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082743.jpg)
- 李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24819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文化1
二、文化与传统11
三、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之各说21
四、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3
第一章 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29
第一节 崇尚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29
一、崇尚伦理道德是儒家的核心精神29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道德德目31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32
一、仁道的思想32
二、孝悌的思想38
三、忠恕的思想46
四、礼乐与礼义的思想51
第三节 伦理道德与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60
一、从《大学》一书中看中国教育的伦理教育的实质60
二、从察举到科举的选举制度中看中国教育的伦理教育性质62
三、伦理道德与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66
第二章 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69
第一节 什么是人文主义?69
一、人文的含义70
二、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72
三、人文文化包括的主要内容73
四、传统人文主义的双重性75
第二节 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78
一、人与禽兽的区别78
二、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81
第三节 人事为本,神道为末84
一、人与神之间的关系84
二、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88
三、中国文化道德宗教化的特征90
第四节 追求独立、平等、自由与理想社会的思想92
一、儒家的独立人格与人生价值观92
二、道家的逍遥自由境界98
三、李白等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101
第五节 民本主义的思想104
一、民本思想的起源104
二、民本主义思想的基本意涵110
三、民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110
四、民本主义的局限性111
五、民本主义的现代价值取向112
第六节“以人为本”与对大学生进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113
一、重视自我的作用113
二、重视他人的作用及与他人的关系114
三、重视民族和国家的作用115
第三章 集体观念与爱国主义精神116
第一节 宗法制度下的集体与国家观念116
一、家庭观念116
二、宗族观念117
三、国家观念118
第二节 尊君与重民的对立统一120
一、传统文化中“君”与“民”的地位120
二、尊君与重民的对立统一122
三、“民本”与“尊君”的实质124
四、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关系126
第三节 重义轻利的对立统一129
一、“义”的“公利”性质129
二、承认对利的合理追求130
三、义与利的对立统一131
四、义利关系的几个层次134
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135
第四节 爱国主义的精神137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含义137
二、爱国主义的豪言壮语138
三、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的优良传统139
四、今天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140
第五节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42
第四章 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145
第一节 和谐思想的提出与发展145
一、“和”的思想的提出146
二、“中”的思想及“和中”关系148
第二节 人身修养与人自身的和谐149
一、《老子》关于身心和谐的思想149
二、儒家关于修身的心思想150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和谐153
一、《老子》关于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153
二、儒家关于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157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160
一、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160
二、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162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义涵167
第五节 世界大同的理想169
一、《老子》关于处理邦国之间的思想及小国寡民的理想170
二、《礼运》中的大同理想172
三、大同理想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173
第六节 和谐的功用、意义及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174
一、和谐的功用意义174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184
第五章 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187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精神187
一、百家争呜187
二、地域文化的发展191
三、儒、释、道三教并存194
四、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196
五、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197
六、明清时期的文化荟萃198
第二节 文化的承继与维新199
一、周代的文化维新199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201
三、《周易》中的变通思想202
四、孔子的“因革”思想206
五、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208
第三节 文化的融通与整合210
一、玄学的诞生210
二、中国化的佛教212
三、宋明理学的产生213
四、近代新学的发展215
第四节 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216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17
二、孔子“刚毅木讷近仁”的思想218
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20
四、知行合一221
五、“动”则强的思想222
六、中国古人的积极作为223
第五节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224
第六章 诚信与求真的文化精神228
第一节 诚信的文化精神228
一、对“诚”的追求228
二、对“信”的追求231
三、诚与信的关系233
四、诚信的基本内涵234
第二节 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235
一、史家真实反映历史的精神235
二、冒死进谏的精神238
三、追求真理的精神241
四、将士效命疆场的精神242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246
一、先秦诸子的经世致用思想246
二、“经世致用”的正式提出248
三、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250
四、近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253
第四节 浩然之正气258
一、“浩然之气”的出处258
二、文天祥的《正气歌》259
三、浩然正气的内涵260
四、浩然正气给中国人的影响261
第五节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与务实精神的培养263
一、诚信的意义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263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