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蛋白质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蛋白质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1079002.jpg)
- 汪世龙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4930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蛋白质-生物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蛋白质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蛋白质化学概论1
1.1 蛋白质的化学概念1
1.1.1 什么是蛋白质1
1.1.2 蛋白质的生物学重要性1
1.1.3 蛋白质的分类2
1.2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3
1.2.1 组成蛋白质的元素3
1.2.2 氨基酸的一般结构4
1.2.3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6
1.2.4 肽9
1.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1
1.3.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1
1.3.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2
1.3.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15
1.3.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7
1.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7
1.4.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7
1.4.2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0
1.5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23
1.5.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24
1.5.2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26
1.6 蛋白质浓度及相对分子量测定32
1.6.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32
1.6.2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测定35
第2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7
2.1 蛋白质合成体系37
2.1.1 翻译模板mRNA及遗传密码37
2.1.2 核糖体是多肽链合成的装置40
2.1.3 tRNA与氨基酸的活化41
2.2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44
2.2.1 肽链合成起始45
2.2.2 肽链合成延长47
2.2.3 肽链合成的终止50
2.2.4 翻译终止后核糖体复合物的解体51
2.2.5 多聚核蛋白体52
2.3 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和输送52
2.3.1 多肽链的折叠53
2.3.2 一级结构的修饰55
2.3.3 高级结构的修饰56
2.3.4 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56
2.4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62
2.4.1 抗生素类62
2.4.2 其他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65
2.5 重组DNA技术66
2.5.1 DNA技术的原理66
2.5.2 利用基因融合技术表达蛋白质67
2.5.3 基因工程合成实例68
第3章 多肽的化学合成70
3.1 多肽化学合成简介70
3.1.1 多肽的基本性质70
3.1.2 多肽化学合成史71
3.2 多肽合成的原理、目的及步骤71
3.2.1 多肽合成的主要目标71
3.2.2 多肽合成的基本原理72
3.2.3 多肽合成的步骤73
3.3 基团的保护74
3.3.1 N-氨基的保护75
3.3.2 Cα-羧基的保护82
3.3.3 C端与骨架Nα-酰胺的保护85
3.3.4 对酶敏感的保护基团86
3.3.5 侧链功能团的保护89
3.4 肽键的生成94
3.4.1 羧基活化法94
3.4.2 氨基的活化和四组分缩合104
3.5 肽键的酶促合成105
3.5.1 酶促合成的发展和现状105
3.5.2 酶促合成的方法107
3.5.3 抑制竞争性反应的方法108
3.5.4 通过模拟酶形成不可逆C—N键的特异性方法108
3.5.5 酶促合成在生产过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109
3.6 固相合成(SPPS 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110
3.6.1 多肽合成发展简史110
3.6.2 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110
3.6.3 树脂的选择和性质112
3.6.4 树脂载体116
3.6.5 变构保险连接臂119
3.6.6 固相合成中保护基的选择122
3.6.7 固相上的接肽反应126
3.6.8 肽链从树脂上的切割127
3.6.9 固相肽合成的工艺自动化128
3.6.1 0固相合成多肽的最新应用进展128
3.7 多肽合成的设计130
3.7.1 合成设计中的几点考虑130
3.7.2 最大保护和最小保护的方式130
3.7.3 应用131
第4章 蛋白质化学中的层析技术133
4.1 层析概述133
4.1.1 基本原理133
4.1.2 层析的分类134
4.1.3 层析前蛋白质处理135
4.1.4 层析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136
4.2 离子交换层析141
4.2.1 原理141
4.2.2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142
4.2.3 离子交换层析的基本操作145
4.2.4 离子交换层析用于蛋白质分离的实例147
4.3 亲和层析149
4.3.1 原理149
4.3.2 亲和层析用基质及配体150
4.3.3 亲和层析的基本操作153
4.3.4 亲和层析用于蛋白质分离的实例155
4.3.5 亲和层析技术在现代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161
4.3.6 亲和层析和其他技术联用162
4.3.7 亲和层析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新发展163
4.4 凝胶过滤164
4.4.1 原理165
4.4.2 凝胶过滤层析的介质167
4.4.3 凝胶过滤的基本操作170
4.4.4 凝胶层析的应用171
4.5 疏水层析173
4.5.1 原理173
4.5.2 疏水基质及配基174
4.5.3 疏水层析操作175
4.5.4 疏水层析应用实例176
4.6 分配层析178
4.7 吸附层析178
4.7.1 原理178
4.7.2 吸附剂179
第5章 高效液相色谱183
5.1 高效液相色谱概述183
5.1.1 高效液相色谱的产生183
5.1.2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183
5.1.3 高效液相色谱的两相184
5.1.4 高效液相色谱新进展185
5.2 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与仪器系统187
5.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187
5.2.2 高效液相色谱流程和设备189
5.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93
5.3.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193
5.3.2 固定相194
5.3.3 流动相196
5.3.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199
5.4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199
5.4.1 样品的性质及柱分离模式的选择200
5.4.2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201
5.5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应用202
5.5.1 氨基酸202
5.5.2 多肽205
5.5.3 蛋白质205
第6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06
6.1 SDS-PAGE206
6.1.1 概述和实验原理206
6.1.2 实验步骤210
6.1.3 注意事项214
6.1.4 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215
6.1.5 实验中的小技巧216
6.1.6 SDS-PAGE的优点及缺点216
6.2 Native-PAGE217
6.2.1 原理217
6.2.2 实验方法217
6.2.3 工作液配制217
6.2.4 电泳条件218
6.2.5 回收218
6.2.6 Native-PAGE注意的几个问题218
6.2.7 SDS-PAGE和Native-PAGE的比较218
6.3 电印迹219
6.3.1 水浴式电印迹219
6.3.2 半干式转移(Semi-dry transfer)220
6.4 Western Blotting221
6.5 双向电泳技术222
第7章 蛋白质等电聚焦225
7.1 等电聚焦技术的发展史225
7.2 等电聚焦技术的原理225
7.3 等电聚焦技术的分类226
7.3.1 蔗糖密度梯度等电聚焦226
7.3.2 区带对流等电聚焦229
7.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229
7.3.4 利用载体两性电解质作为支持介质的等电聚焦的一些注意事项232
7.3.5 理想的载体两性电解质的实验室合成235
7.4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236
7.4.1 实验原理236
7.4.2 实验试剂237
7.4.3 实验方法237
7.4.4 实验考虑239
7.5 蛋白质等电聚焦的应用240
第8章 毛细管电泳243
8.1 毛细管电泳定义及发展史243
8.2 毛细管电泳理论243
8.2.1 毛细管电泳的相关概念243
8.2.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244
8.2.3 毛细管电泳主要特点244
8.3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及操作245
8.3.1 仪器系统245
8.3.2 操作步骤248
8.4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249
8.4.1 毛细管区带电泳250
8.4.2 毛细管凝胶电泳250
8.4.3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251
8.4.4 毛细管等电聚焦252
8.4.5 毛细管等速电泳254
8.4.6 亲和毛细管电泳254
8.4.7 毛细管电色谱254
8.4.8 非水相毛细管电泳255
8.5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科学中的应用255
8.6 毛细管电泳的进展与展望256
8.6.1 毛细管电泳的进展256
8.6.2 毛细管电泳的展望256
第9章 连续自由流电泳258
9.1 引言258
9.2 自由流电泳理论258
9.2.1 分离原理258
9.2.2 影响因素259
9.3 连续自由流电泳仪及操作261
9.3.1 电泳仪的一般组成261
9.3.2 电泳操作262
9.4 分离模式263
9.4.1 区带电泳263
9.4.2 等速电泳263
9.4.3 等电聚焦264
9.4.4 电场梯度电泳264
9.4.5 联合模式264
9.5 连续自由流电泳在蛋白质科学中的应用265
9.5.1 在蛋白质分离鉴定中的应用265
9.5.2 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265
9.5.3 在空间微重力下分离模式蛋白质265
9.5.4 微芯片装置设计和应用266
9.6 结语267
第10章 蛋白质和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268
10.1 氨基酸组成分析269
10.1.1 蛋白质或多肽的水解方法269
10.1.2 特殊氨基酸的保护271
10.1.3 衍生方法及原理273
10.1.4 氨基酸定性和定量分析276
10.1.5 测定氨基酸组成的实验步骤278
10.2 蛋白质的末端测定280
10.2.1 N-末端的测定280
10.2.2 C末端的测定283
10.2.3 封闭N-末端的测定284
10.3 亚基拆离、肽链降解和肽段的分离285
10.3.1 亚基拆离和二硫键断裂285
10.3.2 肽链的部分降解286
10.3.3 肽段的分离纯化289
10.4 肽段的氨基酸序列测定289
10.4.1 N端测序仪289
10.4.2 影响N端Edman反应裂解率的因素291
10.4.3 N端测序前样品处理292
10.4.4 C端测序原理295
10.4.5 C端测序仪297
10.4.6 C端测序样品前处理297
10.4.7 影响C端测序反应产率的因素298
10.5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重建298
10.5.1 重叠肽法确定肽链的一级结构298
10.5.2 二硫键位置的确定299
10.5.3 酰胺基位置的确定299
第11章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多肽化学中的应用300
11.1 蛋白质、多肽质谱技术的发展300
11.2 质谱仪的结构介绍301
11.2.1 离子源301
11.2.2 质量分析器302
11.2.3 检测器304
11.3 蛋白质、多肽质谱技术的介绍304
11.3.1 常用方法介绍304
11.3.2 串联质谱及联用技术308
11.3.3 新一代的质谱仪309
11.4 质谱在蛋白质、多肽分析中的应用311
11.4.1 分子量的测定311
11.4.2 蛋白质、多肽纯度的鉴定311
11.4.3 肽质量指纹谱312
11.4.4 肽序列测定技术及蛋白质鉴定313
11.4.5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鉴定314
11.4.6 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317
第12章 核磁共振波谱在蛋白质化学中的应用320
12.1 核磁共振技术概述320
12.1.1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320
12.1.2 核磁共振的原理321
12.1.3 核磁共振的几个相关参数322
12.1.4 超导核磁共振谱仪324
12.2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蛋白质结构325
12.2.1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326
12.2.2 三维核磁共振波谱328
12.2.3 核磁共振波谱新技术329
12.2.4 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判定330
12.3 核磁共振波谱蛋白质样品的制备331
12.3.1 蛋白质表达系统331
12.3.2 蛋白质同位素标记技术332
12.3.3 蛋白质样品缓冲液的选择334
12.4 核磁共振波谱在蛋白质化学中的其他应用334
12.4.1 蛋白质与分子的结合334
12.4.2 蛋白质的折叠335
12.4.3 其他应用337
第13章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339
13.1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发展史339
13.2 蛋白质晶体341
13.2.1 蛋白质晶体生长341
13.3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原理及研究349
13.3.1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的原理349
13.3.2 研究X晶体衍射的仪器设备351
13.3.3 蛋白质晶体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351
13.3.4 X射线晶体法与膜蛋白结构研究352
13.4 X射线晶体衍射的新技术及展望353
13.4.1 同步辐射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353
13.4.2 X射线晶体衍射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展望354
第14章 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方法356
14.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356
14.1.1 Edman降解法356
14.1.2 通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蛋白质氨基酸序列356
14.1.3 质谱法356
14.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357
14.2.1 圆二色光谱法357
14.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359
14.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361
14.3.1 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361
14.3.2 核磁共振技术363
14.3.3 三维电镜重构技术364
14.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365
第15章 膜片钳技术简介368
15.1 生物膜的物质转运功能368
15.1.1 被动运输368
15.1.2 主动运输369
15.2 离子通道369
15.2.1 离子通道的概念及特征369
15.2.2 离子通道的分类370
15.2.3 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370
15.3 生物电现象和细胞跨膜电位371
15.3.1 静息电位371
15.3.2 动作电位371
15.3.3 生物电信号的测量372
15.4 膜片钳技术373
15.4.1 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373
15.4.2 膜片钳技术的各种模式373
15.4.3 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组建和实验方法374
15.4.4 膜片钳记录技术的发展与展望376
附录 “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