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工肝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兰娟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0648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169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人工肝-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工肝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人工肝的概念和分型1
一、非生物型人工肝1
二、生物型人工肝2
三、混合型人工肝2
第二节 人工肝的发展历史2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工肝研究的兴起2
二、20世纪70年代——血液净化技术推动了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3
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持续深入研究及生物型人工肝研究高潮的兴起4
四、21世纪——以Li-NBAL为代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更加成熟、完善,新的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装置不断推出5
第三节 人工肝的研究现状6
一、非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现状6
二、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现状10
三、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现状14
第四节 浙大一院李兰娟团队Li-ALS的研究历程15
第二章 肝脏结构21
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21
一、肝脏的位置、外形、毗邻与肝周韧带21
二、肝脏的分叶和分段24
三、肝脏的血管26
四、胆管系统27
五、肝脏淋巴管与神经27
第二节 肝脏的组织学28
一、肝小叶28
二、肝血窦与窦周隙31
三、肝细胞的异质性与肝脏非实质细胞32
四、肝脏内的血液循环34
五、肝脏内的胆汁排出途径35
第三节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35
一、肝细胞核35
二、细胞质36
三、细胞膜39
第三章 肝脏功能41
第一节 肝脏的能量代谢及其调节41
一、肝脏的糖代谢41
二、肝脏的脂肪酸代谢42
三、氨基酸的能量代谢43
第二节 肝脏的物质代谢及其功能44
一、蛋白质的合成44
二、脂类的代谢44
三、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47
四、胆红素代谢48
五、胆汁酸代谢49
第三节 胆汁的合成与分泌50
一、胆汁的成分与功能50
二、胆汁的生成与分泌50
第四节 肝脏的免疫功能52
一、肝脏的免疫相关细胞52
二、肝脏分泌的免疫相关蛋白53
三、肝脏对炎性因子的清除55
第五节 常用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55
一、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55
二、反映肝脏损伤的指标56
三、反映肝脏摄取和排泄功能的指标57
四、反映胆汁淤积的酶58
五、反映肝脏纤维化的指标59
六、肝癌标志物60
第四章 肝脏再生与肝脏组织工程61
第一节 概述61
第二节 肝脏再生过程及其调控62
一、肝脏再生的基本过程62
二、细胞因子对肝脏再生的调控作用62
第三节 肝脏组织工程与肝脏再生64
一、种子细胞64
二、生物材料68
三、组织工程肝的血管化69
第四节 肝脏再生与临床应用70
一、肝脏再生的动物模型70
二、肝脏再生的临床应用73
第五章 肝脏损伤的病因78
第一节 感染78
一、病毒78
二、细菌及寄生虫79
第二节 药物79
一、抗菌药物79
二、抗结核药79
三、抗肿瘤药79
四、降压药80
五、降糖药80
六、其他心脑血管用药80
七、抗甲状腺药80
八、解热镇痛药80
九、全身麻醉药80
十、抗癫痫药80
十一、骨骼肌松弛药和类固醇制剂80
十二、中药类80
第三节 肝毒性物质81
第四节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81
一、肝豆状核变性81
二、妊娠急性脂肪肝81
三、非酒精性脂肪肝82
四、遗传性血色病82
五、肝淀粉样变82
六、卟啉病82
七、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82
八、瑞氏综合征82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83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83
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83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83
第六节 肿瘤83
一、良性肿瘤83
二、恶性肿瘤84
第七节 其他因素84
第六章 肝脏损伤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86
第一节 肝脏损伤与肝衰竭发病机制概述86
一、肝衰竭发生机制——免疫损伤86
二、肝衰竭发生机制——缺血、缺氧87
三、肝衰竭发生机制——内毒素血症88
四、肝衰竭与肠道微生态92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损伤及肝衰竭的发病机制97
一、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损伤及肝衰竭发病机制概述97
二、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损伤及肝衰竭的发生机制98
三、其他常见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损伤及肝衰竭的发病机制102
第三节 药物性肝损伤及肝衰竭发病机制103
一、药物肝脏代谢途径103
二、药物性肝损伤及肝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106
三、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关药物性肝损伤机制107
第四节 其他肝衰竭发病机制108
一、肝毒性物质所致肝衰竭发病机制108
二、妊娠合并肝衰竭发病机制112
三、外伤、休克及手术后肝衰竭发病机制113
第五节 慢性肝衰竭发病机制114
一、肝硬化发生机制114
二、慢性肝衰竭发生机制114
第六节 肝衰竭并发症发生机制115
一、肝性脑病发生机制115
二、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117
三、腹水的发生机制118
四、肝肾综合征发生机制118
五、自发性腹膜炎发生机制119
第七章 肝脏的病理125
第一节 肝脏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25
一、肝脏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125
二、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26
第二节 病变的肝脏病理129
一、肝脏的基本病理变化129
二、急性肝炎133
三、慢性肝炎133
四、肝硬化136
五、胆汁淤积性肝病137
六、酒精性肝病138
七、代谢性疾病139
八、血管疾病140
九、淀粉样变性141
十、肝脏肿瘤141
第三节 肝衰竭病理变化147
一、急性肝衰竭147
二、亚急性肝衰竭148
三、慢加急性肝衰竭149
四、慢性肝衰竭149
第八章 肝衰竭实验室评估151
第一节 病原性感染的检测151
一、病毒感染检测151
二、细菌感染检测153
三、真菌感染检测153
第二节 代谢平衡评估154
一、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54
二、酸碱平衡失常和血气分析156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评估158
一、肝脏功能评估158
二、肾功能评估161
第四节 肝性脑病评估163
一、血氨测定163
二、血清氨基酸测定164
三、脑脊液检查165
第五节 凝血功能检测166
一、凝血系统的检测167
二、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检测168
三、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169
四、特殊凝血因子检测169
第六节 过敏反应检测170
一、过敏原特异性检测170
二、过敏原非特异性检测170
第九章 肝衰竭的影像学检查173
第一节 肝衰竭的超声诊断173
一、应用于肝脏疾病的常用超声诊断技术173
二、肝衰竭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76
三、超声造影在肝衰竭诊断中的应用176
四、介入超声在肝衰竭诊断中的应用177
第二节 肝脏CT、MR检查方法178
一、CT和MR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78
二、CT和MR检查前的准备179
三、CT检查方法179
四、MR检查方法181
第三节 肝脏正常CT、MR解剖与表现184
一、肝实质184
二、肝内脉管系统184
三、肝脏的韧带与沟裂187
四、肝段的划分187
第四节 肝衰竭的CT、MR影像学诊断189
一、肝衰竭及主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189
二、肝衰竭移植前后影像学检查的应用194
第十章 肝衰竭的诊断201
第一节 肝衰竭的定义和分型201
一、肝衰竭定义变迁及分型201
二、肝衰竭的临床诊断分类203
第二节 肝衰竭的分期204
一、肝衰竭早期204
二、肝衰竭中期204
三、肝衰竭晚期204
第三节 肝衰竭诊断204
一、肝衰竭的病因诊断205
二、肝衰竭的临床诊断205
三、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查206
四、肝衰竭的早期发现207
第四节 肝衰竭肝功能动态变化及预后207
一、“胆酶分离”现象及预后207
二、“胆-胆分离”现象及预后208
第五节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对肝衰竭诊断的意义208
一、肿瘤坏死因子-α208
二、白介素-2208
三、白介素-6208
四、白介素-10209
五、白介素-12209
六、白介素-18209
第六节 肝衰竭预后的判断209
第十一章 肝衰竭内科治疗212
第一节 治疗原则212
第二节 监护212
一、一般监护212
二、初始实验室指标分析212
三、病情变化实验室指标检测212
四、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213
五、颅内压监测213
第三节 特异性营养与代谢支持治疗213
一、特异性营养与代谢支持治疗原则213
二、肠内营养214
三、完全胃肠外营养214
四、胃肠外营养辅助肠内营养215
五、特殊营养素的应用215
第四节 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215
一、病毒性肝炎215
二、醋氨酚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215
三、其他药物性肝损伤216
四、毒蕈中毒216
五、Wilson病216
六、自身免疫性肝炎216
七、妊娠期急性脂肪肝/HELLP(溶血,肝酶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低)综合征217
第五节 促肝细胞生长及护肝退黄治疗217
一、护肝药物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原则217
二、促肝细胞生长治疗217
三、前列腺素E1的应用217
四、甘草酸制剂的应用218
五、解毒保肝药物的应用218
六、利胆保肝药物的应用218
七、必需磷脂类的应用219
八、水飞蓟素类的应用219
九、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220
十、其他护肝退黄药物的应用220
第六节 并发症的防治220
一、肝性脑病与脑水肿的防治220
二、出血的防治221
三、感染的防治221
四、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肝肾综合征的防治221
五、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222
六、糖代谢异常的防治222
七、肝肺综合征的防治222
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222
九、其他并发症的防治222
第十二章 人工肝作用机制225
第一节 人工肝与肝功能225
一、正常人体的肝功能225
二、各型人工肝治疗对肝功能恢复的作用226
第二节 人工肝与有毒代谢产物232
一、肝衰竭时体内积聚的有毒物质来源及其作用233
二、人工肝与有毒代谢物质的清除235
第三节 人工肝与微生态239
一、肝衰竭微生态失衡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239
二、人工肝对微生态失衡的重建作用242
三、人工肝与内毒素242
第四节 人工肝和内环境247
一、正常的内环境247
二、肝衰竭时的内环境改变251
三、人工肝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53
第五节 人工肝与细胞因子253
一、细胞因子种类、来源及其共同特性254
二、急性肝衰竭时的细胞因子反应257
三、人工肝与细胞因子清除261
第十三章 非生物型人工肝273
第一节 概论273
第二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使用的滤器和吸附器274
一、透析器275
二、血液滤过器276
三、血浆分离器276
四、白蛋白透析器277
五、吸附器278
第三节 各种人工肝方法及临床应用279
一、李氏非生物人工肝279
二、其他非生物人工肝306
第十四章 人工肝治疗的操作规范与管理316
第一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操作流程316
一、李氏非生物型人工肝316
二、其他类非生物人工肝324
三、人工肝置管操作流程325
第二节 抗凝方法326
一、抗凝剂的使用原则327
二、肝素的抗凝方法327
三、其他抗凝剂330
第三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护理331
一、肝衰竭患者的护理331
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护理333
三、人工肝肝移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336
第四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管理340
一、安全管理制度340
二、硬件设备的使用及保养341
三、人员配备及培训341
四、消毒隔离管理制度342
五、一次性消耗品的管理制度342
第五节 信息化管理342
第十五章 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47
第一节 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347
第二节 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的禁忌证348
第十六章 人工肝治疗中的并发症及防治350
第一节 出血与凝血350
一、出血350
二、凝血350
第二节 低血压351
一、有效血容量减少351
二、失血352
三、心源性因素352
四、药物或血浆过敏352
五、血液灌流综合征352
六、血管活性物质与低血压休克352
第三节 继发感染353
一、与人工肝管路有关的感染353
二、人工肝治疗患者的血源性感染354
第四节 过敏反应355
一、血浆代用品355
二、鱼精蛋白的过敏反应357
三、新鲜冰冻血浆的过敏反应357
第五节 溶血358
一、发生原因及机制358
二、临床表现358
三、治疗和预防359
第六节 其他359
一、失衡综合征359
二、空气栓塞360
三、微粒栓塞361
四、丢失综合征361
五、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361
六、消化道症状362
七、治疗时常见的报警原因及处理362
第十七章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和评估364
第一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疗效判断标准和指标364
一、近期疗效判断标准364
二、远期疗效判断标准365
第二节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疗效365
一、近期疗效365
二、远期疗效367
第三节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预测367
一、MELD的历史368
二、MELD的优势369
三、MELD的应用369
四、MELD在终末期肝病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373
五、MELD对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预测373
第十八章 生物型人工肝379
第一节 生物型人工肝原理379
第二节 生物型人工肝系统380
一、Li-BAL系统380
二、BLSS系统386
三、体外肝辅助装置系统387
四、辐射流型生物人工肝系统389
第三节 常用生物型人工肝评价动物模型390
一、概述390
二、外科手术模型390
三、化学模型392
第十九章 混合型人工肝398
第一节 概述398
第二节 混合型人工肝装置399
第三节 国内外混合型人工肝系统401
一、Li-HAL系统401
二、HepatAssist系统402
三、MELS系统404
四、AMC系统404
第二十章 肝衰竭的细胞移植治疗407
第一节 肝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407
一、移植细胞的来源和种类408
二、肝细胞的移植途径411
三、肝细胞移植的数量412
四、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413
第二节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414
一、肝细胞移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414
二、肝细胞移植的初步临床应用414
三、肝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415
第三节 肝细胞移植的问题与展望416
第二十一章 人工肝与肝脏移植420
第一节 肝脏移植发展简介420
第二节 肝脏移植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时机422
一、肝脏移植适应证422
二、肝脏移植禁忌证423
三、肝脏移植手术时机423
第三节 肝脏移植治疗肝衰竭424
一、肝脏移植治疗肝衰竭的适应证424
二、肝脏移植治疗肝衰竭的预后425
第四节 人工肝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425
一、人工肝在肝脏移植手术前的应用425
二、人工肝在肝脏移植手术后的应用426
第二十二章 展望429
第一节 肝衰竭内科治疗的现状与争议430
第二节 人工肝等器官替代治疗技术的进展与前景431
一、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优化与创新431
二、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的瓶颈与突破432
三、肝移植与肝/干细胞移植的问题与希望433
索引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