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灾害与厚生 汶川地震后学校教育的应对与省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70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灾区-学校教育-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灾害与厚生 汶川地震后学校教育的应对与省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1
一、研究背景1
(一)汶川震区众多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1
(二)震后中学生心理复原的长期性与艰巨性4
(三)开展生命教育,积累人的心理资本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应对方式7
二、研究问题10
三、文献综述10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10
(二)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20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33
第二章 研究设计35
一、概念界定35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35
(二)生命教育35
(三)心理资本36
(四)抗逆力36
二、理论支撑:心理资本理论36
(一)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36
(二)心理资本的测量39
(三)心理资本理论的运用40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42
四、研究方法43
(一)文献法43
(二)问卷调查法43
(三)访谈法45
第三章 从生命关怀到心理资本积累:应对灾后创伤的教育机理46
一、生命关怀的理论思考46
(一)西方思想家对生命的思考46
(二)中国思想家对生命的思考48
二、教育生命关怀之彰显:发展人的潜能,积累心理资本51
(一)心理资本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52
(二)心理资本是人体内蕴藏的一种克服障碍的潜能53
三、灾后心理复原需要心理救助与生命教育并行54
(一)心理救助的局限性55
(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56
第四章 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调查58
一、调查区域受5·12大地震影响概况58
二、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调查60
(一)调查目的60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6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61
三、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69
(一)生命教育之安全基础常识教育69
(二)生命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71
(三)生命教育之感恩教育76
第五章 汶川震区学校生命教育效应的实证分析83
一、汶川震区中学生对生命的KAP现况调查83
(一)调查目的83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8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84
二、汶川震区中学生心理资本情况的调查89
(一)地震灾害后中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及验证89
(二)汶川震区中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96
三、当前震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率的调查98
(一)调查目的98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9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00
四、生命教育、心理资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分析104
(一)生命教育对中学生心理资本影响的方差分析104
(二)心理资本问卷得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的相关分析105
第六章 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108
一、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108
(一)学校生命教育相关课时落实不佳109
(二)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缺乏地域性和民族特色110
(三)学校生命教育开展形式不够丰富112
(四)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欠缺113
(五)社会、家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114
二、生命教育开展不足的历史溯源115
(一)中国古代农业社会116
(二)中国近代工业社会128
三、当前生命教育开展不足的原因探析141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认识的制约141
(二)功利主义取向导致教育的工具化143
(三)知性教育观对学生现实生活的疏离145
(四)容器式教育方式异化了教育的真谛147
第七章 灾害背景下的教育应对149
一、观念层面:灾后教育基点的调整149
(一)树立安所遂生的位育观150
(二)促进生命与自然的和谐151
(三)注重人之生命体的社会属性154
(四)理性直视生死议题155
(五)避免教育过度功利化156
(六)关注人之生命潜能的开发159
二、实践层面:灾后生命教育的深化160
(一)强化抗逆力的培养160
(二)结合民族文化催生生命之思162
(三)挖掘身边的事例作为生命教育资源163
(四)丰富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165
(五)提升生命教育教师的素养167
(六)构建多维的生命教育发展体系168
结语170
参考文献172
附录一:预调查问卷183
附录二:正式调查问卷185
附录三:访谈提纲191
附录四:相关文件和纲要193
后 记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