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宁陵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学庆著 著
- 出版社: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12031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147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作品集-中国-清代;古典散文-作品集-中国-清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宁陵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宁陵概览1
第一节 环境宜人的地理概貌2
一、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2
二、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2
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2
四、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2
五、丰富的矿藏、动植物资源3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3
一、从古至今的建置沿革3
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4
三、发达的文化事业5
四、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7
第三节 各具优势的所辖乡镇9
一、吕坤故里城关回族镇9
二、历史酒乡张弓镇10
三、陇海重镇柳河镇10
四、花生王国逻岗镇11
五、酥梨之乡石桥乡12
六、条杆基地阳驿乡12
七、民企强乡城郊乡13
八、木器加工刘楼乡13
九、己吾故址黄岗乡14
十、南部边陲华堡乡14
十一、温棚基地程楼乡15
十二、杂果之乡乔楼乡15
十三、搪瓷铸造赵村乡16
十四、棉花基地孔集乡16
第四节 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17
第一章 远古时期的宁陵18
第一节 古葛地人类拓荒与宁陵古代人类遗址19
一、远古时期宁陵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拓荒19
二、宁陵的古代人类遗址20
三、氏族社会的形成与变革21
第二节 葛天氏部族在宁陵的活动22
一、葛天氏部族的传说与起源22
二、葛天氏部族的业绩24
三、东夷西进与文化融汇27
四、龙山文化时期古葛国的形成28
第三节 原始社会宁陵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29
一、宁陵原始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29
二、《葛天氏之乐》与“葛天文化”31
三、图腾崇拜与葛之图腾“玄鸟”34
四、先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丧俗、饮食、服饰、居住35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宁陵39
第一节夏、商、周时期的葛国40
一、禹封葛伯与夏方国葛国的建立40
二、启杀伯益与大廉失位41
三、夏朝葛国的社会经济及奴隶制度42
四、商族的崛起与“葛伯仇饷”43
五、商朝时期的葛国45
六、西周时期的葛国47
七、春秋时期的葛国49
第二节 春秋晚期的宁邑、沙随国和两次沙随会盟50
一、宁邑的建立50
二、大棘之战和汋陵之战50
三、沙随国的建立52
四、宋平公元年“沙随会盟”52
五、宋平公二十五年“沙随会盟”53
六、宋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53
第三节 战国时期魏国在宁陵的统治54
一、魏国在宁陵统治的确立54
二、魏无忌封地信陵与“窃符救赵55
三、魏咎封地宁陵与魏国灭亡56
四、战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56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57
一、文化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字、占卜、乐舞、科学技术57
二、姓氏——葛、葛伯、诸葛、沙、信等姓源宁陵58
三、丰富的社会生活——家庭、婚姻、丧俗、饮食、服饰、建筑、出行、节日60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宁陵67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宁陵68
一、秦置宁陵城宁陵立县之始68
二、秦朝对魏故地宁陵的统治68
三、陈胜、吴广起义军在宁陵与魏咎自焚救民69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宁陵71
一、西汉时期升宁陵城为宁陵县71
二、苍头军领袖吕臣封侯宁陵72
三、西汉宁陵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73
四、王莽篡政与宁陵改为康善县73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宁陵74
一、东汉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74
二、崇尚节义的己吾县令桓鸾75
三、黄巾农民战争与《张迁碑》彰述的东汉名吏张迁75
第四节 秦汉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76
一、农业76
二、手工业77
三、商业77
四、交通与驿站77
第五节 秦汉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78
一、学术思想——西汉经学家田王孙78
二、文学艺术——东汉文学家葛龚78
三、教育——从统一文字到学校教育79
四、汉墓文化——青岗寺汉墓群、黄岗寺遗址、解堌堆79
五、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娱乐80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宁陵83
第一节 三国魏时期的宁陵84
一、董卓之乱与曹操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84
二、三救曹操的三国战将典韦85
三、曹魏政权在宁陵的统治86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宁陵88
一、西晋时期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和统治88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宁陵历经五朝89
三、南北朝时期宁陵历经四朝9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92
一、民族的迁徙与融合9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9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陵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95
一、南朝刘宋文学家、宁陵侯王僧达95
二、教育——官学与私学的发展95
三、佛教传播入宁与第一座寺院黄岗寺96
四、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出行、节日96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宁陵99
第一节 隋朝时期的宁陵100
一、隋朝建立复置宁陵县100
二、隋文帝过宁陵与“甘露岭”100
三、隋朝大运河宁陵訾堂码头与隋炀帝过宁陵101
第二节唐朝时期的宁陵102
一、唐朝宁陵政权体制的建立102
二、褒圣侯孔德伦封宁陵与孔氏宁陵派的发展102
三、安史之乱与宁陵之战104
四、藩镇割据与李希烈叛乱围攻宁陵105
五、唐末黄巢起义军在宁陵的活动106
第三节 五代时期的宁陵106
一、后梁时的宁陵107
二、后唐时的宁陵107
三、后晋时的宁陵108
四、后汉时的宁陵108
五、后周时的宁陵108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生活108
一、农业109
二、手工业109
三、商业109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110
一、学术思想——科举制度的改革者刘思立110
二、文学——唐代宁陵诗文大家刘宪110
三、史学——身历五朝的史学家、语言学家刘熙古111
四、教育——官学、私学与科举制度112
五、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俗、丧俗、居住、出行、节日娱乐112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宁陵115
第一节 宋金时期的宁陵116
一、北宋宁陵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16
二、南宋的建立与靖康之乱后的移民浪潮116
三、金朝时期的宁陵和县城迁址117
第二节 元朝时期的宁陵118
一、元朝统治下的宁陵118
二、红巾军在宁陵119
三、回族迁入宁陵120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121
一、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121
二、金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122
三、元朝时期的经济状况122
四、灾难无穷的黄河水患、天灾与黄河治理123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宁陵的文化与社会生活125
一、文学——家计于宁陵的北宋文学家范仲淹125
二、哲学——两宋之交的哲学家、经学家程迥125
三、史学——高中状元的史学家刘蒙叟126
四、宗教——道教北宋时传入宁陵126
五、身历三朝的内侍官——刘蒙正126
六、教育——宋、金、元教育各有特色127
七、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姻、丧葬、节日128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宁陵131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宁陵经济的发展132
一、明朝宁陵政权体制的确立132
二、桃园关巡检司的设立和《大明律》的实施133
三、明朝前期宁陵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34
四、明初大移民和“大槐树底下的人”的来历134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农民起义战争136
一、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136
二、吕坤与上《忧危疏》137
三、驿站制度和宁城驿、阳驿137
四、宁陵县城的修葺与改建138
五、声震京师的师尚诏起义在宁陵138
六、李自成农民战争在宁陵140
七、明中后期宁陵社会经济的发展141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宁陵经济的发展143
一、清朝宁陵政权体制的确立143
二、清朝律例的运用和专制统治144
三、清朝前中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45
四、灾难无穷的黄河水患与治理黄河146
第四节 近代史的开端和清朝后期的农民起义战争148
一、鸦片战争和宁陵近代史的开端148
二、沉重的社会危机和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149
三、太平天国军北伐入宁陵150
四、捻军的兴起与征战宁陵151
五、辛亥革命烽火在宁陵152
六、财政、金融业的发展153
七、宁陵邮政所、警务公所的建立153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154
一、哲学——吕坤的理学思想和《呻吟语》154
二、文学——散文家王当世和郭捍155
三、史学——《宁陵县志》的编修与续修156
四、戏剧——豫剧在宁陵的初步形成与发展156
五、民间艺术——肘阁、龙灯、高跷、狮子舞、鬼会、唢呐、泥塑157
六、教育——科举、书院、私塾、社学与教育改革159
七、医学——享誉豫东的张八卦外科161
八、建筑——广济桥、城隍庙、观音寺、清真寺、太阳宫和栗大王庙161
九、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宁陵163
十、社会生活——服饰、饮食、婚娶丧葬、节日、居住163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宁陵名人166
一、诤骨直言的京官乔恕166
二、政绩卓著的严吏乔进璠167
三、为官刚直不阿的吕慎多167
四、仗义执言的“神童”王献图167
五、边陲兴利除弊的张禹谟168
六、为民除暴弃官的胡一蛟168
七、平叛功绩卓著的符兆熊168
八、“一榜三进士”义烈路建翰169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宁陵170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权统治下的宁陵171
一、中华民国在宁陵统治的建立171
二、新旧嬗变的岁月和动荡社会172
三、军阀争战和北洋军阀暴虐统治172
四、“五·四”运动在宁陵的影响173
五、马克思主义在宁陵的传播173
六、“五卅”运动在宁陵174
七、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覆亡174
八、冯玉祥统一和巩固河南的战争——冯军对直鲁联军之战在宁陵175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宁陵175
一、国民政府在宁陵统治的建立175
二、“清党”反共运动176
三、杨树棠在宁陵的新政177
四、新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在宁陵178
五、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强化与苛重的经济搜制184
六、宁陵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进步师生革命活动185
七、宁陵三校罢课游行和走向全民抗战185
八、抗战爆发和席卷全县的抗日救亡宣传186
九、宁陵的沦陷187
十、花园口事件祸害宁陵187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宁陵的殖民统治188
一、宁陵日伪政权的建立188
二、日本侵略军在宁陵的暴行188
三、“治安强化运动”190
四、国民党宁陵县政府流亡和抗战190
五、共产党和宁陵城乡人民敌后抗战191
六、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95
七、日伪殖民统治的崩溃197
第四节 国民党在宁陵统治的倾覆198
一、国民党重建专制统治198
二、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宁陵200
三、战略进攻阶段的宁陵210
四、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213
五、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和宁陵全境解放214
六、解放战争宁陵支前全力以赴214
七、宁陵县人民政权组织建立和剿匪反霸、减租减息217
第五节 民国时期宁陵的社会经济218
一、社会经济——天灾、人祸、兵灾218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219
三、手工业的发展221
四、商业、财政、金融服务业的发展221
五、陇海铁路的修建223
六、邮政通讯事业的发展223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224
一、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的肇始与发展224
二、文学艺术——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和曲艺创作227
三、戏剧、曲艺、民间艺术——豫剧、大平调、坠子、琴书、焦家胡同戏院、运动场戏楼、鹬蚌舞、烟花227
四、史学——《宁陵县志》的第四次续修229
五、医学——中医专家李道周和西医传入宁陵229
六、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发展230
七、社会生活——乡风民俗、服饰、饮食、喜庆、居住、庙会、陋习230
八、封建绅权、族权、神权和夫权233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宁陵235
第一节 巩固宁陵人民政权的斗争236
一、废除保甲制度236
二、宁陵土地改革运动237
三、宁陵人民抗美援朝237
四、镇压反革命活动238
五、整顿县容,初步治理环境239
第二节 宁陵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39
一、建国初期宁陵的经济形势239
二、“三反”、“五反”运动240
三、全县农业合作化241
四、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241
五、宁陵县各级群团组织的建立241
六、中国共产党宁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241
第三节 宁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242
一、宁陵县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242
二、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大跃进”242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243
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244
五、宁睢合并、建制恢复与区划调整244
六、宁陵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244
七、“四清”运动245
八、农业学大寨245
九、中国共产党宁陵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245
第四节 宁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246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在宁陵的展开246
二、武装抓总和“二七分社”246
三、宁陵县革委会的成立和开门整党、“清队”工作247
四、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恢复和宁陵三次党代会的召开247
五、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248
第五节 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248
一、宁陵拨乱反正和历史性的转折248
二、宁陵人民政权体系的重组和城乡的改革开放政策249
三、新时期宁陵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251
第六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262
一、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与新时期宁陵作家262
二、戏剧曲艺——“推陈出新”与新时期宁陵戏剧理论家、表演艺术家263
三、美术、书法、篆刻、摄影——浓墨重彩,名人辈出268
四、民间艺术和庙会文化——民间文艺“八大集成”的编纂和庙会的演变发展270
五、影视、文物——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电台、电视台的建立、文物保护272
六、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273
七、史学——《宁陵县志》的第五、六次续修和宁陵历史的研究发展274
八、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76
九、卫生、科技——现代医疗制度的建立和科技发展280
十、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及港澳台侨工作283
十一、社会生活——服饰、婚俗、丧俗、饮食、居住、节日、社会新风284
第十章 宁陵文化遗迹景观292
第一节 遗址、遗迹293
一、丁堌堆遗址293
二、葛城遗址293
三、童饷堌堆遣址294
四、沟陵城遗址295
五、沙阳亭遗址295
六、沙随会盟议事台遗址295
七、阳驿驿站遗址296
八、五里三河避阳山296
九、御马井297
十、黄岗寺遗址297
十一、己吾县城遗址298
十二、曹操点将台遗址298
十三、黄龙井299
十四、甘露岭299
十五、隋堤遗址300
十六、范仲淹职田井300
十七、苗公河301
十八、贾鲁堤遗址301
十九、王堡堡子堌堆302
二十、八角琉璃井302
二一、明代古船遗址303
二二、许庄遗址303
二三、王公泉303
二四、黑龙潭304
二五、黄河故道304
二六、陈氏旧居304
二七、心连心梨园304
第二节 陵墓305
一、葛天氏陵305
二、青岗寺汉墓群306
三、解堌堆汉墓306
四、典韦墓306
五、褒圣侯墓307
六、胡守中墓308
七、吕坤墓308
八、黄天官墓308
九、汤斌墓309
十、潘从正墓309
十一、贾兼善烈士墓310
十二、张环礼烈士墓311
第三节 寺院宫观、祠宅桥塔311
一、葛氏祠堂311
二、齐王庙311
三、卧龙桥312
四、通华寺312
五、圣水娘娘庙与圣水井313
六、三丈寺313
七、天齐庙313
八、桃堌寺313
九、程迥祠314
十、城隍庙314
十一、观音寺315
十二、东关清真寺315
十三、赵尔庄清真寺316
十四、太阳宫317
十五、吕坤祠318
十六、栗大王庙318
十七、李家祠堂319
十八、文修书院319
十九、黄楼茶庵庙320
二十、凤凰桥320
二一、邱公祠320
二二、兴龙寺320
二三、焦家胡同戏院321
二四、土地庙戏院321
二五、运动场戏楼321
第四节 革命纪念地321
一、柳河烟店321
二、张庄烈士墓322
三、小孔集百人坑322
四、淮海战役张弓烈士陵园323
五、张环礼烈士陵园324
第五节 古树名木324
一、千年古柿树324
二、百年梨树王325
三、敬德挂鞭槐325
四、千年国槐325
第六节 石刻碑记325
一、[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碑325
二、[唐]褒圣侯墓碑326
三、[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志铭自撰326
四、[明]宁陵县重修城隍庙记328
五、沙随程先生祠记328
六、吕沙随先生祠记329
七、张弓广济桥碑记330
八、文修书院碑记330
九、张弓卧龙桥碑记331
十一、重修吕坤墓碑记331
附录一:宁陵大事年表333
附录二:宁陵历代名人录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