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药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1066875.jpg)
- 王文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8738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1
二、中医药学的丰富内容1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2
四、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学2
五、学习中医药学的意义和方法3
中医理论基础篇7
第一章 阴阳五行7
第一节 阴阳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8
第二节 五行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9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0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11
第二章 脏腑12
第一节 心与小肠13
一、心13
二、小肠14
三、心与小肠14
〔附〕心包14
第二节 肺与大肠14
一、肺14
二、大肠15
三、肺与大肠16
第三节 脾与胃16
一、脾16
二、胃17
三、脾与胃17
第四节 肝与胆18
一、肝18
二、胆19
三、肝与胆19
第五节 肾与膀胱20
一、肾20
二、膀胱22
三、肾与膀胱22
〔附〕命门22
〔附〕奇恒之府22
〔附〕三焦22
第三章 气、血、津液、精、神24
第一节 气24
一、气的生成和运动24
二、气的功能24
三、气的分类25
第二节 血26
一、血的生成和运行26
二、血的功能26
〔附〕气与血的关系26
第三节 津液27
第四节 精27
第五节 神28
第四章 病因29
第一节 六淫29
一、六淫致病共有的特点29
二、六淫致病各自的特点30
第二节 疫疠33
第三节 情志伤33
一、致病特点33
二、常见病证34
三、治疗原则34
第四节 饮食失宜34
一、饥饱无度34
二、饮食不洁35
三、饮食偏嗜35
第五节 劳逸失当35
一、劳累过度35
二、安逸过度35
第六节 痰饮36
一、痰饮的形成36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36
三、常见病证36
四、治疗原则37
第七节 瘀血37
一、瘀血的形成37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37
三、常见病证38
四、治疗原则38
第五章 诊法39
第一节 望诊39
一、望神色39
二、望形态40
三、望头面部40
四、望皮肤41
五、望舌41
六、望排出物44
第二节 闻诊44
一、闻声44
二、嗅气味45
第三节 问诊45
一、问寒热45
二、问汗46
三、问痛46
四、问饮食口味47
五、问睡眠48
六、问二便48
七、问经带48
第四节 切诊48
一、脉诊49
二、按诊51
第六章 辨证53
第一节 八纲辨证53
一、表里53
二、寒热53
三、虚实54
四、阴阳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56
一、气的辨证56
二、血的辨证57
三、津液的辨证58
第三节 脏腑辨证5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5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60
三、脾与胃病辨证62
四、肝与胆病辨证6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66
六、脏腑兼病67
第四节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70
一、六经辨证70
二、卫气营血辨证70
三、三焦辨证72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73
第一节 治则73
一、预防为主73
二、治病求本73
三、标本缓急75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5
第二节 治法76
一、汗法76
二、吐法76
三、下法76
四、和法77
五、温法77
六、清法77
七、消法78
八、补法78
中药与方剂篇81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81
第一节 总论81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81
二、方剂概论83
第二节 各论85
一、解表方药85
二、补益方药89
三、清热方药98
四、祛痰止咳平喘方药106
五、祛湿方药111
六、祛风湿方药115
七、温里方药116
八、理气方药118
九、活血化瘀方药120
十、止血方药123
十一、平肝熄风方药125
十二、消导方药127
十三、泻下方药128
十四、安神方药131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133
一、内科疾病常用中成药134
二、外科疾病用药141
三、妇科疾病用药142
四、儿科疾病用药143
五、肿瘤科疾病用药143
六、伤骨科疾病用药144
七、五官科疾病用药145
八、虚证用药145
中医临床篇151
第九章 内科151
第一节 上呼吸道感染151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152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153
第四节 高血压病154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5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157
第七节 肝硬化158
第八节 慢性胃炎160
第九节 泌尿道感染161
第十节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62
第十一节 慢性肾衰竭164
第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165
第十三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6
第十四节 糖尿病168
第十五节 类风湿关节炎169
第十六节 缺血性中风170
第十七节 帕金森病171
第十章 外科病173
第一节 概述173
一、病因173
二、辨证173
三、治法174
第二节 各论175
第十一章 妇科病179
第一节 概述179
一、妇女的生理特点179
二、妇女的病理特点181
三、妇科病的诊断要点182
四、妇科病的治疗原则182
第二节 各论183
第十二章 儿科病195
第一节 概述195
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195
二、小儿四诊要点195
三、治疗概要196
第二节 各论197
第十三章 肿瘤204
第一节 概述204
第二节 各论206
针灸篇213
第十四章 经络213
第一节 经络总论213
一、经络的含义21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13
三、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214
四、经络的分布215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衔接和流注215
六、经络的作用216
第二节 经络各论217
一、手太阴肺经217
二、手阳明大肠经217
三、足阳明胃经218
四、足太阴脾经218
五、手少阴心经219
六、手太阳小肠经219
七、足太阳膀胱经220
八、足少阴肾经220
九、手厥阴心包经221
十、手少阳三焦经221
十一、足少阳胆经222
十二、足厥阴肝经223
十三、督脉223
十四、任脉223
第十五章 刺灸法224
第一节 刺法224
一、毫针224
二、针刺练习224
三、针刺操作225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228
第二节 灸法229
一、艾炷灸229
二、艾条薰灸230
三、温针灸230
四、温灸器灸230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231
第三节 其他疗法231
一、耳针疗法231
二、头针疗法235
三、电针疗法237
四、水针疗法237
五、拔罐疗法238
六、皮肤针疗法238
七、穴位敷贴疗法239
第十六章 腧穴240
第一节 总论240
一、腧穴的含义240
二、腧穴的发展与分类240
三、腧穴的命名241
四、腧穴的主治作用241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241
六、特定穴243
第二节 常用腧穴246
一、头面部246
百会246
人中(水沟)246
迎香246
四白247
地仓247
颊车247
下关247
阳白247
风池247
哑门247
听宫247
承泣247
颧骨248
睛明248
翳风248
天突248
廉泉248
二、胸腹部248
中极249
关元249
气海249
中脘249
膻中249
神阙249
天枢249
三、腰背部249
命门249
腰阳关250
大椎250
天宗250
心俞250
肺俞250
膈俞250
肝俞251
脾俞251
肾俞251
大肠俞251
次髎251
四、上肢部251
太渊252
少商252
劳宫252
支沟252
中渚252
通里252
列缺252
合谷252
曲池252
肩髃253
内关253
外关253
肩髎253
神门253
后溪253
五、下肢部253
犊鼻253
足三里253
上巨虚254
丰隆254
三阴交254
血海254
伏兔254
阴陵泉254
承山255
至阴255
涌泉255
太溪255
复溜255
风市255
悬钟255
公孙255
阳陵泉255
委中255
昆仑256
环跳256
太冲256
六、经外奇穴256
印堂256
太阳256
夹脊(华佗夹脊)256
四神聪256
安眠256
定喘256
十宣257
四缝257
第十七章 治疗总论258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258
一、调和阴阳258
二、扶正祛邪258
三、疏通经络258
第二节 针灸辨证论治的原则259
一、补虚与泻实259
二、清热与温寒259
三、治标与治本259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60
五、局部与整体260
第三节 针灸的取穴方法260
一、选穴法260
二、配穴法261
第四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研究261
一、调节 作用262
二、镇痛作用263
三、免疫作用264
四、修复组织作用265
第十八章 治疗各论266
第一节 中风266
第二节 面瘫267
第三节 头痛267
第四节 呃逆268
第五节 不寐268
第六节 哮喘269
第七节 落枕269
第八节 漏肩风270
第九节 肘劳271
第十节 腰痛271
第十一节 痛经272
第十二节 蛇丹273
第十三节 泄泻273
第十四节 便秘274
第十五节 胃脘痛274
第十六节 癃闭275
第十七节 小儿遗尿275
第十八节 痹证276
第十九节 痿证277
第二十节 针眼277
第二十一节 眩晕278
第二十二节 耳鸣278
第二十三节 风疹279
第二十四节 阳痿279
第二十五节 近视280
推拿篇283
第十九章 推拿283
第一节 概述283
第二节 作用原理284
一、中医学认识284
二、现代医学认识284
三、生物学效应285
第三节 推拿功法285
一、少林内功285
二、易筋经285
第四节 推拿手法286
一、一指禅推法286
二、?法287
三、推法287
四、拿法288
五、按法288
六、摩法288
七、击法289
八、扳法289
九、拔法290
十、摇法290
第五节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290
一、头痛291
二、胃脘痛291
三、痛经291
四、小儿泄泻292
五、中风292
六、落枕293
七、颈椎病293
八、肩周炎293
九、腰肌劳损294
十、腰椎间盘突出症294
附录 十四经穴简表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