期第一节秦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99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活动99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99) 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焚书坑儒(102) 整齐制度(104)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105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106

秦代的急政(106)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108)楚汉之战110

第二节 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确立112

一、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112

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112)“文景之治”(114)削弱王国势力(116)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119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120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120

手工业的发展(123) 商业的发展125

三、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127

地主阶级(127)农民阶级(129)商人132

奴婢134

四、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35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186)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137)削弱丞相权力(139)加强中央军力(140)设置刺史(141)任酷吏,严刑法142

统一货币(144)筦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145)算?和告缗147

五、边境各民族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147

越人(148)匈奴(149)西域诸国(153)羌(157)西南各族(158)乌桓。鲜卑160

六、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161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161) 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63)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65)王莽改制168

七、绿林、赤眉大起义172

绿林军(172) 赤眉军(174)农民起义失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175

第三节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177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177

生产的发展。南方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177) 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武装的安抚和斗争(182)大地主的田庄185

二、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88

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188)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191) 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门阀的出观(193)清议和党锢194

三、边境各民族东汉玉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198

南匈奴。北匈奴(198)西域诸国。班超在西域的活动(200)鸟桓,鲜卑。东北各族(204)羌。东汉王朝同羌人的战争(205)南方各蛮族207

西南各族208

四、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209

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209)黄巾大起义210

一、哲学和宗教214

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214

从提倡黄老到独尊儒术(214)董仲舒的思想(218)经学和谶纬(220) 唯物主义者王充对儒家哲学的批判(224)佛教和道教226

二、史学、文学、艺术229

史学(229)文学(233)绘画和雕刻(236)乐舞和角抵237

三、自然科学238

天文历?(238)农学(240)医学(242)纸的发明(243) 化学的起源244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割据和南方封建经济发展时期第一节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245

一、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45

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245) 曹操统一中原(247)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248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250

屯田制和士家制(250) “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制(253)经济的恢复(256)世家大族势力的重起和司马氏代魏257

蜀国地主阶级各集团的矛盾和南中之战260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60

蜀国的经济(262) 蜀魏战争和蜀的灭亡263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64

孙吴的兴起及其与山越的斗争(264) 三吴经济的发展(266) 江南大族的兴起(268) 南北的军事形势和晋灭吴270

五、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271

占田制(271) 统治集团的腐朽(274) 八王之乱275

六、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276

匈奴(277) 羯(278) 鲜卑慕容部(278) 鲜卑拓跋部(279) 氐。羌(280) 巴(280)各族逐渐封建化的趋势280

七、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大起义283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285

一、十六国时期各族贵族的封建割据285

汉。前赵。后赵(285)前燕。前秦(288)淝水战后北方的形势和北魏统一北方289

二、北魏前期(386—451年)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293

北魏前期的民族压迫和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293) 北魏统治者对汉族地主的笼络296

三、北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298

地主和荫户。宗主督护制(298)封建国家的各种依附户(300) 自耕农民(301)奴隶303

四、北魏中期(452—499年)的阶级斗争和孝文帝的改革303

北魏中期阶级斗争的形势(303)吏治的改革(304)三长制。均田制(305) 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308

五、北魏后期(500—534年)的社会经济311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311) 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和发展(312)寺院经济314

六、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316

北魏统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316)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大起义317

七、北齐、北周的短期对峙。隋统一南北320

东魏。北齐(320) 西魏。北周(324) 隋统一南北325

八、北朝的边境各族327

柔然(327) 高车(328) 高句丽(329) 库莫奚。契丹(330) 吐谷浑(330) 西域诸国(331) 突厥333

第三节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333

一、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333

东晋的建立(333)北方人民的南迁(335) 祖逖和桓温的“北伐”(337) 淝水之战339

二、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341

豪强大族统治下南方农民生活的痛苦(341)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342

三、南朝的政治345

宋的政治和南北战争(345) 齐的统治和寿阳、南阳入魏(348) 梁武帝的统治和侯景之乱348

陈代南方内地豪强的割据和隋灭陈(350) 士族地主与寒族地主势力的消长351

四、南方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354

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困苦(354) 大地主的田庄和奴客(357)寺院经济(360)手工业的发展(362)商业的发展364

五、南方各民族365

蛮(365)僚(366)俚。越。爨(366)南方各民族的融合367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369

一、玄学和宗教369

魏晋玄学(369)佛教的发展(375)范缜及其光辉的哲学著作《神灭论》(381)道教的发展382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385

史学。地理学(385)文学(388)绘画。雕塑。书法(393)乐舞和戏剧397

三、自然科学399

算学和历法(399)医学(400) 农学400

第六章隋唐。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第一节隋朝。统一国家的再建402

一、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402

巩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402) 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404)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05

营建东京和大运河的开凿407

二、隋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408

突厥(408)吐谷浑。西域(409)流求(409)对高丽的战争410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411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411)农民大起义413

第二节唐前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415

一、唐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415

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完成(415)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417

二、唐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421

均田令和租庸调法(421)“贞观之治”(424) 唐初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426

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的政策429

三、永徽到开元初年的政治发展429

政局的混乱和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433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436

农业(436)私手工业(437)官手工业440

城市、商业和交通441

五、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444

土地兼并的发展(444) 开元中年的政治、经济措施(445)天宝年间社会矛盾的发展(448)开元、天宝时期唐与边疆各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450

六、唐前期的边疆各族451

突厥(451) 回鹘(453)天山南北各族454

吐蕃(456) 吐谷浑(458) 西南各族(458) 奚。契丹460

一、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461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经济461

安史之乱和安史乱后的政治军事形势(461)淮浙地区的农民起义463

二、两税法的实行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65

财赋制度的整理和两税法的实行(465)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68

三、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472

唐王朝对藩镇的战争(472)宦官的专权475

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477)牛李党争478

四、唐朝晚年的农民起义479

唐朝晚年阶级矛盾的激化(479)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481)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483)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484

五、边疆各族487

回鹘(487) 吐蕃(488)南诏(489)奚。契丹(491)渤海(492)室韦493

一、哲学和宗教494

第四节隋唐文化494

佛教(494)道教(497)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498)哲学499

二、史学和地理学503

史学(503)地志和地图505

三、文学506

唐诗(506)古文运动和古文(511)传奇小说(512)俗讲和变文513

四、艺术514

雕塑(514)绘画(515)莫高窟艺术(517)书法(518)乐舞519

五、科学技术520

天文历算(520)医学(521)建筑(522) 印刷术523

第五节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524

唐代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往(525)唐代中国与南亚各国的文化交往(527)唐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5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