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 南方本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学 南方本 第2版
  • 西南农业大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02195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学 南方本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4

第一节 土壤母质的形成4

一、土壤的母质的源来4

二、岩石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8

三、风化产物搬运与堆积的类型13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15

一、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6

二、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7

三、各种自然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8

四、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0

五、土壤的形态特征22

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26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26

一、土壤的粒级与性质27

二、土壤质地分类29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32

第二节 土壤生物34

一、土壤微生物35

二、其它土壤生物37

三、土壤中的酶38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39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性质39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41

三、土壤腐殖质45

四、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及其调节48

第四节 土壤胶体51

一、土壤胶体概念51

二、土壤胶体组成53

三、土壤胶体电荷的产生57

一、土壤吸收性能概述60

第一节 土壤吸收性能60

第三章 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60

二、土壤对阳离子的吸收与交换61

三、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65

四、土壤对阴离子的吸收与交换66

五、土壤吸收性能的重要性68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69

一、土壤酸度的类型及来源70

二、土壤碱度72

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73

四、土壤的缓冲性74

五、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75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原理76

第三节 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77

一、土壤孔隙性77

二、土壤结构性79

第四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86

一、土壤的粘结性与粘着性86

二、土壤的膨胀性与收缩性87

三、土壤的可塑性87

一、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90

第一节 土壤的热性质90

第四章 土壤--液相和气相部分的基本性质90

二、土壤热性质91

三、土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93

四、土壤热状况的调节94

第二节 土壤水分性质95

一、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95

二、土壤水分类型和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96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97

四、土壤水分的有效性101

五、土壤水的饱和流动与土壤的透水性能102

六、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与土壤供水性能104

七、土壤气态水的运动和土壤水分的蒸发106

八、土壤水分的调节途径107

第三节 土壤空气性质108

一、土壤空气组成和含量108

二、土壤的通气性108

三、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氧化还原状况110

四、土壤通气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111

第四节 土壤养分性质112

一、土壤氮素113

二、土壤磷素115

三、土壤钾素117

四、土壤中的硫、钙和镁118

五、土壤微量元素119

六、土壤养分状况的调节途径120

第五节 土壤中热、水、气、肥的相互关系120

第五章 土壤生理性、生产性和土壤肥力123

第一节 土壤生理性123

一、土壤具有类生物体的特征123

二、土壤的生理功能124

三、影响土壤生理功能的内、外因素127

二、土壤生产性能分述129

一、土壤生产性能的概述129

第二节 土壤的生产性能129

第三节 土壤肥力142

一、土壤肥力的认识与发展142

二、土壤肥力的综合表征143

三、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途径146

第六章 我国土壤的分类系统和分布概况149

第一节 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149

一、地形母质149

二、气候条件150

三、植被类型151

四、人为活动152

第二节 我国土壤的形成过程与分类系统153

一、我国土壤的形成过程153

二、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155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布概况163

一、土壤地带性概念163

二、我国土壤水平地带的分布164

三、我国土壤垂直地带的分布164

四、土壤的垂直-水平复合分布167

五、土壤的地域性分布167

六、我国耕地土壤的分布167

第一节 红壤和砖红壤169

第七章 我国南方的旱作土169

一、红壤的形成与熟化170

二、红壤的基本性质172

三、红壤的利用与改良175

第二节 黄壤188

一、黄壤的形成与熟化188

二、黄壤的基本性质190

三、黄壤的利用改良191

第三节 黄棕壤192

一、黄棕壤的形成与熟化192

二、黄棕壤的基本性质193

三、黄棕壤的利用与改良195

第四节 紫色土196

一、紫色土的形成熟化特点197

二、紫色土的土性特征200

三、紫色土的利用与改良204

第五节 石灰岩土206

一、石灰岩土的形成与熟化过程207

二、石灰岩土的基本性质208

三、石灰岩土的利用改良210

一、潮土的形成与熟化211

第六节 潮土211

二、潮土的基本性质212

三、潮土的利用改良214

第七节 盐碱土215

一、盐碱土的形成与熟化过程215

二、盐碱土的基本性质216

三、盐碱土的利用改良217

第八节 飞砂土和海成砂土217

一、形成条件217

二、肥力特点和低产原因218

三、利用改良的技术措施218

第一节 水稻土的形成条件220

第八章 我国南方的水稻土220

一、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221

二、母质种类的影响222

三、气候与耕作制的影响223

第二节 水稻土的基本性质224

一、水热状况比较稳定224

二、氧化还原电位较低224

三、嫌气微生物为主,有机质积累较多225

四、物质转化特点226

一、水稻土的发育227

五、pH值的变化227

第三节 水稻土的发育与分类概况227

二、水稻土的分类概况229

第四节 几种水稻土类型的土宜231

一、紫泥田231

二、红黄泥田232

三、潮泥田234

四、马肝泥田235

五、黑泡泥田236

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237

一、运用自然免耕理论、创造抗灾增产技术237

第五节 高产水稻土的培肥途径237

三、增施有机肥料、加速土壤熟化238

四、用养结合,贯彻合理的轮、间、套、密植制度239

第六节 低产水田土壤的利用改良240

一、冷浸类低产田240

二、粘瘦类低产田246

三、毒质类低产田253

四、咸性类低产田257

五、漏水类低产田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