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10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 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10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 上 第2版
  • 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733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10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基本史料1

第一节 编年体、纪传体史料1

《满文老档》1

起居注3

《清实录》4

《东华录》和《清史稿》7

第二节 政书8

清三通8

清会典9

科举和吏治则例10

《枢垣记略》、《中枢政考》和《八旗通志》11

法律11

财政12

礼法13

诏令、奏议13

第三节 档案14

第四节 地方史志20

官修方志20

方志的体裁21

清代方志的繁富21

第五节 清人边疆史地书籍22

清人边疆史地著述23

《皇朝藩部要略》23

《卫藏通志》24

《朔方备乘》24

《新疆识略》25

第六节 文集25

第七节 笔记29

《广东新语》30

《池北偶谈》30

《读书堂西征随笔》31

《檐曝杂记》32

《啸亭杂录》、《续录》33

《阅世编》34

第八节 记事本末体史料35

第九节 契据文书36

第十节 类书和丛书41

《古今图书集成》41

《四库全书》42

第十一节 文物43

文物的类别43

《北征督运图》44

《花盆行历例工价列》46

文告47

《东宁陈氏番俗图》、《台湾风俗图》49

第二章 研究概述51

第一节 辛亥革命(1911年)以来的清史研究51

第二节 1949年以来的清史研究55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61

乙编 综述63

第一章 后金兴起63

第一节 走向统一63

首攻图伦63

女真统一64

八旗建制67

第二节 明满关系69

龙虎将军69

萨尔浒大捷70

进据辽沈74

宁远之败78

第二章 清的确立84

第一节 皇太极继承汗位84

转危为安84

兵逼明都90

统一漠南93

改元崇德96

第二节 军事行动99

深入腹地99

松锦决战102

第三章 入主中原105

第一节 君临天下105

山海大战105

九州一统107

第二节 既沿明制 又增新章109

“满洲根本”109

“满汉一家”111

革除“三饷”,整饬吏治113

五大弊政115

第四章 康乾盛世119

第一节 计擒鳌拜 玄烨亲政119

四大臣辅政119

智捕鳌拜124

第二节 强化统治机构 加强思想控制126

设军机处 乾纲独断126

常设督抚 编制保甲131

广开科举 屡兴文狱132

修订清律139

第三节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141

削平“三藩”141

统一台湾150

第四节 平定准部 统一回疆154

三征噶尔丹154

逐准安藏156

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157

定乱安回159

第五节 安定西南 辖治蒙区161

西藏直隶朝廷161

改土归流163

蒙区尽隶清帝165

第六节 经济发展 “大清全盛”168

鼓励垦荒168

兴修水利170

改革赋役制度173

大蠲赋税 除贱为良176

生产发展 国库充盈178

第五章 嘉道渐衰182

第一节 政以贿成 昏庸腐朽182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清政府的防范187

英国加剧侵华187

鸦片贸易和清政府禁毒192

第六章 白莲教和川楚陕农民起义211

第一节 白莲教211

第二节 川楚陕农民大起义213

第七章 天地会221

第一节 天地会的起源221

第二节 天地会的群众基础、特点和性质226

第三节 天地会的作用228

第八章 少数民族231

第一节 蒙古族231

蒙古并入清朝231

盟旗制度的实施233

社会阶级234

经济生活236

文化生活239

第二节 藏族242

达赖和固始汗的册封242

蒙、藏贵族之争243

准噶尔军袭扰西藏246

阿尔布巴事件248

平定珠尔默特249

清军逐走侵藏廓兵及“藏内善后章程”的订立251

清朝对甘、青、川、滇等省藏区的施政253

藏区的土地制度和宗教文化254

第三节 彝族256

凉山彝族奴隶占有制的保持256

土司制度下奴隶制经济向封建领主经济的过渡260

改土归流的有效推行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263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265

第四节 回族267

回民的反清斗争267

以农为主农商工兼营270

文化275

第五节 维吾尔族278

统一回部278

平定张格尔叛乱、“七和卓之乱”、“倭里罕之乱”282

驱逐阿古柏收复伊犁285

新疆设省287

第六节 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288

“索伦”诸部288

抗击沙俄入侵290

布特哈八旗291

鄂温克294

达斡尔296

鄂伦春298

第九章 台湾的开发301

第一节 土地的开发301

第二节 经济的发展304

第十章 中俄关系310

第一节 起源和冲突310

第二节 早期俄使来华312

第三节 雅克萨之战314

第四节 中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317

第五节 俄商来华与《布连斯奇条约》及《恰克图条约》320

第六节 俄国传教士的在华活动325

丙编 典志328

第一章 农学和农业技术328

第一节 农具和农田水利328

农具328

农田水利329

第二节 对生产技术原理认识的提高和耕地技术的改进330

生产技术管理330

耕地技术331

第三节 作物构成和“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332

作物构成332

一岁数收333

第四节 几种特殊的栽培技术334

第五节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经验的进一步丰富336

施肥336

病虫害防治337

第六节 植树造林和柞蚕放养技术的改进338

植树造林338

柞蚕放养339

第七节 农书340

第二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上)342

第一节 旗地342

旗地的形成342

旗地的类别、数量和性质344

旗地的变化349

第二节 农业租佃关系354

贵族和缙绅地主及其主佃关系354

庶民地主及其主佃关系360

第三节 农业雇佣劳动366

清代农业的雇佣关系366

清代有关雇工的规定367

农业雇工371

经营地主的增多378

第四节 台湾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381

台湾的土地制度381

封建租佃关系391

第五节 土地买卖399

先尽亲房、原业399

画字银与脱业钱400

活卖、找价、回赎与绝卖401

地价406

第三章 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下)413

第一节 八旗王公贵族413

八旗王公贵族的形成413

八旗贵族的迅速发展416

八旗贵族的逐渐衰落420

第二节 孔府贵族地主422

屯地422

厂地423

官庄426

私庄430

第三节 宗族制度433

宗族的法规和要求433

清廷对宗族法规的政策438

族谱的修纂与收族440

族田444

族正制度445

第四章 手工业技术及有关的工程449

第一节 建筑449

标准程式化的趋向449

宫殿和园林450

少数民族的建筑450

夯土技术451

第二节 水利451

沟渠和海塘451

治黄452

第三节 纺织453

官私纺织业的规模453

纺织品的质量454

纺织机454

第四节 采矿455

探矿知识455

坑采技术456

井采技术457

第五节 冶金457

炼铁458

金属加工459

铸造型范459

铸炮铁范459

第六节 机械460

第七节 交通运输461

造船和航海技术461

陆上交通运输工具462

第八节 兵器463

火炮463

手榴弹464

西方技术的传入465

第九节 造纸465

造纸业的分布和主要品种465

造纸技术466

数量和质量467

第十节 印刷467

印刷业的发展467

雕版印刷468

活字印刷468

关于泥活字的使用情况469

第十一节 瓷器470

生产规模和主要成就470

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471

陶瓷工艺家唐英472

第十二节 石油天然气473

油气苗的发现473

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天然气的利用473

刘岳云的论述475

第五章 手工业与资本主义萌芽476

第一节 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476

包买商的空前活跃476

手工业部门的增多478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484

第二节 四川井盐业中资本主义的萌芽487

第六章 商人、商业、商镇497

第一节 商人和商业497

商人阶层的基本概况497

国内市场的发展500

市场交换506

第二节 天下四大镇511

四大镇的发展和繁荣511

天下四大镇的特点518

天下四大镇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521

第三节 粤海关523

粤海关的组织机构523

粤海关的关税528

第四节 广东十三行537

十三行的由来537

十三行的职权和性质539

十三行之“夷馆”542

十三行的衰落545

第五节 物价551

谷物价格551

服用554

各类副食557

田价559

工价560

第七章 政权机构及其职能562

第一节 职官制度562

朝廷机构的建立和设官562

地方机构的建立和设官567

军事机构的建立和设官574

第二节 议政王大臣会议578

议政王大臣会议产生的历史背景578

崇德年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579

顺治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发展581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消失586

第三节 财政管理587

清初财政之重建587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和税制591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和审计594

乾嘉后期财政的腐败598

第四节 漕运601

明清两代的漕运601

清代漕运的弊端606

清代漕运的发展611

第五节 学校与科举616

学校制度616

科举制度623

第六节 “滋生人丁”和“摊丁入亩”631

“摊丁入亩”之概况631

“摊丁入亩”的特点和意义635

第八章 军制和法制644

第一节 八旗与绿营644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644

入主中原以后的八旗军647

八旗军威及其战斗力的逐渐削弱651

绿营兵的建立、发展和衰亡653

第二节 刑法制度655

大清律例的制订655

律例的基本内容657

刑名诉讼663

第九章 礼俗668

第一节 岁时节日风俗668

元旦、立春和上元节668

清明与端午673

乞巧、中元及中秋676

寒衣、冬至、腊八与祭灶679

第二节 木兰秋狝682

木兰秋狝盛典682

衰落和废止689

第十章 官修图书694

第一节 清代官修图书制度与机构694

清入关前官修图书机构694

内阁695

翰林院695

詹事府696

“内廷三馆”696

官修图书的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698

第二节 清代官修图书的基本概况698

康熙、雍正时期的官修图书698

乾隆时期的官修图书702

嘉庆、道光时期的官修图书706

第三节 清代官修图书的特点及其影响7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