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世平主编;杨光彦,冯之锐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102031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北洋军阀的统治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1919年5月—1923年5月)3
第一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3
一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和北洋军阀的统治3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7
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9
四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2
五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15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16
一 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16
二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17
三 “六三”以后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20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25
一 宣传新思潮的社团和刊物25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7
三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31
四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3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6
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6
二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40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6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混战,革命运动的新发展49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军阀割据下的政治经济危机49
一 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49
二 北洋军阀的混战和西南军阀的纷争51
三 中国民族经济的迟滞5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59
一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59
二 孙中山准备北伐和工兵计划的失败62
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65
四 中国共产党对各派政治主张的批判69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72
一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72
二 中共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77
三 全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80
四 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84
第四节 1921年至1923年的文化87
一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87
二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89
三 “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93
四 “整理国故”与考辨古史96
第二编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3年6月—1927年7月)103
第三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10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的形成103
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103
二 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进行106
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8
第二节 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111
一 广东革命力量的增长111
二 各地工农运动的复兴114
三 全国人民反帝废约运动的掀起116
四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118
五 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逝世120
第三节 五卅运动和反帝斗争高潮124
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24
二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28
三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131
四 蒙、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西藏人民的反英斗争134
第四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37
一 反对西山会议派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137
二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42
三 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43
四 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146
第五节 北伐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148
一 北京政变后北方军阀势力的演变148
二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149
三 反奉倒段斗争和“首都革命”150
四 奉直军阀进攻国民军和三一八惨案151
五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54
六 工农运动的继续发展157
第四章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160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160
一 北伐战争时机的成熟160
二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62
三 广东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66
第二节 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169
一 工人运动的高涨和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69
二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72
三 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174
四 农民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177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179
一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79
二 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加紧182
三 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84
第四节 宁汉对立 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189
一 武汉地区的讨蒋和工农运动的继续高涨189
二 宁汉对立 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91
三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6
第五节 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的破裂198
一 武汉国民政府的右转198
二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危害201
三 七一五政变 国民革命的失败203
第六节 1924年—1927年的文化2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206
二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208
三 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212
第三编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工农武装革命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27年7月—1937年6月)219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工农武装革命的兴起21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219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219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222
三 国民党“训政”的开始224
第二节 工农武装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26
一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226
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31
三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33
四 毛泽东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35
第三节 新军阀的混战和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237
一 全国编遣会议和国民党三全大会237
二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40
三 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245
四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248
第四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53
一 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253
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259
三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262
四 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的开展265
五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67
六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270
第五节 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272
一 第三党272
二 国民党改组派276
三 人权派280
四 乡村建设派283
五 中国托派287
第六章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 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292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2
一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92
二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4
三 一二八上海抗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297
四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301
五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304
六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06
第二节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308
一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308
二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309
三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311
四 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313
第三节 全国抗日斗争的曲折发展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317
一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 长城抗战和《塘沽协定》317
二 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续发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320
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322
四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326
第四节 三十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 官僚垄断资本的形成329
一 日、英、美加紧对华经济侵略329
二 中国官僚垄断资本的形成332
三 民族经济的艰难发展336
第五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和战略大转移340
一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340
二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343
三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345
四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和长征的胜利348
五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350
第七章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53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353
一 日本侵略的加紧和华北事变353
二 国民党英美派与日本矛盾的加深355
三 各界人民抗日救亡的强烈呼声357
四 八一宣言和一二九运动359
第二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361
一 瓦窑堡会议 中共各项政策的调整361
二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 “逼蒋抗日”方针的提出365
三 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各界救国会的成立367
四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370
五 国共双方开始有限对话372
第三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74
一 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374
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76
三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联共方针的初步确定382
四 中共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384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下少数民族的斗争386
一 国民党的民族政策和对少数民族的压迫386
二 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斗争387
三 新疆各族人民的曲折斗争和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394
四 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395
第五节 1927年—1937年的文化396
一 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和“新生活运动”396
二 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战和发展400
三 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文艺革命运动的发展407
四 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