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079740.jpg)
- 张延寿,姜志德,李崇翊主编 著
- 出版社: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2524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农业技术-技术革新-研究-咸阳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1
1.1.2 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面临着创新难题2
1.1.3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4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5
1.2.1 研究目的5
1.2.2 研究意义6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6
1.3.1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6
1.3.2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研究7
1.3.3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问题8
1.3.4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9
1.3.5 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9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0
1.4.1 相关概念10
1.4.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14
1.4.3 高新区产业集聚理论16
1.4.4 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理论17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19
1.5.1 研究思路19
1.5.2 研究方法19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评价22
2.1 杨凌示范区发展历程22
2.1.1 杨陵区的历史沿革22
2.1.2 杨凌示范区的发展历程23
2.1.3 杨凌示范区各项事业的总体情况24
2.2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26
2.2.1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26
2.2.2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现有模式26
2.3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32
2.3.1 发挥了杨凌示范区整体优势32
2.3.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的增长33
2.3.3 使杨凌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34
2.3.4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平台35
2.3.5 促进杨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35
2.3.6 农业科技示范辐射能力增强36
2.3.7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产品产值增加38
2.3.8 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效果显著39
2.3.9 科研技术发展与创新显著增强40
2.4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41
2.4.1 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制约41
2.4.2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缺位和创新能力不足42
2.4.3 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运作不畅44
2.4.4 杨凌创新农业产业战略定位不准确45
2.4.5 农业科技创新信息网络渠道不畅45
第三章 农业科技创新与杨凌示范区政府的行为机制46
3.1 科技创新中杨凌示范区政府的制度创新46
3.1.1 杨凌农业高新区及其省部共建机制46
3.1.2 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创新48
3.1.3 土地银行与金融创新50
3.1.4 招商与企业孵化52
3.1.5 产业规划与城市功能建设53
3.2 杨凌农业科技示范与模式评判54
3.2.1 主导发展模式的评判54
3.2.2 科技示范水平的评判56
3.2.3 园区发展阶段的评判60
3.3 政府主导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发展运行机制62
3.3.1 运行机制中,“企业塌陷”62
3.3.2 政府推动是杨凌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的动力核心62
3.4 政府主导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64
3.4.1 财政“造血”不足、经费短缺64
3.4.2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66
3.4.3 农技推广部门力量薄弱68
3.4.4 基础设施不健全71
3.4.5 缺乏产业体系与主导产业73
第四章 农业科技创新与杨凌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75
4.1 知识创新与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功能75
4.1.1 知识创新及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75
4.1.2 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75
4.1.3 高校的教学、人才培养职能76
4.1.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情况78
4.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80
4.2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81
4.2.1 试验示范站的“一体两翼”运行机制81
4.2.2 杨凌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对接83
4.3 高校的科研管理与教师科研压力89
4.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管理的强化89
4.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90
4.4 杨凌高校科研人员的行为分析91
4.4.1 专家、教授的课题、论文行为导向91
4.4.2 专家、教授农技推广的服务意愿93
4.5 高校科研开发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93
4.5.1 “试验示范站”模式缺乏运营的可持续性93
4.5.2 “试验示范站”模式示范与试验研究功能失衡94
4.5.3 开发、转化“二传手”角色缺失94
4.5.4 面向农民的实用技术份额相对减少95
4.5.5 面向基层推广的服务队伍在萎缩96
第五章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行为98
5.1 企业演化与技术创新98
5.2 示范区涉农企业研发行为99
5.2.1 研发能力100
5.2.2 研发激励104
5.2.3 研发模式及异质企业选择106
5.2.4 合作研发案例分析109
5.3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112
5.3.1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现状112
5.3.2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115
5.3.3 通用技术、协调失灵与创新约束117
5.4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行为120
5.4.1 企业技术扩散机理120
5.4.2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效应121
5.4.3 示范区企业技术扩散机制125
5.5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126
5.5.1 并购126
5.5.2 战略联盟127
5.5.3 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127
5.5.4 制定人才战略128
5.5.5 整合优势资源128
5.6 示范区涉农企业技术推广模式变迁129
5.6.1 现存技术推广模式评价130
5.6.2 企业技术推广模式设想132
第六章 农业经济组织参与技术创新行为133
6.1 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133
6.2 示范区专业合作社总体运行效果135
6.2.1 基于合作社社长视角136
6.2.2 基于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农户视角136
6.2.3 基于政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视角137
6.2.4 基于农技员视角137
6.3 示范区合作社提升农业技术的作用机制139
6.3.1 直接作用机制140
6.3.2 间接传导机制143
6.3.3 示范区合作社推动技术提升的薄弱环节145
6.4 示范区合作社“内卷化”表现及解释148
6.4.1 社员农户受惠原则尚未充分体现148
6.4.2 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偏低148
6.4.3 社会化服务功能十分欠缺149
6.4.4 “内卷化”的制度逻辑解析149
6.5 合作社参与技术推广模式革新152
6.5.1 示范区合作社参与技术推广案例152
6.5.2 示范区合作社促进农技推广的路径选择及模式变迁154
第七章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与技术需求机制159
7.1 杨凌农户技术采用现状分析159
7.1.1 杨凌农户基本情况159
7.1.2 节约耕地型技术的采用现状165
7.1.3 节约劳动型技术的采用现状172
7.1.4 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现状175
7.2 杨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及形成机制178
7.2.1 杨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刻画——逐利、适应和模仿178
7.2.2 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及其形成的理论假设181
7.2.3 农户技术采用动机的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184
7.3 杨凌农户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192
7.3.1 农户技术需求及优先序192
7.3.2 农户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200
7.3.3 农户技术需求的实证分析——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202
第八章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协同机制207
8.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创新体系协同机制设计207
8.1.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路线图207
8.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环境分析——对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观察209
8.1.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驱动力和协同目标213
8.2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的机制实现215
8.2.1 政策协同机制215
8.2.2 扩散协同机制220
8.2.3 转化协同机制225
8.2.4 分配协同机制230
8.3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的评价体系232
8.3.1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评价的相关研究232
8.3.2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评价的原则233
8.3.3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234
第九章 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237
9.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研和开发237
9.1.1 美国的农业科研与开发237
9.1.2 法国的农业科研与开发239
9.1.3 日本的农业科研与开发239
9.1.4 印度的农业科研与开发240
9.2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推广240
9.2.1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240
9.2.2 法国的农业科技推广242
9.2.3 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242
9.2.4 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243
9.3 世界各国的农业教育与培训244
9.3.1 美国的农业教育与培训244
9.3.2 法国的农业教育与培训244
9.3.3 日本的农业教育与培训245
9.3.4 印度的农业教育与培训246
9.4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246
9.4.1 美国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246
9.4.2 法国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247
9.4.3 日本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247
9.4.4 印度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248
9.5 农业科技创新国际经验的可借鉴之处249
9.5.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共同特点249
9.5.2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251
9.5.3 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启示253
第十章 杨凌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模式构建256
10.1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256
10.1.1 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257
10.1.2 确立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57
10.1.3 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58
10.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258
10.2.1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258
10.2.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原则259
10.3 制度创新模式261
10.3.1 政府的法律制度创新262
10.3.2 政府的财政支持制度创新263
10.3.3 政府的引导示范培育制度创新263
10.3.4 政府的国际合作制度创新264
10.4 技术创新模式264
10.4.1 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运作形式264
10.4.2 企业和中介组织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66
10.4.3 建立和完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267
10.4.4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企业产品(服务)创新体系268
10.5 资金筹集模式269
10.5.1 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渠道269
10.5.2 改善农业企业投融资制度270
10.6 风险分散模式271
10.6.1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271
10.6.2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273
10.7 人才建设模式274
10.7.1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家成长机制274
10.7.2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企业激励约束机制276
10.7.3 完善农业企业科技培训教育制度279
10.7.4 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279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282
11.1 主要结论282
11.2 政策建议285
参考文献288
后记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