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藏象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藏象学 第3版
  • 王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10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64页
  • 文件大小:257MB
  • 文件页数:896页
  • 主题词:脏腑-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藏象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2

第一章 概说2

第一节 藏象的含义2

一、藏象的含义2

二、藏象与脏腑的异同2

第二节 藏象学的概念3

第三节 藏象学的研究对象3

第四节 研究藏象学的重要意义3

一、理论意义3

二、临床意义4

第二章 藏象学的形成与发展5

第一节 藏象学形成的基础5

一、对人体解剖的直接观察5

二、对长期生活观察的总结12

三、大量的临床实践13

四、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14

第二节 藏象学的历史沿革22

一、理论研究22

二、临床实践31

第三章 藏象学的相关理论34

第一节 经络学说34

第二节 气血津液学说36

一、气36

二、血41

三、津液42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44

第三节 精神学说46

一、精46

二、神47

三、精神与气血津液的关系51

第四节 体质学说53

一、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53

二、体质与病因55

三、体质与疾病的性质和转归56

四、体质与诊断57

五、体质与治疗57

第四章 藏象学的基本特点59

第一节 藏象系统59

一、心为君主,分有次第59

二、脏腑相关,表里配属59

三、开阖有度,启闭适时60

四、经脉络属,循环流注61

第二节 形神相关61

第三节 结构与功能相应62

第四节 天人相应63

一、藏象与自然63

二、藏象与时相64

第五章 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67

第一节 概念体系67

第二节 认识论、方法论体系69

第三节 价值体系71

第六章 藏象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73

第一节 藏象与病因病机73

一、藏象与病因73

二、藏象与病机75

第二节 藏象与诊断75

一、藏象与诊法75

二、藏象与辨证76

第三节 藏象与治疗78

一、藏象与治法78

二、藏象与用药79

第七章 藏象学的现代研究进展81

第一节 理论研究81

一、脏腑相关理论研究81

二、藏象学中相关学说术语研究82

三、阐发各家理论82

四、证候规范研究83

五、辨证方法研究84

第二节 实验研究85

第三节 临床研究86

一、脏腑辨证方面86

二、治法方面87

各论92

第一章 心系统92

第一节 心92

一、心的部位和形态92

二、心的阴阳五行属性92

三、心的特性93

四、心的功能93

五、心与形、窍、液、志95

六、心与自然97

七、心与经络99

八、心与其他脏腑101

第二节 心包106

一、心包的部位和形态106

二、心包的阴阳五行属性106

三、心包的特性106

四、心包的功能107

五、心包与经络107

第三节 小肠109

一、小肠的部位和形态109

二、小肠的阴阳五行属性109

三、小肠的特性109

四、小肠的功能109

五、小肠与自然110

六、小肠与经络110

七、心与小肠相表里113

八、小肠与其他脏腑114

第四节 脑114

一、脑的部位和形态114

二、脑的特性114

三、脑的功能115

四、脑与经络115

五、脑与其他脏腑116

第五节 脉116

一、脉的部位和形态116

二、脉的特性117

三、脉的功能117

四、脉与经络117

五、脉与其他脏腑118

第六节 心系病因病机119

一、心系病因119

二、心系病机123

第七节 心系发病特点126

一、心的发病特点126

二、小肠的发病特点129

三、脑的发病特点129

四、脉的发病特点130

第八节 心系疾病130

一、心胀130

二、心咳130

三、心痹131

四、心水131

五、心郁131

六、心悸132

七、胸痹133

八、心痛(真心痛)134

九、汗证134

十、不寐135

十一、健忘135

十二、癫狂136

十三、腹痛136

十四、肠鸣137

十五、泄泻137

十六、脑风137

十七、脑鸣137

十八、脑烁137

十九、脑漏138

二十、脑骨伤138

二十一、脑长头大138

二十二、脑逆头痛138

二十三、眩晕138

二十四、中风139

二十五、脉痹139

二十六、脉极139

二十七、脉绝139

二十八、脉厥139

二十九、脉痿139

三十、脉蒸140

三十一、无脉140

第九节 心系辨证140

一、心系基础证140

二、心系病性兼证155

三、心系病位兼证158

四、类证鉴别166

第十节 心系相关病证169

一、舌的病证169

二、汗的病证171

三、神的病证172

四、面的病证175

第十一节 心系病证的治疗175

一、治疗大法175

二、常用方剂180

三、常用药物188

四、自然疗法198

第十二节 心系专题讨论204

一、关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204

二、关于“心肾相交”206

三、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207

四、关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209

第十三节 心系现代研究进展210

一、理论研究210

二、实验研究212

三、临床研究217

第二章 肺系统222

第一节 肺222

一、肺的部位和形态222

二、肺的阴阳五行属性222

三、肺的特性223

四、肺的功能224

五、肺与形、窍、液、志229

六、肺与自然231

七、肺与经络234

八、肺与其他脏腑236

第二节 大肠240

一、大肠的部位和形态240

二、大肠的阴阳五行属性240

三、大肠的特性241

四、大肠的功能241

五、大肠与自然241

六、大肠与经络242

七、肺与大肠相表里245

八、大肠与其他脏腑246

第三节 肺系病因病机246

一、肺系病因246

二、肺系病机251

第四节 肺系发病特点254

一、肺的发病特点254

二、大肠的发病特点257

第五节 肺系疾病258

一、感冒258

二、咳嗽259

三、肺胀260

四、肺痈261

五、肺痿261

六、肺痨262

七、喘证263

八、哮证264

九、悬饮265

十、支饮265

十一、溢饮265

十二、胸痛265

十三、肺消266

十四、肺积266

十五、肺痹267

十六、肺疳267

十七、肺疝267

十八、肺痫268

十九、肺水268

二十、失声268

二十一、大肠泄269

二十二、便秘269

二十三、肠痈270

二十四、痢疾270

第六节 肺系辨证272

一、肺系基础证272

二、肺系病性兼证289

三、肺系病位兼证298

四、类证鉴别304

第七节 肺系相关病证310

一、鼻的病证310

二、皮毛病证318

三、涕的病证321

四、声音病证321

第八节 肺系病证的治疗323

一、治疗大法323

二、常用方剂327

三、常用药物334

四、自然疗法355

第九节 肺系专题讨论365

一、关于“肺朝百脉,主治节”365

二、关于“肺阳虚”366

三、关于“左升右降”367

四、关于“肠道易实”369

第十节 肺系现代研究进展370

一、理论研究370

二、实验研究374

三、临床研究383

第三章 脾系统393

第一节 脾393

一、脾的部位和形态393

二、脾的阴阳五行属性393

三、脾的特性394

四、脾的功能395

五、脾与形、窍、液、志398

六、脾与自然401

七、脾与经络404

八、脾与其他脏腑408

第二节 胃410

一、胃的部位和形态410

二、胃的阴阳五行属性411

三、胃的特性411

四、胃的功能412

五、胃与自然412

六、胃与经络413

七、脾与胃相表里419

八、胃与其他脏腑420

第三节 脾系病因病机421

一、脾系病因421

二、脾系病机426

第四节 脾系发病特点430

一、脾的发病特点430

二、胃的发病特点433

第五节 脾系疾病434

一、腹痛434

二、胃痛435

三、痞满436

四、呕吐436

五、呃逆437

六、嘈杂437

七、吐酸438

八、反胃438

九、吐血439

十、霍乱440

十一、慢脾风441

十二、脾泄441

十三、脾约441

十四、脾疳442

十五、脾胀442

十六、肉痿442

十七、脾瘅443

十八、脾风443

十九、脾痹444

二十、脾积444

二十一、脾咳444

二十二、脾疟445

二十三、臌胀445

二十四、水肿446

二十五、嗜睡446

二十六、胃缓447

二十七、胃痈447

二十八、胃胀447

二十九、胃喘447

三十、胃咳448

三十一、宿食448

第六节 脾系辨证448

一、脾系基础证448

二、脾系病性兼证458

三、脾系病位兼证461

四、类证鉴别468

第七节 脾系相关病证477

一、口的病证477

二、肌肉病证478

三、四肢病证479

四、意的病证480

第八节 脾系病证的治疗481

一、治疗大法481

二、常用方剂486

三、常用药物493

四、自然疗法509

第九节 脾系专题讨论514

一、关于“阴火”514

二、关于脾阴学说之发展515

三、关于心下痛与胃脘痛517

四、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518

第十节 脾系现代研究进展521

一、理论研究521

二、实验研究524

三、临床研究533

第四章 肝系统543

第一节 肝543

一、肝的部位和形态543

二、肝的阴阳五行属性544

三、肝的特性545

四、肝的功能546

五、肝与形、窍、液、志550

六、肝与自然554

七、肝与经络557

八、肝与其他脏腑560

第二节 胆561

一、胆的部位和形态561

二、胆的阴阳五行属性562

三、胆的特性562

四、胆的功能562

五、胆与自然563

六、胆与经络564

七、肝与胆相表里570

八、胆与其他脏腑571

第三节 肝系病因病机571

一、肝系病因571

二、肝系病机574

第四节 肝系发病特点578

一、肝的发病特点578

二、胆的发病特点581

第五节 肝系疾病582

一、胁痛582

二、黄疸583

三、梅核气584

四、抽搐584

五、震颤584

六、疝气585

七、肝咳585

八、肝胀586

九、肝积586

十、肝着586

十一、肝厥587

十二、肝痹587

十三、肝劳587

十四、肝疳588

十五、肝水588

十六、肝疟588

十七、肝痫588

十八、胆黄589

十九、胆瘅589

二十、胆胀589

二十一、胆咳589

二十二、胆厥589

二十三、蛔厥590

第六节 肝系辨证590

一、肝系基础证590

二、肝系病性兼证601

三、肝系病位兼证607

四、类证鉴别613

第七节 肝系相关病证617

一、目的病证617

二、筋的病证618

三、爪甲的病证(附:朱砂掌)620

四、魂的病证621

五、外阴的病证622

六、乳房的病证623

七、口苦625

八、耳聋625

九、失眠626

十、目黄627

第八节 肝系病证的治疗629

一、治疗大法629

二、常用方剂634

三、常用药物641

四、自然疗法651

第九节 肝系专题讨论659

一、关于肝为“罢极之本”659

二、关于“肝生于左”661

三、关于“肝司生殖”664

四、关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667

第十节 肝系现代研究进展669

一、理论研究669

二、实验研究675

三、临床研究686

第五章 肾系统699

第一节 肾699

一、肾的部位和形态699

二、肾的阴阳五行属性699

三、肾的特性700

四、肾的功能701

五、肾与形、窍、液、志704

六、肾与自然706

七、肾与经络708

八、肾与其他脏腑712

第二节 膀胱714

一、膀胱的部位和形态714

二、膀胱的阴阳五行属性714

三、膀胱的特性714

四、膀胱的功能715

五、膀胱与自然715

六、膀胱与经络716

七、肾与膀胱相表里725

第三节 命门725

一、命门的部位和形态725

二、命门的功能725

三、命门与肾726

四、命门与其他脏腑726

第四节 骨727

一、骨的功能727

二、骨与经络727

三、肾与骨727

第五节 髓727

一、髓的部位和形态727

二、髓的功能728

三、髓与脑、脊柱、骨骼728

四、髓与经络729

五、肾与髓729

第六节 女子胞729

一、女子胞的部位和形态729

二、女子胞的功能730

三、女子胞与经络730

四、女子胞与脏腑732

第七节 精室733

一、精室的部位和形态733

二、精室的功能733

三、精室与经络733

四、精室与脏腑734

第八节 肾系病因病机734

一、肾系病因734

二、肾系病机738

第九节 肾系发病特点743

一、肾的发病特点743

二、膀胱的发病特点746

三、骨的发病特点747

四、髓的发病特点748

五、女子胞的发病特点748

六、精室的发病特点749

第十节 肾系疾病749

一、肾泄749

二、肾胀750

三、肾咳750

四、肾哮750

五、肾积750

六、肾疳750

七、肾着751

八、肾喘751

九、肾消751

十、肾痹751

十一、肾痿752

十二、肾岩752

十三、淋证752

十四、遗尿752

十五、肾劳753

十六、膀胱胀753

十七、膀胱咳753

十八、膀胱痹753

十九、癃闭753

二十、髓疸754

二十一、髓黄754

二十二、髓蒸754

二十三、骨节烦疼754

二十四、骨极755

二十五、骨枯髓减755

二十六、骨绝755

二十七、骨蒸755

二十八、骨厥755

二十九、骨痿755

三十、骨痹756

三十一、骨瘤756

三十二、骨癫疾756

三十三、骨节闪脱756

三十四、骨疽756

三十五、附骨痈757

三十六、骨折757

三十七、痛经757

三十八、月经异常758

三十九、不孕759

四十、胎动不安759

四十一、子肿759

四十二、恶露不绝759

四十三、血精760

四十四、脓精760

四十五、少精760

四十六、精冷760

四十七、精清760

四十八、精瘀760

第十一节 肾系辨证760

一、肾系基础证760

二、肾系病性兼证763

三、肾系病位兼证764

四、类证鉴别764

第十二节 肾系相关病证766

一、耳的病证766

二、齿的病证768

三、发的病证770

四、骨髓病证772

第十三节 肾系病证的治疗774

一、治疗大法774

二、常用方剂775

三、常用药物780

四、自然疗法791

第十四节 肾系专题讨论796

一、关于肾精、肾气、肾阴、肾阳796

二、关于“肾实证”与“泻肾法”798

三、关于“补肾法”800

四、肾不纳气浅议802

五、膀胱气化与肾之气化804

六、命门学说及意义805

第十五节 肾系现代研究进展807

一、理论研究807

二、实验研究812

三、临床研究818

第六章 三焦学说824

第一节 三焦与阴阳五行824

一、三焦的阴阳五行属性824

二、三焦的特性825

三、三焦的功能825

四、三焦与其他脏腑825

五、三焦与经络826

第二节 三焦病因病机830

一、三焦病病因830

二、三焦病病机830

第三节 三焦经的主要病证830

一、三焦胀830

二、三焦病831

三、三焦约831

四、三焦咳831

五、三焦郁831

第四节 三焦病的辨证与治疗831

第五节 三焦专题讨论831

附录 方剂汇编8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