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符晓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076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西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总体框架4
(一)概念的界定:什么是“道德生态”4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5
(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6
(四)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7
三、西北农村地区道德谱系的历史考察10
(一)儒家伦理是西北农村地区所尊崇的主要道德蓝本10
(二)多民族多宗教色彩交相辉映的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状貌14
(三)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正处于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互构过程中19
四、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的变化及其特点24
(一)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并重24
(二)从道德律令的刻板走向道德法则的宽容26
(三)道德价值取向从重整体本位走向集体与个体的统一28
(四)道德追求从内敛型走向积极进取型30
五、西北农村地区道德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及研究意义31
(一)经济与伦理的双向效应困扰着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建设32
(二)过度的逐利思想侵蚀着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主体33
(三)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教化空间正被分割33
(四)农民阶层的分化导致西北农村地区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34
(五)西北农村地区呼唤生态道德35
第一章 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伦理的变迁与现状40
一、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伦理的变迁41
(一)西北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41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北农村地区的经济伦理思想47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伦理的变化52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地区经济活动各环节中的伦理思想59
(一)生产领域中土地流转的补偿公平61
(二)土地权益问题上的性别公正68
(三)交换领域中的诚实与信用72
(四)消费领域中的节俭与适度消费79
三、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伦理变化的几个走向85
(一)勤劳与智慧并重85
(二)诚实守信是主调88
(三)讲求公平与正义90
(四)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消费的精神动力92
第二章 西北农村地区政治伦理的变迁与现状96
一、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97
二、西北村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106
(一)村民对政治身份、政治角色的认识和评价107
(二)村民与政府及其官员的关系111
(三)村民心目中的合格公民115
三、西北村民的政治价值观念118
(一)村民的自我期望119
(二)村民对领导干部的期许120
(三)村民的政治情感状况124
四、西北村民的政治态度与参与意识126
(一)政治参与意识127
(二)对基层民主的看法129
(三)维护权益的途径133
五、从政治伦理的嬗变看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135
第三章 西北农村地区婚姻家庭伦理的变迁与现状142
一、婚姻家庭伦理的概念及相关研究述评142
(一)婚姻家庭伦理的概念142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143
(三)传统家庭的现代转向145
(四)现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的变迁146
二、社会转型期西北农村地区婚姻家庭伦理观的现状及其嬗变148
(一)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148
(二)婚姻伦理及其变迁150
(三)夫妻关系、家庭质量评价157
(四)对婚姻问题的评价161
(五)生育伦理163
(六)亲子伦理观念165
(七)养老方式的选择167
三、西北农村地区婚姻家庭伦理观变迁的主要原因171
(一)家庭之间血缘性的疏淡削弱了传统家庭道德社会控制功能171
(二)家庭生活中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171
(三)现代社会规范与传统道德规范交互作用172
四、西北农村地区婚姻家庭伦理观变迁的趋势173
(一)家庭伦理开始从传统的家庭本位向个人与家庭双重价值取向转变173
(二)婚姻评价标准逐渐从传统神圣的文化习俗向祛魅的现代标准转变174
(三)家庭轴心逐步从纵向的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175
(四)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并趋向社会化养老175
(五)婚姻家庭伦理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互动的特点175
第四章 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伦理的变迁与现状177
一、人际交往伦理研究的现状述评177
二、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伦理的变化184
(一)人际交往看重人品与利益185
(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186
(三)接纳陌生人的心理趋于成熟190
(四)宗教信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主要媒介190
(五)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更加频繁192
(六)人情在农村社会人际交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193
三、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伦理变化的原因195
(一)传统道德的变迁196
(二)市场经济意识的介入197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98
(四)农村劳动力进城对农村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200
四、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变化的主要走向201
(一)西北农村地区传统的人际关系逐渐改变201
(二)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对象、交往范围扩大202
(三)金钱交易与人情交易并存的新的农村人际交往关系出现202
(四)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以血缘、地缘等关系为核心的农村人际交往关系202
(五)农村生产中出现雇用关系和租赁关系203
(六)农村人际交往发展的不平衡与反复性203
第五章 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和职业道德的变迁与现状205
一、几个前提性概念的回溯205
(一)“中国农民”205
(二)“农民职业分化”206
(三)“农民职业道德”207
二、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变迁与现状207
(一)传统意义上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简要描述207
(二)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现状209
(三)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不足213
三、西北地区农民职业道德所面临的困境216
(一)西北地区农民职业道德总体状况217
(二)西北地区农民职业道德的不足219
四、推动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几个有效路径224
(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24
(二)西北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当代转型228
(三)加大西北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230
(四)身份置换:农民职业分化与职业道德建设的内驱力235
第六章 西北农村地区环境伦理的变迁与现状238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环境伦理观念沿革239
(一)儒家关于环境伦理的主要表述239
(二)道家学派关于环境伦理的主要表述242
(三)传统农业社会环境伦理的日常化表达242
二、西北农村地区的环境生态概况244
(一)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概况244
(二)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概况246
(三)个案:自然生态伦理的巨大变化与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248
三、西北农村地区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现状与问题252
(一)耕地、草场、林地保护的不均衡252
(二)对动植物保护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之间缺乏协调一致性258
(三)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258
(四)日常生活废弃物的处置状况260
(五)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状况262
四、西北农村地区环境伦理变迁的原因分析263
(一)社会与政治:环境伦理恶化的可能原因263
(二)缺乏有效的政府作为268
(三)环境伦理意识淡漠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269
五、西北农村地区环境伦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及模式探讨269
(一)环境伦理观念的改变:态度和行为分裂模式与社会重构270
(二)民间与政府的生态对话271
(三)参与式管理272
(四)文化教育的普及及生态社会动员272
结语:寻求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创造与超越274
一、文化动力:纵向汲取,横向移植,引发当代农村社会道德精神的内生力274
(一)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优良因子274
(二)借鉴多元文化的优秀道德成果276
(三)构筑适应时代发展的农村社会“文化场”277
二、经济动力:农村社会道德秩序重构的基石280
三、政治动力:国家力量与乡土秩序协奏的交响曲283
(一)国家在农村社会道德秩序构建中的导向性283
(二)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道德秩序构建中的桥梁284
(三)重视乡规民约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284
(四)倚借传统节日在农村社会开展道德教育286
四、社会动力:构筑以农村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心工程”287
(一)重建农村社会信任结构287
(二)培育农村人的社会公德意识288
(三)构筑农村社会道德新秩序必须以农村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289
五、寻求中国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创造与超越291
附录:调查问卷295
主要参考文献316
后记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