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7636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建筑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绪论1
1.1 “话语”中的建筑:近代建筑思想研究的“话语”视角3
1.1.1 “话语”作为方法和视角5
1.1.2 建筑话语与近代建筑观念的演变9
1.2 作为历史过程的“发生”与“现代转型”11
1.2.1 “中国现代性”问题与中国建筑话语转型11
1.2.2 “发生”:现代转型的开端14
1.3 研究背景、目标与本书内容结构15
二 “建筑”作为公共话语的出现21
2.1 “内”与“外”:西方技术—文化冲击与建筑体系剧变22
2.2 建筑在知识体系分类中地位的变迁25
2.2.1 传统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工程”与“建筑”26
2.2.2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晚清新学兴起与“工程”地位的变迁30
2.2.3 学术分科与知识分类转变中的“工程”与“建筑”35
2.2.4 近代辞典/百科全书中的“建筑”39
2.3 “建筑”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41
2.3.1 公共报刊话语中“建筑”的出现42
2.3.2 建筑类专业期刊的出现和分化49
2.3.3 “建筑”话语的增长及其成因54
2.3.4 量变:从边缘到中心55
2.3.5 涵变:域外建筑话语的引介和建筑教育55
2.4 本章小结:现代“建筑”话语的出现56
三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话题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59
3.1 公共建筑话题的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60
3.1.1 1900以前:风水,卫生,新闻,猎奇61
3.1.2 20世纪初:技术,材料,进步,工程61
3.1.3 20世纪10年代:居室工业,城市计划,工程,技术,建筑历史62
3 1.4 20世纪20年代:建筑师,建筑艺术,建筑历史,中国建筑62
3.1.5 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民族性,科学,艺术,现代63
3.2 中西交流与现代性的孕育(1840~1900年):晚清公共媒体中的建筑话语63
3.2.1 描述、叙事与体验64
3.2.2 “水晶宫”和新闻、猎奇67
3.2.3 民间建造程式、“风水”与《鲁班经》72
3.3 “风水”、“卫生”与科学观念的建立(1870~1910年)74
3.3.1 晚清传教士“格致”期刊与科技启蒙74
3.3.2 “风水”与“卫生”:建筑科学观念的建立75
3.3.3 《建筑新法》与建筑科学新观念80
3.4 “建筑”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工程、建设话语的兴起(1870~1925年)82
3.4.1 “工程”和“建筑”成为大问题——从洋务运动到1910年82
3.4.2 都市计划与居室工业——1910~1925年85
3.4.3 从《建筑图案》和《实用建筑学》看“设计”内容的变化88
3.4.4 “图案”:早期“打样”师的工作内容88
3.4.5 工程图学在近代的兴起89
3.4.6 “图案”与结构计算91
3.5 “艺术性”、“民族性”到“建筑意”:建筑、工程的分离(1920~1937年)93
3.5.1 “建筑是美术”93
3.5.2 建筑作为“民族性”的表征98
3 5.3 “经典理论”的形成与“建筑意”:建筑学科独立性的端倪100
3.6 本章小结:话语演变与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103
四 现代建筑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105
4.1 传统话语主体的二元结构与“写作者”的文化身份106
4.1.1 《营造法式》与官方营造文献107
4.1.2 《鲁班经》与民间营造文献108
4.1.3 《园冶》与造园类文献108
4.1.4 “写作者”的文化身份109
4.2 “建筑师”:一种现代社会身份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111
4.2.1 从工匠到建筑师:土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111
4.2.2 从“鲁班殿”到“建筑学会”:工程—建筑现代专业团体的出现与“建筑话语共同体”114
4.2.3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师”:建筑师、工程师的分离与社会身份的确立117
4.3 古今—中西—士匠之间:近代中国建筑知识人的知识结构和身份认同121
4.3.1 从“士”、“工”到专业知识分子——近代专业知识分子的出现121
4.3.2 “建筑师”话语与“中西之间”的身份认同123
4 3.3 近代中国建筑师的个人话语与知识结构126
4.4 本章小结:建筑话语特征与话语主体的转型130
五 建筑话语“现代性”的建构——关于四种现代建筑话语现象的分析133
5.1 新术语与学科:术语引入、统一与传统术语的转化134
5.1.1 晚清新词语引入的文化意义135
5.1.2 “科学名词审查”与工程术语统一137
5.1.3 建筑术语的引入与传统营造术语的整理138
5.1.4 从“三份术语词表”看学科的现代分化143
5.2 “西方”与“新”:时空观念与典范转移145
5.2.1 “古今之辨”——作为价值的“进步”观念145
5.2.2 从“华夷”到“西方”——建筑话语中的“西方”151
5.2.3 “西方”=“新”?——“典范”的转移155
5.3 “中国建筑”的发明:传统重构与建筑史写作160
5.3.1 “中国建筑”观念的产生160
5.3.2 “中国建筑”的形象变迁162
5.3.3 “中国建筑史”:历史写作与设计实践167
5.4 被译介的“现代”:“卫生”与“现代建筑”的中国论述170
5.4.1 “卫生”成为一种话语现象171
5.4.2 “现代”与“卫生”173
5.4.3 被译介的“现代建筑”:话语旅行与意涵转移175
5.4.4 “卫生”与“现代”的中国性179
5.5 本章小结: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性”180
六 结语:何谓“现代”的中国建筑话语?183
6.1 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184
6.2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特征185
6.2.1 公共性185
6.2.2 学科性186
6.2.3 现代性187
6.3 起点:20世纪的建筑话语发展188
附录191
附录1 关键词研究:意涵与关联域的演变192
附1.1 建筑:居宅—营造—建筑193
附1.2 建筑师:打样—工程师—建筑师202
附1.3 式样:式样/样式—风格209
附1.4 设计:意匠—打样/图案—设计218
附录2 重要文献、事件对照年表(1857~1937年)225
附录3 近代公共报刊中重要建筑文献列表(1857~1937年)231
附录4 晚清以来近代百科全书、辞书中的建筑词条282
图片索引285
参考文献287
后记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