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科技教育的公共政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科技教育的公共政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1115801.jpg)
-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9289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9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科技教育的公共政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财政经济运行3
1.1 1999年宏观经济运行3
1.2 1999年财政收支状况5
1.2.1 1999年财政收入5
1.2.2 1999年财政支出6
1.3 2000年财政收入预测7
1.4 2000年宏观政策选择8
2 教育的公共政策10
2.1 我国的教育事业10
2.2 教育需求预测12
3 科技的公共政策13
3.1 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13
3.1.1 财政收入政策13
3.1.2 财政支出政策14
3.2 促进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16
3.3 促进科技发展的其他宏观政策17
第一编 中国财政经济运行分析21
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21
1.1 经济适度增长与经济总量分析21
1.1.1 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22
1.1.2 工业产值稳定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3
1.1.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慢24
1.1.4 消费市场相对平稳,商业景气逐步上升24
1.1.5 金融平稳运行,货币供应增加26
1.1.6 外贸出口步入增长通道27
1.1.7 国有资本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9
1.2 经济结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30
1.2.1 经济结构扭曲是当前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30
1.2.2 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32
1.2.3 结构调整的对策: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36
1.3 1999年重大经济政策分析38
1.3.1 国有企业政策38
1.3.2 金融政策41
1.3.3 财政支出政策45
1.3.4 消费政策45
1.3.5 农业政策47
1.3.6 贸易政策48
1.4 2000年重大经济政策展望50
1.4.1 各项政策应作渐进式调整50
1.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扩大内需的重头戏51
1.4.3 适时调整税收政策52
1.4.4 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作用52
2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54
2.1 1998年财政收入回顾54
2.2 1999年财政收入分析55
2.2.1 1999年财政收入预算55
2.2.2 前8个月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分析56
2.3 2000年财政收入预测58
2.4 实现财政收入目标的政策措施59
2.4.1 继续提高财政收入比重59
2.4.2 实施增发国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60
2.4.3 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刺激消费60
2.4.4 运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投资61
2.4.5 鼓励增加出口扩大外需62
2.4.6 加强财政税收征收管理62
2.4.7 继续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63
3 中国税制改革分析64
3.1 税制改革的发展方向64
3.1.1 适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税源结构64
3.1.2 适应经济运行方式转变,及时采取税收对策65
3.1.3 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改变税收政策导向65
3.1.4 适应规范政府收入要求,理顿征税收费关系65
3.1.5 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税收制度66
3.2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流转税制66
3.2.1 分步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过渡66
3.2.2 适当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67
3.2.3 合理调整增值税税率结构67
3.2.4 实行鼓励科技进步优惠政策67
3.2.5 缩小消费税范围,调整消费税税率结构68
3.2.6 相应调整营业税68
3.2.7 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69
3.3 建立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制结构69
3.3.1 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协调配套69
3.3.2 实行法人所得税70
3.3.3 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形式和政策导向71
3.3.4 改革个人所得税72
3.3.5 征收利息所得税73
3.4 通过开征遗产税和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来完善辅助税系74
3.4.1 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74
3.4.2 开征遗产赠与税74
3.4.3 合理土地税75
3.4.4 规范行为目的税76
4 中国财政支出分析77
4.1 财政支出总量分析77
4.1.1 1999年财政支出分析77
4.1.2 2000年财政支出展望79
4.2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81
4.2.1 1999年财政支出结构81
4.2.2 1999年财政支出结构分析83
4.2.3 2000年财政支出结构预测85
4.3 行政管理支出分析86
4.3.1 行政管理与财政职能86
4.3.2 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管理支出分析88
4.4 科教文卫支出分析90
4.4.1 科教文卫支出的总量分析90
4.4.2 科教文卫支出的结构分析94
4.4.3 科教文卫改革热点100
4.5 公共福利支出分析105
4.5.1 公共福利与政府财政职能105
4.5.2 公共福利支出总量分析106
4.5.3 公共福利支出结构分析108
4.5.4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改革111
4.6 公共工程支出分析113
4.6.1 公共工程与财政支出113
4.6.2 公共工程财政支出分析114
4.6.3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支出项目管理116
5 中国国债政策分析119
5.1 1998年国债政策的回顾119
5.2 1999年国债政策分析122
5.2.1 1999年国债政策特点122
5.2.2 1999年国债政策评价126
5.3 2000年国债政策展望130
6 中国预算政策分析132
6.1 我国财政赤字的成因和变化132
6.2 财政赤字水平的国际比较135
6.3 我国财政赤字的特点分析138
6.3.1 我国财政预算的不平衡主要是财政赤字,而不是赤字财政138
6.3.2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呈跳跃式持续上升趋势139
6.3.3 我国近年来不但出现巨额预算赤字,而且还出现执行赤字139
6.3.4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是结构性赤字140
6.3.5 除显性赤字以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赤字141
6.4 财政赤字的弥补142
6.4.1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142
6.4.2 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142
6.5 财政赤字的利弊关系及我国财政赤字的长期发展趋势145
6.5.1 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45
6.5.2 长期赤字财政政策的危害145
6.5.3 我国财政赤字趋势预测146
6.5.4 政策建议147
7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分析148
7.1 财政体制改革的逻辑与分税制的制度设计148
7.2 分税制的激励效应与再分配的效应150
7.2.1 分税制的激励效应:从效率角度进行的分析150
7.2.2 分税制与省际财政收入的均等化:从公平角度的分析152
7.3 分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53
7.3.1 分税制改革的残余:未彻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54
7.3.2 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155
7.4 财政体制改革的近期选择157
7.4.1 事权的明晰界定157
7.4.2 省级以下分税制改革的政策选择158
7.5 完善地方税制改革158
7.5.1 确立地方税政策目标159
7.5.2 建立地方税体系160
7.5.3 合理地方税结构160
7.5.4 协调地方税费关系164
8 中国宏观财政政策分析165
8.1 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的效应分析166
8.1.1 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效应分析166
8.1.2 公务员加薪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效应分析170
8.1.3 征收利息税的效应分析171
8.1.4 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系列财政政策效应分析173
8.2 2000年宏观财政政策与措施的取向176
8.2.1 2000年宏观财政政策指导思想176
8.2.2 2000年宏观财政政策措施177
9 中国财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80
9.1 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设计180
9.1.1 关于计量经济学180
9.1.2 财政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183
9.2 财政计量经济模型运行结果分析187
9.2.1 财政收入计量经济模型运行结果分析187
9.2.2 财政支出计量经济模型运行结果分析190
9.2.3 债务收支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运行结果分析193
9.2.4 经济增长及其构成因素分析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运行结果分析195
9.3 中国财政及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197
9.4 中国财政宏观计量经济模型198
9.4.1 财政收入部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198
9.4.2 财政支出部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202
9.4.3 债务收支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经济模型205
9.4.4 经济增长及其构成因素计量经济模型的运行结果分析207
第二编 教育投入分析及其公共政策研究213
1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3
1.1 引言213
1.2 初等教育的发展216
1.2.1 初等教育成为普及义务教育217
1.2.2 初等教育师资力量得到加强219
1.2.3 初等教育投资逐年加大220
1.3 中等教育的发展221
1.3.1 普通中学的发展221
1.3.2 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发展224
1.3.3 技工学校的发展227
1.4 高等教育的发展228
1.4.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228
1.4.2 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229
1.4.3 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善231
1.4.4 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发展233
1.4.5 高等教育投资的扩大234
1.5 成人教育的发展235
1.6 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236
2 教育的国际比较239
2.1 教育程度的国际比较240
2.2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国际比较241
2.3 教育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245
2.3.1 三级教育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246
2.3.2 日常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250
2.4 生师比的国际比较251
2.5 私人部门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能的国际比较252
3 教育的社会效益254
3.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254
3.1.1 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54
3.1.2 我国高等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258
3.1.3 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振兴我国经济262
3.2 教育与计划生育263
3.2.1 计划生育的概念界定263
3.2.2 教育与计划生育的理论分析266
3.2.3 教育与计划生育的实证分析268
3.2.4 教育与人口素质274
3.3 教育程度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影响275
3.3.1 数据来源及处理275
3.3.2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粗死亡率276
3.33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年龄别死亡率277
3.3.4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280
3.4 教育与社会治安的相关性分析281
3.4.1 犯罪的定义与影响因素281
3.4.2 教育与公民法律素质的培养283
3.4.3 教育对犯罪的直接影响284
3.4.4 教育与犯罪关系的实证分析287
3.5 教育产业与社会总需求的启动290
3.5.1 教育需求与社会总需求290
3.5.2 教育需求对其他商品需求的带动294
3.5.3 教育需求的预测296
4 教育投资收益分布和高等教育收益分析298
4.1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分布实证研究298
4.2 教育收益分布之国际比较300
4.2.1 美国教育收益分布情况301
4.2.2 肯尼亚教育收益分布情况302
4.3 高等教育收益分析302
4.3.1 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投资收益和社会投资收益303
4.3.2 高等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实证分析304
4.3.3 高等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的估算方法及其实证分析307
4.3.4 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个人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分析310
4.4 高等教育私人投资效益分析312
4.4.1 教育投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312
4.4.2 教育对个人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316
4.4.3 对上海青年职工进行的小规模调查结果的分析319
4.5 教育投资收益国外研究综述320
4.5.1 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社会收益率分析321
4.5.2 国外研究成果简述324
5 教育成本分析329
5.1 教育成本的有关理论基础329
5.1.1 关于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329
5.1.2 教育成本的分类331
5.1.3 关于学校教育成本分析的有关会计理论基础332
5.2 教育成本的总体分析334
5.2.1 关于我国教育成本的历史发展及总量分析334
5.2.2 我国教育成本的结构分析339
5.3 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析345
5.3.1 高等教育成本分析345
5.3.2 高等教育成本的个案分析352
5.4 中等教育成本分析354
5.4.1 中等教育成本总体水平(以财政预算拨款为口径)分析354
5.4.2 1995年以初中为例分析中等教育在地区间的差异356
5.4.3 个案分析358
5.5 初等教育成本分析359
5.5.1 关于初等教育成本的总量水平分析359
5.5.2 关于初等教育成本的结构分析359
6 教育筹资有关问题研究——建立和完善贷学金制度365
6.1 20世纪末的教育筹资制度改革回顾365
6.2 现行教育资助方式面临挑战369
6.3 如何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贷学金制度372
6.3.1 引入规范化金融信贷机制374
6.3.2 商业性教育贷款为何不能有效运作376
6.3.3 几点思考377
参考文献380
第三编 科技投入分析及其公共政策研究385
1 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385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85
1.2 科学技术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88
1.2.1 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体现388
1.2.2 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93
1.3 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展望396
1.3.1 历次科技革命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96
1.3.2 未来科技走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399
1.3.3 我国科技概况401
结语: 未来科技发展对我国的影响406
2 公共科技投入总量分析409
2.1 我国科学技术投入的历史410
2.1.1 对历史的回顾410
2.1.2 总结与评价412
2.2 公共科技投资总量变动分析414
2.2.1 科技投入的内容414
2.2.2 科技投入总量变动分析415
2.2.3 公共科技投入总量变动分析418
2.3 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分析422
2.3.1 科技人员总量变动分析422
2.3.2 科研机构总量变动分析425
2.4 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分析427
结语: 关于科技投入规模的预测430
3 公共科技投入的结构分析433
3.1 科技投入的人员构成和经费来源构成分析433
3.1.1 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情况434
3.1.2 高等院校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情况435
3.1.3 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分布情况437
3.2 公共科技经费投入的来源构成分析438
3.2.1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来源构成438
3.2.2 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构成439
3.2.3 高等院校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构成441
3.2.4 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来源构成442
3.3 公共科技投入的内容结构分析443
3.4 公共科技投入的支出结构分析447
3.4.1 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经费支出结构447
3.4.2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结构449
3.4.3 高等院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结构450
3.5 公共科技投入的社会经济目标构成分析451
3.5.1 基本情况451
3.5.2 课题分布情况454
3.6 公共科技投入的地区差异分析455
结语: 科技投入结构的优化与调整460
4 公共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463
4.1 科技人力投入比较464
4.2 科技经费投入比较467
4.2.1 R&D经费投入基本情况467
4.2.2 R&D经费按来源分布情况比较468
4.2.3 R&D经费按执行部门分布情况比较470
4.2.4 R&D经费按研究类型分布情况比较471
4.2.5 部分OECD国家企业R&D经费在不同技术含量行业问分布情况比较473
4.3 科技产出比较474
4.3.1 论文产出情况474
4.3.2 发明专利授权量情况475
4.3.3 技术贸易情况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476
4.4 科技发展战略比较479
4.4.1 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479
4.4.2 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482
4.4.3 英国的科技发展战略483
4.4.4 韩国的科技发展战略484
4.4.5 巴西的科技发展战略485
结语: 从国际比较的结果看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486
5 科技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489
5.1 基础研究项目评估490
5.1.1 基础研究预测与优先资助领域491
5.1.2 项目评审方法492
5.1.3 基础研究项目的绩效评估495
5.2 企业科技投资评估决策的难点496
5.2.1 科技投资的评估决策的特点496
5.2.2 企业科技投资评估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97
5.2.3 采用传统投资评估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497
5.3 企业科技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501
5.3.1 改进的净现值法502
5.3.2 决策树法502
5.3.3 联合效用函数评价法504
5.3.4 期权评价法505
5.4 企业科技投资的外部效应507
5.4.1 企业科技投资的各种外部性507
5.4.2 外部性的测量509
5.5 我国科技投资效益不高的原因511
5.5.1 国家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511
5.5.2 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512
结语: 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我国科技投资效益514
6 科技产品定价方法516
6.1 技术产品的特征517
6.2 技术产品定价方法521
6.2.1 技术价值的估算521
6.2.2 技术转让费的估算523
6.3 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制定方法527
6.3.1 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527
6.3.2 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价方法530
6.4 我国技术市场现状532
结语: 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536
7 科技发展的公共政策538
7.1 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538
7.1.1 科技与经济增长538
7.1.2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回顾与反思542
7.1.3 贯彻科技发展战略的原则与公共政策取向548
7.2 促进科技发展的财政政策552
7.2.1 财政收入政策552
7.2.2 财政支出政策560
7.3 促进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571
7.3.1 金融政策促进科技发展的原理与途径572
7.3.2 促进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的工具选择575
7.3.3 促进科技发展的金融工具得以生效的保证579
7.4 促进科技发展的其他宏观政策584
7.4.1 改革和完善科技体制584
7.4.2 放松管制586
7.4.3 建立健全国家创新系统589
7.4.4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591
7.4.5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592
7.4.6 培育科技文化594
参考文献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