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 王树人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8765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187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回归原创之思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简论“回归”问题1

导言 中西视野下的“象思维”1

绪论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之比较17

上篇 “三玄”之“象思维”55

第一章 《周易》的原创之思与“象思维”57

一 “易道”之博大57

(一)“易道”之“象”58

(二)“象数”与“义理”的分野60

(三)“太极”之“象”62

(四)“无极”之“无”65

二 “易道”之“观”66

(一)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66

(二)西方思想家向“象思维”的趋近68

(三)“原发创生”之“观”70

(四)“观”的不同层次及其意义73

三 卜筮之“象”75

(一)卜筮之“象”与“物占”75

(二)巫师头脑中的“象”80

(三)现象学运动与“象思维”82

四 阴阳之道83

(一)“太极”与阴阳爻、数字84

(二)“大一生水”与“易道”88

(三)“转化”之为“替代”90

五 卦爻的本真及其启迪意蕴92

(一)“数字化生存”与“卦爻化生存”92

(二)“阴阳”、“太极”通儒佛93

(三)多维编码与韵体转化95

(四)“象数”为“易道”之本97

(五)现代研究视野的缺失101

(六)“原发创生”概说103

第二章 《老子》的“道”与“象思维”107

一 “玄”为“道”之根本特征107

(一)“玄”为“众妙之门”108

(二)“玄牝之门”110

(三)“玄览”与“玄德”111

(四)“玄达”或“玄通”115

(五)“玄同”与“玄德”116

二 “道”与“象”119

(一)多彩纷呈的“道”之“象”120

(二)“道”的神秘混沌之“象”123

三 “道”与“无”129

(一)层次不同的“无”之“象”130

(二)“有生于无”之“象”134

(三)“无物之象”138

四 “道”之守护140

(一)“知”与“守”之“象”141

(二)守“道”之“独泊”与“若遗”145

(三)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价值观147

(四)“道”为最高价值151

五 “道”与批判153

(一)“大道废”与“智慧出”154

(二)回归于“道”之批判155

(三)民生关怀之批判159

第三章 《庄子》的境界与精神166

一 《逍遥游》之“象思”166

(一)此篇题解167

(二)鲲鹏之“象”169

(三)至人、神人、圣人之“象”173

(四)大瓠与大树之“象”177

二 《齐物论》之“齐”180

(一)天籁、地籁、人籁之“象”180

(二)人籁特色:言与辨、是与非184

(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9

(四)尧问于舜、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198

三 《养生主》之“生”201

(一)“全生”与“尽年”202

(二)庖丁解牛203

(三)公文轩见右师与老聃之死206

四 《人间世》所示之危难与“道”211

(一)颜回请见卫君211

(二)叶公子高使齐215

(三)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219

(四)无用之用220

五 《德充符》之“德”223

(一)王骀224

(二)申徒嘉226

(三)叔山无趾与哀骀它228

(四)无情之德232

六 《大宗师》之“宗师”235

(一)知天人之所为235

(二)“真人”作为得道者236

(三)“宗师”与“女偊”241

(四)超越生死的“不死不生”243

(五)“坐忘”与“命”251

七 《应帝王》之“王”253

(一)明王为得“道”者254

(二)壶子、列子与季咸257

(三)“无为”之“道”260

(四)“浑沌”之死的悲剧261

下篇 禅慧、诗魂与书画之道263

第一章 禅宗“识心见性”的境界与智慧265

一 《坛经》之慧思266

(一)两偈之不同境界267

(二)行动体验的智慧270

(三)“自性”与“见性”之途径272

(四)“自度”与“自归”276

(五)摩诃般若波罗蜜法279

(六)根器与经、佛281

(七)梁武帝遣达摩出境与“愿往生西方”284

(八)惠能对志诚、法达和神会的指引288

二 禅教学之特殊智慧294

(一)“机锋”、“公案”之慧思295

(二)所答非所问之指向302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304

三 “平常心是道”307

(一)“平常心”的不平常性308

(二)从平常到“平常心”的回归311

(三)彻底“内圣”的“平常心”316

四 禅慧及其现实意义320

(一)体验与感悟321

(二)禅之为慧根325

(三)禅的慧思与现代329

第二章 诗魂之“象”336

一 “情志”之“象”337

(一)所谓“诗言志”337

(二)“情志”及其“筑象”340

(三)诗中之“真”345

(四)诗心为艺术之魂348

二 诗魂再求索351

(一)“情志”之“象”的本原性351

(二)诗心及其护持355

(三)诗与诗的欣赏358

三 诗与诗人的历史命运362

(一)虚灵之境的本真意义362

(二)诗道与里尔克诗的批判性365

四 古代诗歌的永恒魅力370

(一)《诗经》之“思无邪”370

(二)《离骚》之“骚”373

(三)汉魏古诗之悟379

第三章 书道与画境389

一 韩玉涛对孙过庭《书谱》的发现390

(一)《书谱》对“写意”之魂的把握391

(二)孙过庭的历史局限性394

(三)天才与天才论问题396

二 张怀瓘书论的大唐风范402

(一)张怀瓘评析“二王之妙”402

(二)草书几于“道”而贵“风骨”406

(三)嵇康与王献之409

(四)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413

三 “书画同源”之“源”416

(一)张彦远画论的写意精神416

(二)关于谢赫六法420

(三)张彦远之“归乎用笔”论422

(四)画贵“道法自然”425

四 中国画艺术的人文追求427

(一)从“解衣般礴”谈起428

(二)大唐雄风431

五 石涛在“画道”上的新觉醒435

(一)“一画”之画道435

(二)入“画道”之道438

(三)“一画”之道的体现441

(四)道通贵自我444

本书关键术语之解说449

主要参考文献453

后记4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