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学
  • 龙冠海著 著
  • 出版社: 三民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66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关系的科学1

一、社会学的来源与发展趋势1

二、一般人对社会学的误解9

三、社会学的定义13

四、社会关系的性质17

五、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区别及关系21

六、社会学的范围33

七、社会学的任务与主题35

八、社会学的观点40

九、社会学的价值42

十、社会学研究的困难47

第二章 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关系的研究法58

一、科学方法的意义与重要性58

二、一般的科学方法60

三、科学方法的步骤61

四、社会关系的研究方法与技术62

五、结论74

第三章 社会(人类关系的总体系)之分析77

一、社会的性质77

二、社会的功能81

三、社会的分类82

四、社会组织84

五、团体的分析89

六、团体的分类96

七、团体研究的发展趋势102

第四章 个人—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单位107

一、人性与团体生活107

二、人格的意义与因素113

三、人格的发展与表现115

四、人格的异同126

五、人格与团体生活128

六、人格失调与解组132

七、人格改组136

八、结论142

第五章 文化—社会关系的规范147

一、文化的性质147

二、文化的功能149

三、文化的结构与内容150

四、文化基础与文化遗业156

五、文化分布状态157

六、社会制度162

七、文化与人类生活176

八、文化决定论178

九、文化与种族180

十、文化与地理环境184

第六章 人口——社会关系的生物因素192

一、人口的性质192

二、世界人口发展趋势200

三、中国人口发展趋势201

四、人口分布204

五、人口组合208

六、世界人口增长的因素213

七、移民与社会文化221

八、人口过剩问题与其解决方法224

九、人口品质227

十、优生与优境230

第七章 社区—社会关系的区位体系236

一、社区的性质236

二、社区的分类237

三、乡村社区238

四、都市社区243

五、乡村与都市的比较251

六、乡村与都市的关系253

七、结论254

第八章 家庭组织——亲属关系的体系258

一、家庭的性质258

二、家庭的起源260

三、婚姻制度262

四、家庭组织的种类269

五、家庭的功能与其变迁273

六、家庭关系275

七、家庭解组278

八、离婚279

九、现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与其问题282

第九章 政治组织—权力关系的体系288

一、社会学对政治现象探究的观点288

二、政治组织与权力结构289

三、政治制度——科层制292

四、政治结合——国家295

第十章 社会阶级—社会关系阶层化的体系300

一、社会阶层化与社会阶级的性质300

二、阶级的探究标准302

三、阶级的种类302

四、社会阶级产生的因素309

五、近代社会阶级的变迁310

第十一章 社会互动—动态社会关系的方式313

一、引言313

二、社会过程的性质314

三、竞争316

四、冲突321

五、顺应327

六、同化330

七、合作331

八、结论335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体系的变异337

一、社会变迁的性质337

二、社会流动338

三、社会演化338

四、社会运动342

五、社会解组与改组344

六、社会变迁的因素346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失调352

一、社会问题的意义352

二、社会问题的特性353

三、社会问题的来源355

四、社会问题的范围与分类358

五、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与方法360

六、社会问题的解决步骤364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与导进—社会关系的调适367

一、社会控制的意义367

二、社会控制的需要367

三、社会控制的分类368

四、社会进步的标准371

五、社会设计373

六、总结375

附录377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与职务377

二、台湾现有的社会学及其有关的书籍分类目录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