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
  • 秦绍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40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75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892页
  • 主题词: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发展中国的十大课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面向时代的新选择3

前言3

第一章 “两个转变”:面对当今时代的新身份6

一、“两个转变”的新变化6

二、时代架构中促发展10

三、确立大思路大战略14

第二章 “三个代表”: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定位20

一、生存发展的新模式20

二、党的性质需新界定23

三、形成我国的新优势27

第三章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理念33

一、发展创新是最强音33

二、超越“不争论”很重要37

三、新平台实现新统一40

第四章 “全面小康”: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目标45

一、时代潮流是现代化45

二、小康的社会已建立49

三、新起点迈向新高度53

第五章 抓住机遇:利用时代条件的新发展59

一、新机遇伴随新挑战59

二、加快发展能御风险62

三、新方法实现新飞跃65

第六章 核心能力:走在时代前列的新保证73

一、先进性包含两因素73

二、追求先进性是趋势77

三、永葆先进性为人民8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前言89

一、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初选择90

二、从“西化”到“苏联模式”9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9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模式100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10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102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蓝图105

三、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模式108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113

一、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经济113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11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2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发展模式125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难题125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29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3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模式137

一、现代化与文化重建137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问题139

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143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模式148

一、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历史过程148

二、波浪式前进与台阶式发展150

三、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154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157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57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61

三、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63

四、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165

第七章 十六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167

一、探索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67

二、十六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71

三、社会主义永无止境179

前言179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184

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184

二、有全球化,就有反全球化188

三、社会主义在全球化中应有所作为192

四、社会主义中国的表现197

第二章 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202

一、重温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教诲202

二、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新社会因素”208

三、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和平共处2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向度219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相结合219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24

三、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230

第四章 “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36

一、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236

二、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240

三、执政兴国,关键还是在党245

四、志存高远,更须立足现实249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59

前言259

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265

一、从平衡发展战略到不平衡发展战略265

二、从“两个大局”思想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272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276

第二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280

一、地域分工理论与区际产业结构的协调280

二、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区际经济关系协调284

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区际收入分配协调287

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289

第三章 中国区域产业分工现状与产业结构协调291

一、区域产业分工的现状291

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300

三、区域产业整合的路径302

四、特色经济:浙江模式的启示309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问题与协调314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措施与实践314

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其合作成效322

三、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327

四、产品及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对策分析331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与扭转对策336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336

二、影响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因素分析341

三、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途径345

五、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59

第一章 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中外比较359

一、工业化的国际经验359

二、中国的工业化之路364

三、对全球工业化道路的反思371

第二章 21世纪中国工业化的背景分析374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判断374

二、新世纪中国工业化面临有利的条件380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392

一、十六大报告关于新型工业化的论述与解读392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带动与促进395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398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就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00

五、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化人口大国劣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402

六、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城市化与城镇化相结合404

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405

八、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406

第四章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践经验408

一、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多阶段性409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417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上海的定位与发展措施426

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437

前言437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演进阶段及其内在规律439

一、国资改革从何破题439

二、国资改革的使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途径441

三、国资改革演进的内在必然性和关联机制445

四、上海案例的再认识449

第二章 开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452

一、建立出资人制度45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再造455

三、法人治理结构的创新457

四、让国资发挥对国民经济高度影响的控制力459

第三章 培育产权市场,提高国有资产配置效率465

一、国有资产运作的特殊性与产权市场的作用465

二、产权市场与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467

三、经济市场化对行政事业运作的影响471

第四章 以法律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477

一、提高国有资产经营绩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478

二、降低政企关系的转轨成本480

三、完善巩固市场经济体制481

第五章 以国资改革带动经济体制的整体创新487

一、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经济体制构造的积极影响487

二、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行政体制的积极影响490

三、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人事制度的积极影响494

四、国资管理体制变动对理论创新、观念进步的积极影响497

结束语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前瞻502

一、国资改革理论创新方向的探索502

二、新一轮国资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504

三、上海国资改革的深入506

七、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519

前言519

一、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探求519

二、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520

三、政治文明演进的一般走向521

四、现代政治文明演进的启示522

第一章 三个文明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524

一、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524

二、文明与政治文明526

三、政治文明与政治民主531

四、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533

五、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39

第二章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541

一、价值定位541

二、制度设计545

三、观念形态547

四、治理技术549

第三章 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政府管理取向552

一、强化政府管理成本意识的取向552

二、“善治”政府的取向557

三、政府功能的服务取向558

四、“多中心”治道的取向560

五、官民协同治理的取向562

六、政府管理技术化的取向563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565

一、政治文明的进程,同时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的过程565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与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568

三、强化政治领域的责任机制,以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571

第五章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575

一、满足“三向度”目标: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人类进步575

二、实现“三原则”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依法治国578

三、正确认识并处理政治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借鉴的关系585

四、树立宪法法律的绝对权威,以推进法治化进程587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管理593

六、制定切实的政治发展战略,以推进政治发展595

八、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探索601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自我创新的机遇601

一、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601

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603

三、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603

四、新生活方式的挑战604

五、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挑战604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特性探讨606

一、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导向606

二、坚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607

三、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609

四、批判地汲取我国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610

五、重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新的道德境况中概括新的时代伦理精神和合理的道德规范611

六、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61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探索614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614

二、为人民服务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618

三、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620

四、集体主义道德原则623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价值导向625

六、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层次性632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探索636

一、人道主义道德规范636

二、爱国主义道德规范640

三、社会公正道德规范644

四、个性自由道德规范647

五、诚实守信道德规范649

六、保护生态环境道德规范652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655

一、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655

二、与新技术革命相关的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规范660

三、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道德规范664

四、职业劳动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规范668

五、家庭、婚姻和恋爱生活中的具体道德规范67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公民个体道德品质的诉求探索677

一、公民个体道德品质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77

二、全社会要下大力气培养公民优良的道德品格,提升全民族的普遍道德素质67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完善与实践机制探索683

一、道德建构革命:“道德商谈”与“道德民主”683

二、公民道德自治: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公民道德委员会686

三、各级政府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位置688

四、伦理专家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位置689

五、学校、企业和家庭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职责691

九、基层党的建设新战略697

前言697

第一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传统700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700

二、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特征701

三、“支部建在连上”的独特创新与基本内涵702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意义704

第二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转型中面临严峻挑战706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历史维度及其执政后的工作要求706

二、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新情况708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等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710

第三章 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713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713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探索716

三、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企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720

第四章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724

一、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724

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经验与探索728

三、推动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几个问题734

第五章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737

一、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737

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和经验739

三、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742

第六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746

一、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对党的工作的挑战746

二、上海城市社区党建的实践与机制体制创新752

三、上海城市社区党建的意义与经验757

第七章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选择762

一、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762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与任务764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765

四、基层党建的战略转变具有重大意义767

十、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772

前言772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77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777

二、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新理念781

三、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与中国和平崛起785

第二章 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789

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际环境790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艰巨性与可能性794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801

第三章 核心——“和而不同”的世界观803

一、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的历史演变803

二、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与西方世界观的比较研究807

三、中国“和而不同”世界观的前瞻性思考809

第四章 前提——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812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812

二、时代观是中国国际战略新理念的前提821

三、丰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824

第五章 精髓——多元共存与竞争的文化价值观827

一、中华文化和平、和谐与合作的优秀价值观827

二、中国坚持多元共存与竞争的文化价值观829

三、树立中国的国际新形象832

第六章 基础——两种利益相结合的利益观834

一、寻求中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结合834

二、两种利益相结合是时代的要求837

三、中国的新利益观是对外战略的基础839

第七章 保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843

一、在新时代维护安全需要有新观念843

二、新安全观在与冷战思维斗争中发展846

三、新安全观应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852

第八章 动力——争取共同繁荣的发展观854

一、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854

二、争取共同繁荣仍然任重道远858

三、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繁荣861

第九章 目标——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864

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目标864

二、在融入世界体系中用和平方式改革国际秩序869

三、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8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