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法干警媒介素养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法干警媒介素养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032510.jpg)
- 李雪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 ISBN:978751070560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警察-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中国-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法干警媒介素养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媒介素养1
一、什么是媒介素养1
(一)媒介无处不在1
(二)进入全媒体时代3
(三)让Mike隋告诉你:什么是媒介素养5
二、媒介素养有什么价值6
(一)媒介素养的变迁6
(二)在Web3.0时代,媒介素养有什么价值7
三、媒介素养经典案例8
(一)毛泽东的媒介素养9
(二)“医生哥波子”的媒介素养10
四、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媒介公民11
(一)不同地域媒介素养有所不同12
(二)不同群体对媒体认知、评价和期待有异同13
(三)媒介公民意味着什么14
五、三种核心能力决定媒介素养15
(一)认识媒介的能力15
(二)评价媒介的能力16
(三)运用媒介的能力18
第二章 政法机关为什么要重视媒介素养22
一、媒介素养影响司法公信力22
(一)媒介监督与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社会两大基石23
(二)政法工作对媒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24
(三)政法宣传需要向媒介借力24
(四)媒介与司法(执法)的碰撞与冲突26
二、变惧为迎,学会在媒介关注的常态下工作29
(一)变了,一切都变了30
(二)“雷人”“雷语”“雷行”:缺乏媒介素养的反面样本30
(三)与媒介积极互动的典型样本32
三、与媒共舞,努力寻找互动的平衡点33
(一)主动触媒:放下架子扑下身子34
(二)良性互动:把“水火关系”变成“鱼水关系”36
(三)微博问政:直击民情的超级链接38
第三章 媒体可以为政法机关做什么40
一、传播信息——媒体做“代言人”40
(一)传播信息的内容——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每个人心中41
(二)传播信息的途径——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42
(三)传播信息的注意事项44
二、塑造形象——经营公共关系,实现双向沟通46
(一)与媒体建立合作互动关系46
(二)树立“两个意识”47
(三)做好“三门功课”47
(四)强化典型宣传48
三、回应关切——激发引导认同感50
(一)不闻不问就等于放弃话语权50
(二)正本清源剔除模糊信息50
(三)互通互信赢得信赖51
四、议题设置——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51
(一)留住公众眼球,形成宣传声势51
(二)四个关键词:抓住议题设置的技巧52
(三)应对重大事件,掌握新闻的“第一定义权”和“解释权”53
五、引导舆论——传递权威信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4
(一)引导舆论是媒体的本质属性54
(二)引导舆论要创新方式55
(三)政法机关要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56
第四章 认识新媒体才能不怕新媒体59
一、新媒体的前世今生59
(一)何为新媒体59
(二)新媒体如何影响执法司法61
(三)新媒体的发展现状63
二、在天下网络中找到坐标66
(一)门户网站:成为网络新闻影响力的主导者66
(二)网络报刊:纸媒在网络上的新生68
(三)网络视频:立体化的视听盛宴70
(四)SNS:社会化网络71
三、小手机引领大时代73
(一)手机短信:手机“拇指经济”73
(二)手机报刊:纸媒与手机的融合74
(三)手机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与手机的融合77
(四)微博:碎片化的社交新媒体77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舆情79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80
(二)新媒体给社会舆情带来新变数81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监控82
第五章 政法机关如何使用传播媒体88
一、报纸:历史悠久的媒体88
(一)做好“详实详尽”文章88
(二)做好“深度展示”文章89
(三)做好“理性引导”文章90
二、广播:没有距离的媒体90
(一)唱好“先锋”歌91
(二)唱好“通俗”歌91
(三)唱好“引导”歌92
(四)唱好“告知”歌93
三、电视:当下第一媒体94
(一)演好“第一时间”戏94
(二)演好“揭示真相”戏95
(三)演好“抓住眼球”戏96
(四)演好“立体信息”戏96
(五)演好“权威解释”戏97
(六)演好“预告重播”戏98
(七)演好“简化流程”戏98
四、互联网:没有边界的媒体98
(一)织好“即时”网99
(二)织好“集束”网99
(三)织好“互动”网100
(四)织好“辐射”网100
五、手机等新媒体:受众细化与关注深化101
(一)短信:拉近最后一米101
(二)微博:“碎片”与“围观”103
(三)博客(及播客、拍客等):集市中的吆喝艺术104
(四)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移动橱窗”106
六、在媒体融合中发展自己107
(一)“人人都有麦克风”——封堵得不偿失,要学大禹治水108
(二)“信息对流”——融入而不是隔离109
(三)“整合传播”——整合五种传播力量,合众力为己力110
第六章 如何与记者打交道113
一、记者,永远是你的挑战者113
二、与记者打交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15
(一)“害怕”记者115
(二)“对付”记者115
(三)“忽视”记者115
(四)“打压”记者116
(五)“怀疑”记者116
三、与记者打交道需要把握的五个原则117
(一)敢于面对记者118
(二)坦诚对待记者119
(三)尊重理解记者120
(四)认真回应记者120
(五)不要得罪记者121
四、要主动给记者“喂料”123
(一)了解记者的需求123
(二)多供正面的素材126
(三)引导记者的采访126
(四)把握沟通的尺度128
五、少说官话131
(一)会用网络语言132
(二)多说大众语言133
(三)翻译专业语言134
第七章 如何开展危机公关136
一、处理突发事件——从危机中赢得转机136
(一)第一时间介入,防止事件升级137
(二)动态发布权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139
(三)投其所好,选择媒体愿意发、百姓愿意听的表达方式141
二、应对批评性报道——反败为胜的技巧142
(一)勇于道歉,打造负责任的公众形象143
(二)抓住媒体采访需求,主动把握舆论导向144
(三)主动参与媒体议程设置,树立正面形象146
三、化解网络谣言——流言止于公开147
(一)用事实说话,和谣言“赛跑”148
(二)得理要饶人,邀请媒体共同发现真相150
(三)及时监控网络舆情动向,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掌控151
四、直面媒体审判——两手都要硬153
(一)媒体审判:名义不正,影响不小153
(二)坚守司法公正,让外界无可指责155
(三)确保司法公开,引导公众理性认知157
第八章 政法新闻宣传与政法业务工作要同部署160
一、新闻和宣传是一回事吗160
(一)新闻和宣传的异同160
(二)为什么很多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163
(三)寓宣传于新闻之中166
二、政法工作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一个也不能少169
(一)政法工作规律有哪些169
(二)新闻传播规律有哪些171
(三)政法工作和新闻传播有哪些共同追求173
(四)政法工作和新闻传播有哪些冲突175
三、新闻宣传与政法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创双赢178
(一)“刀把子”和“笔杆子”都要重视178
(二)政法干警要“既会做又会说”181
(三)司法与传媒应成为亲密战友,构建融洽和谐的关系183
第九章 提升媒介素养给力政法工作186
一、每个政法干警都是一个信息源186
(一)政法干警的角色定位187
(二)在媒体面前,每个政法干警都代表一个群体189
(三)政法干警的“自媒体意识”需要平时练就191
二、运用媒介素养提升政法机关公信力192
(一)信息公开:让老百姓不再陌生192
(二)新闻发言:主动沟通,有规有矩196
(三)信息收集:既有千里眼,又有顺风耳199
(四)信息反馈:抓住时机应对有方200
(五)信息弥补:与媒体沟通,主动纠偏202
三、媒介素养在公检法司重点环节的应用提示203
(一)重点环节有哪些203
(二)应用提示204
第十章 如何开展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211
一、开展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211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国际潮流211
(二)我国政法干警媒介素养不容乐观213
(三)开展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是现实的要求214
二、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215
(一)认知媒介功能与运行机制215
(二)评价媒介信息217
(三)学会运用媒介宣传和推动政法工作219
三、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222
(一)政法信息公开法律法规知识222
(二)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知识226
四、开展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29
(一)实施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229
(二)实施政法干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方法231
第十一章 建构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政法新闻宣传观233
一、政法新闻宣传工作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主要表现233
二、政法新闻宣传工作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现实后果235
三、政法新闻宣传工作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观念因素236
四、与时俱进,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建构全媒体时代的政法新闻宣传观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