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
  • 常章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869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颜正华-生平事迹;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部分 岐黄生涯3

从医之路3

一、生于丹阳,步入岐黄3

二、拜师武进,苦学医技3

三、开业故里,独立行医4

四、金陵研修,深造提高4

五、京华勃发,弘扬国医4

六、成绩卓著,享誉大师5

主要业绩5

一、执著临床,活人无数5

二、建设学科,奠基立业6

三、勤奋教书,培育人才7

四、坚持科研,茯得硕果7

五、走出国门,交流学术8

第二部分 学术思想与经验9

严谨治学9

一、打好基础,广深并重9

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10

三、勤于动手,积累资料10

四、分析文献,去粗取精11

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12

六、虚怀若谷,穷究根源13

七、矢志岐黄,潜心研究13

勤求医理14

一、强调四诊,详察合参14

二、辨证辨病,有机结合16

三、善抓主证,照顾兼证18

四、调护脾胃,贯穿始终19

五、条畅气机,重视疏肝21

六、填精活血,益智缓衰25

七、通便行滞,相机投用25

八、生活卫生,宜忌得当27

洞晓中药29

一、思路宽阔,高屋建瓴29

二、研读本草,博古通今30

三、三管齐下,有机结合32

四、突出药效,系统研究35

五、知药善用,灵活有验35

六、深研配伍,活用对药39

七、不拘成方,按证调配40

八、三因制宜,随机变通42

精心授业43

一、研究学科,界定范围43

二、细定大纲,明确目标45

三、编好教材,夯实根基46

四、建设梯队,后备师资47

五、课前准备,周密细致48

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50

七、药医结合,理用并重51

八、性能效用,环环相扣52

九、横联竖比,归纳分析53

十、直观教学,加深记忆54

十一、板书工整,条理清晰55

十二、临证带教,悉心指导57

十三、教学互动,提高兴趣58

体悟临床60

一、论胃病的防治60

二、诊治胃脘痛的经验61

三、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63

四、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65

五、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点67

六、诊治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的经验68

七、诊治胃下垂的经验70

八、诊治咳喘病的经验72

九、治疗咳喘的用药经验74

十、诊治小儿咳喘的经验76

十一、诊治胸痹的经验78

第三部分 验案精选80

感冒80

阴暑83

咳嗽83

喘咳89

哮喘94

喘证95

湿滞痞满95

内热积滞97

厌食、便秘97

胃脘满闷98

脘腹胀99

卯时腹胀100

嘈杂、瘾疹100

胃痛反酸102

胃痛104

胃脘胀痛107

脘腹痛108

腹胀痛109

腹痛110

呕吐111

吐泻112

泄泻113

休息痢120

便秘121

脾胃虚弱123

胸痹123

胸痛126

心悸127

心悸、吐酸、月经不调130

眩晕、头痛132

眩晕、心悸133

眩晕134

头晕136

风抽138

肢麻抽搐139

半身发凉139

肢体凉麻140

爪甲菲薄141

郁证142

胁痛143

胁胀144

胆胀144

胆石145

黄疸146

血虚潮热147

肾胀148

浮肿149

淋证152

白浊153

小便不利154

尿血155

鼻衄157

癥瘕、鼻衄158

癥瘕159

痹证160

热痹165

背痛166

头痛166

口疮167

喉疮169

急喉痹170

有头疖170

瘰疬172

痄腮、子痈173

火带疮174

乳痈、肠痈、恶露不尽175

紫斑176

瘾疹177

面部瘾疹179

黄褐斑180

经行不止181

崩漏182

阴痒、外阴白斑183

第四部分 科学养生185

牢记理念,明晰原则186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186

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187

三、动静结合,协调平衡188

四、摄养脏腑,脾肾为先189

五、辨体识证,审因施养190

六、多法配合,综合调摄191

七、动态进行,通贯终生193

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194

熟谙诸法,体会颇多195

一、精神养生195

二、食物养生198

三、起居养生203

四、房事养生207

五、运动养生209

六、中药养生212

下编217

第一部分 学术专论217

谈中药教学217

谈谈药性理论220

再谈药性理论228

中药药性理论的整理提高235

简述中药十八反236

人参之效用242

谈谈中药的合理使用245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及对策249

提高饮片质量 保证医疗效果252

《伤寒论》药物加工炮制、制剂分析254

地黄丸方剂的分析和临床应用260

肾气丸的配伍分析与临床应用264

眩晕的辨证施治266

胃炎的诊治270

汗法方剂浅谈274

谈老年人怎样吃补药276

第二部分 常用中药歌诀278

一、概述278

二、解表药278

三、清热药279

四、泻下药281

五、祛风湿药281

六、芳香化湿药282

七、利水渗湿药282

八、温里药283

九、理气药284

十、消食药284

十一、驱虫药284

十二、止血药285

十三、活血化瘀药285

十四、化痰止咳平喘药286

十五、安神药287

十六、平肝息风药288

十七、开窍药288

十八、补虚药289

十九、收涩药290

二十、涌吐药291

二十一、外用药及其他291

第三部分 常用中药性效精要293

一、解表药293

二、清热药295

三、泻下药299

四、祛风湿药300

五、芳香化湿药301

六、利水渗湿药302

七、温里药303

八、理气药304

九、消食药306

十、驱虫药306

十一、止血药307

十二、活血祛瘀药308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310

十四、安神药312

十五、平肝息风药313

十六、开窍药314

十七、补虚药314

十八、收涩药320

十九、涌吐药321

二十、外用药及其他322

第四部分《伤寒论》药物解324

麻黄(辛温解表药)324

桂枝(辛温解表药)325

细辛(辛温解表药)326

生姜(辛温解表药)327

葱白(辛温解表药)328

豆豉(解表药)328

柴胡(辛凉解表药)329

葛根(辛凉解表药)330

升麻(辛凉解表药)331

石膏(清热泻火药)331

知母(清热泻火药)332

栀子(清热泻火药)333

天花粉(清热泻火药)334

竹叶(清热泻火药)335

黄芩(清热燥湿药)336

黄连(清热燥湿药)337

黄柏(清热燥湿药)338

秦皮(清热燥湿药)339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339

连翘(清热解毒药)340

梓白皮(清热解毒药)341

半夏(温化寒痰药)341

贝母(清化热痰药)343

瓜蒌(清化热痰药)344

葶苈子(清化热痰药)345

海蛤壳(清化热痰药)346

海藻(清化热痰药)346

苦杏仁(止咳平喘药)347

桔梗(止咳平喘药)348

旋覆花(止咳平喘药)349

附子(温里药)349

干姜(温里药)351

吴茱萸(温里药)351

花椒(温里药)352

桃仁(活血化瘀药)353

水蛭(活血化瘀药)354

虻虫(活血化瘀药)355

枳实(行气药)355

厚朴(行气药)356

薤白(行气药)357

茯苓(渗湿利尿药)358

猪苓(渗湿利尿药)359

泽泻(渗湿利尿药)359

滑石(渗湿利尿药)360

木通(渗湿利尿药)361

茵陈(渗湿利尿药)362

赤小豆(渗湿利尿药)362

大黄(攻下药)363

芒硝(攻下药)364

火麻仁(润下药)365

蜂蜜(润下药)366

甘遂(峻下逐水药)367

大戟(峻下逐水药)368

芫花(峻下逐水药)369

商陆(峻下逐水药)370

巴豆(峻下逐水药)371

蜀漆(峻下逐水药)372

龙骨(重镇安神药)373

牡蛎(重镇安神药)373

铅丹(重镇安神药)374

代赭石(平肝息风药)375

石菖蒲(开窍药)376

赤石脂(收涩药)377

禹余粮(收涩药)378

乌梅(收涩药)378

五味子(收涩药)379

瓜蒂(涌吐药)380

人参(补气药)381

白术(补气药)383

大枣(补气药)384

甘草(补气药)384

饴糖(补气药)385

当归(补血药)386

白芍(补血药)387

阿胶(补血药)388

生地黄(补阴药)389

天门冬(补阴药)390

麦门冬(补阴药)390

玉竹(补阴药)391

鸡子黄(补阴药)392

附录一 颜正华著作与论文名录393

附录二 颜正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名录396

附录三 颜正华生平大事记398

附录四 颜正华学术经验继承人403

附录五 关于颜正华临床、治学、养生经验报道名录404

编后记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