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 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总主编;刘钟龄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940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263MB
  • 文件页数:5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题记1

第一编 史料概况3

第一章 史料概况3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文明的有关资料与文献3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资料9

第二章 研究概况1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对内蒙古地区生态地理环境的考察研究1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生态地理环境的考察研究19

第二编 概述29

第三章 内蒙古地质时期的环境演变与特征29

第一节 地质历史过程中内蒙古的环境格局29

第二节 内蒙古地貌单元的形成和环境特征37

第三节 内蒙古的气候环境41

第四节 土地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异43

第五节 内蒙古自然地带的形成48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53

第一节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53

第二节 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59

第三节 山地森林—灌丛—草甸复合生态系统65

第四节 低湿地草甸、沼泽、灌丛、河滩林与盐生群落生态系统69

第五节 植物类群多样性的形成72

第五章 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85

第一节 畜牧业之前的渔猎生产——依靠森林、草原与大河哺育的内蒙古先人85

第二节 草原是游牧畜牧业的“摇篮”87

第三节 放牧畜牧业的形成与早期发展89

第四节 中世纪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92

第五节 明代的畜牧业与生态环境99

第六节 明代农耕业及其生态环境104

第七节 清代牧业政策与畜牧业的发展106

第八节 清代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对农牧业的影响109

第九节 垦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5

第六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环境变化12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121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征124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生态地理环境的演变125

第四节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分化129

第五节 嫩江流域低山丘陵农林牧交错区131

第六节 科尔沁草原与沙地农牧交错区133

第七节 浑善达克草原与沙地农牧交错区135

第八节 阴山北麓草原农牧交错区138

第九节 黄河中上游农牧交错区139

第七章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生态保育142

第一节 退化草原的实地监测143

第二节 草原退化和生态地理环境变化145

第三节 草原退化的生态演替151

第四节 退化草原的基本特征154

第五节 退化草原的恢复与更新157

第六节 草地退化与恢复的诊断164

第七节 草原退化原因的分析167

第八节 草原生态保育170

第八章 保持草畜动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174

第一节 传统草地畜牧业的脆弱性与波动性175

第二节 草地畜牧业季节性的历史局限性176

第三节 草畜矛盾的发生与加剧182

第四节 制约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186

第五节 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制度196

第六节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探索206

第九章 内蒙古的自然灾害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7

第一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研究背景217

第二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征220

第三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历史演变223

第四节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发生规律226

第五节 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230

第六节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235

第十章 内蒙古的生态文明传统与生态科学241

第一节 内蒙古的民族生态文明与朴素的生态观念241

第二节 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地理考察247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以来生态科学的发展260

第三编 专题281

第十一章 内蒙古草原变迁的历史反思和生态安全带的构建281

第一节 内蒙古草原的演化和区域分异281

第二节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类型293

第三节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经济地域分异302

第四节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309

第五节 草原生态安全带的建设321

第十二章 内蒙古东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与农牧业发展331

第一节 区位和地域范围331

第二节 农牧业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演变332

第三节 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337

第四节 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342

第五节 农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344

第六节 东部草原区农牧结合的主要模式348

第七节 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353

第十三章 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百年来的环境演变与恢复重建358

第一节 额济纳绿洲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358

第二节 20世纪初的额济纳绿洲366

第三节 1927—1928年和1934年斯文·赫定笔下的额济纳绿洲368

第四节 1944年董正钧《居延海》一书中的额济纳绿洲372

第五节 1958—1959年的绿洲及苏古淖尔376

第六节 1980—2000年额济纳绿洲情况377

第七节 额济纳绿洲生态功能区的恢复与重建383

第八节 额济纳绿洲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业的发展396

第十四章 阿拉善地区天然梭梭防护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育401

第一节 阿拉善荒漠区在长期演化史上形成的梭梭防护带401

第二节 梭梭带中群落类型的演化与特征403

第三节 梭梭对环境演变的生态适应性405

第四节 梭梭带的生态防护效益407

第五节 梭梭及其群落的年龄和寿命410

第六节 梭梭的更新和生态保育412

第十五章 继承和发扬游牧文化精髓,寻求草原和谐发展新路420

第一节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民族文化摇篮420

第二节 从草原游牧文化精髓之中寻求宝贵教益423

第三节 时代的呼唤和新世纪的日程426

第十六章 蒙古族生态文明的优良传统433

第一节 狩猎文化与畜牧文化的演进433

第二节 保护草原,关爱生灵435

第三节 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438

第四节 富有生态理念的民间信仰440

第五节 历史文明传统的现代启示441

第十七章 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沿革与生态文明传统444

第一节 生态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444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变迁446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文化450

第四节 传统习俗和信仰反映出鲜明的生态文明454

第十八章 阿拉善地区的传统生态文化459

第一节 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地理环境459

第二节 阿拉善地区的历史沿革与民族461

第三节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464

第四节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传统习俗与信仰466

第十九章 内蒙古植物学与生态学的重要科学成果470

第一节 内蒙古植被生态学考察研究工作470

第二节 《内蒙古植物志》第1版的编写与出版471

第三节 《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的编写与出版477

第四节 《内蒙古植被》的编写与出版482

第二十章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资源环境综合考察工作及成果487

第一节 考察研究工作历程487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建议与研究成果488

第三节 学科总结与专著出版492

第四编 人物499

李继侗499

许令妊515

李博525

马毓泉532

宝日勒岱542

刘钟龄545

雍世鹏548

主要参考文献5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