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流行病学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流行病学 第1卷
  • 李立明总主编;王建华主编;詹思延,谭红专,唐金陵,毛宗福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911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09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941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流行病学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流行病学基础1

第一章 疾病与健康测量指标1

第一节 发病频率测量指标1

一、发病率1

二、罹患率2

三、累积发病率2

四、发病密度2

五、累积发病率与发病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5

六、续发率5

七、应用发病频率的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5

第二节 患病频率的测量指标7

一、患病率7

二、感染率8

三、残疾率9

第三节 死亡频率的测量指标9

一、死亡率9

二、病死率10

三、生存率10

四、发病、生存指标的关系11

第四节 预期寿命及相关指标13

一、预期寿命13

二、潜在减寿年数15

三、伤残调整寿命年16

四、健康寿命年18

五、健康期望寿命19

六、质量调整寿命年25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27

第一节 概述27

一、概念27

二、用途27

三、疾病流行强度28

第二节 人群分布28

一、年龄28

二、性别33

三、职业35

四、种族和民族35

五、婚姻与家庭35

六、行为生活方式37

七、流动人口38

八、宗教信仰38

第三节 地区分布38

一、国家间及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39

二、城乡分布41

三、地区聚集性43

四、地方性疾病43

第四节 时间分布44

一、暴发及短期波动44

二、季节性45

三、周期性47

四、长期趋势49

第五节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51

一、以间皮瘤研究为例认识疾病分布的综合描述52

二、移民流行病学54

第六节 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与疾病分布56

一、时期效应56

二、队列效应58

第三章 效应的测量和关联的测量64

第一节 效应和关联的测量64

一、效应的测量64

二、关联的测量66

三、各类效应测量值的相互关系67

第二节 归因分值68

一、超额分值68

二、病因分值70

第三节 其他需说明的问题70

一、推广效应的定义70

二、患病率比71

第四章 流行病学研究的精确性和真实性73

第一节 精确性和真实性概述73

第二节 精确性与随机误差74

一、基本概念74

二、精确性与抽样过程74

三、精确性与P值和可信区间75

第三节 真实性与系统误差79

一、基本概念79

二、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79

三、真实性与金标准80

第四节 精确性和真实性评价81

第五节 提高研究精确性和真实性应注意的问题83

一、正确选择研究设计方法83

二、适宜的样本含量83

三、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84

四、恰当的分析策略与评价指标84

第五章 病因、病因模型与病因推断86

第一节 病因的基本概念86

一、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86

二、病因与因果关系87

三、因果关系的多样性88

第二节 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89

一、疾病起源的瘴气说与生源说89

二、传染性疾病病因的三角模型90

三、病因的轮状模型91

四、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91

五、病因链92

六、病因网络92

七、病因模型的比较93

第三节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94

一、充分病因与组分病因95

二、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与流行病学概念97

第四节 发现和验证病因100

一、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100

二、Mill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101

三、Mill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03

四、Mill法则与科赫法则104

第五节 因果关系推论105

一、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105

二、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105

三、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106

四、病因推论进展108

五、病因推论的困难109

第二篇 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13

第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与实施概述113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基本设计类型113

一、实验性研究113

二、观察性研究1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16

一、明确研究目的116

二、选择研究设计116

三、估算样本量和功效117

四、研究变量的测量119

五、数据分析120

六、科学期刊论文撰写121

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22

八、伦理学考虑123

九、实际的考虑123

第七章 横断面研究125

第一节 概述125

一、概念125

二、特点125

三、用途126

第二节 研究类型126

一、普查127

二、抽样调查127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要点128

一、研究目的128

二、研究对象129

三、研究方法129

四、研究变量的选择129

五、拟定调查问卷129

六、研究的实施129

七、数据的统计学分析130

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130

一、选择偏倚131

二、信息偏倚131

三、混杂偏倚132

第五节 优点及局限性132

第六节 结语133

第八章 生态学研究134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134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中的指标测量135

一、暴露和结局的测量135

二、效应测量135

第三节 针对不同种类暴露的生态学研究的特点135

一、研究个体水平的暴露效应135

二、研究群体水平的固有暴露的效应136

三、在两个及以上的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的关联137

第九章 队列研究139

第一节 概述139

一、基本概念139

二、基本原理140

三、基本特征140

四、研究目的141

五、研究类型141

第二节 设计与实施142

一、确定研究目的142

二、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142

三、确定样本量144

四、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4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48

一、资料的整理149

二、显著性与功效检验151

三、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的估计152

第四节 研究实例153

一、例一: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与食管癌153

二、例二:Framingham心脏研究154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55

一、优点155

二、缺点155

第十章 病例-对照研究157

第一节 概述157

一、发展历程157

二、定义157

三、与队列研究的本质联系158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分类159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效能162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162

一、定义源人群和危险期间162

二、病例的选择163

三、对照的选择164

四、研究对象选择中的其他问题168

五、匹配170

六、样本量估计173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174

一、测量暴露和疾病的时机选择174

二、疾病信息的收集174

三、暴露信息的收集175

四、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176

第四节 资料分析178

一、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178

二、几种不同类型资料的关联强度估计180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182

一、病例-队列研究182

二、累积(“流行”)病例-对照研究183

三、单纯病例研究183

四、病例-交叉研究183

五、两级抽样184

六、比例死亡比研究184

七、现患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184

八、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85

九、病例-时间-对照研究185

第六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185

一、选择偏倚185

二、信息偏倚187

三、混杂偏倚188

四、选择偏倚、信息偏倚与混杂偏倚的关系189

第七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190

一、优点190

二、缺点190

第十一章 实验研究192

第一节 概述192

一、基本概念192

二、发展简史193

三、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194

四、流行病学实验的工作步骤195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196

一、明确研究目的196

二、确定研究因素196

三、选择实验现场和研究人群197

四、样本含量估计198

五、知情同意过程199

六、随机化分组199

七、盲法的运用202

八、明确实验期限203

九、依从性维持和评估203

十、结局的选择与测量204

十一、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205

第三节 实验研究资料分析205

一、实验结局指标的分类205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的内容206

三、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策略207

四、实验资料的统计分析208

五、主要效应评价指标的计算209

第四节 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211

一、临床试验211

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212

三、新的设计类型213

第五节 实验研究偏倚的原因与控制214

一、导致偏倚的原因214

二、偏倚的控制215

第六节 实验研究的优缺点216

一、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216

二、实验研究的主要缺点216

三、其他问题216

第十二章 流行病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218

第一节 定性研究概述218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218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19

三、定性研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221

第二节 定性研究设计222

一、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222

二、选择研究方法222

三、选择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224

四、如何进入研究现场225

五、资料分析225

第三节 观察法225

一、观察法的分类225

二、参与观察法226

三、非参与观察法227

第四节 深度访谈法228

一、深度访谈的渊源228

二、深度访谈的特点及应用228

三、深度访谈的实施步骤229

第五节 焦点团体访谈232

一、焦点团体访谈的渊源232

二、焦点团体访谈的特点及应用232

三、焦点团体访谈的实施233

第六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235

一、资料整理和分析原则235

二、资料分析方法235

三、定性资料分析工具236

第七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应用237

一、快速评估237

二、情境分析238

第十三章 理论流行病学240

第一节 概述240

一、理论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240

二、理论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241

三、流行病学数学建模应注意的问题242

第二节 理论流行病学的主要内容243

一、几个基本概念243

二、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分类244

第三节 几种基本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245

第四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模步骤248

一、建模步骤248

二、应用实例249

第十四章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261

第一节 概述261

一、传统综述261

二、Meta分析及其原理262

三、系统综述的原理和方法263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文献收集264

一、提出研究问题264

二、检索文献266

三、筛选文献272

四、文献检索的记录和管理273

第三节 提取数据274

一、数据提取的原则274

二、数据提取的内容274

第四节 评价原始研究质量276

一、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276

二、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279

三、评价其他研究类型的质量279

四、评价研究质量的困难280

第五节 分析数据281

第六节 报告的撰写和更新282

第七节 系统综述的特征和优缺点284

第八节 系统综述的偏倚和质量评价285

一、常见偏倚285

二、选择偏倚285

三、质量评价286

第九节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进展286

一、快速综述287

二、系统综述的综述287

三、复合系统综述287

四、个体资料Meta分析288

五、累积Meta分析288

六、网络Meta分析288

第三篇 现场调查291

第十五章 现场调查设计与质量控制29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设计原则291

一、现场调查的概念291

二、现场调查的分类292

三、现场调查设计原则292

第二节 常规性现场调查293

一、不同类型常规性现场调查的特点294

二、常规性现场调查设计提纲295

第三节 应急性现场调查296

一、基本概念296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内容296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其他问题301

第四节 现场调查中的质量控制303

一、一般原则303

二、常见问题304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评价305

第十六章 暴露测量307

第一节 概述307

第二节 暴露测量的范围及分类308

第三节 暴露测量尺度308

一、名义变量308

二、等级变量309

三、连续型变量309

四、离散型变量309

第四节 常用的暴露测量方法309

一、调查问卷309

二、直接观察与测量310

三、档案及历史记录资料310

四、暴露及暴露量估计311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与统计模型314

第六节 评估暴露测量准确度的相关问题316

第七节 暴露测量中的伦理问题316

第十七章 问卷的设计319

第一节 概述和实例319

一、问卷的概念和类型319

二、实例——“神经症早期识别与治疗方案优化研究”问卷的西安现场应用320

三、问卷的使用现状和作用320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321

一、确定研究目的321

二、制定问卷的框架和内容322

三、预调查322

四、确定问卷322

第三节 问卷的结构和内容323

一、标题323

二、说明信323

三、填表说明323

四、问题和答案324

五、编码327

六、核查项目327

第四节 问卷的评价328

一、问卷信度的评价328

二、问卷效度的评价328

三、可行性329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示例329

一、设计问卷的基本要求329

二、制定问卷的使用手册330

三、问卷示例330

附1 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节选)331

附2 人感染猪流感个案调查表334

附3 健康状况(生命质量)调查表335

附4 CIDI问卷中“自杀(SD)”章节337

第十八章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估计343

第一节 概率抽样343

一、简单随机抽样344

二、系统抽样344

三、分层抽样345

四、整群抽样346

五、多阶段抽样347

第二节 非概率抽样348

一、方便抽样348

二、立意抽样348

三、配额抽样349

四、滚雪球抽样349

五、同伴推动抽样350

六、非概率抽样的特点和应用350

第三节 抽样调查样本量的估计351

一、样本量的影响因素351

二、样本量的估计352

第十九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55

第一节 概述355

一、伦理概念355

二、医学研究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356

三、流行病学研究中伦理问题的历史和面临的挑战356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主要伦理问题357

一、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357

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358

三、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358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指南359

一、基本伦理原则359

二、伦理指南359

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实践363

一、流行病学研究选题、设计和实施的伦理学思考363

二、伦理审查申请364

三、知情同意书366

四、研究资料的储存和交流367

第四篇 流行病学资料的处理及统计分析369

第二十章 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概述369

第一节 概述369

一、流行病学研究与流行病学数据369

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目的与总则369

三、流行病学数据中的变量和分类370

四、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分析的内容371

第二节 流行病学专题研究数据的分析372

一、描述研究对象随研究进程的数量变动372

二、对变量进行分类和整理372

三、描述基线资料373

四、估计结局事件发生的频率373

五、估计效应的大小375

六、估计可信区间377

七、识别和控制混杂377

八、交互作用381

九、识别和测量剂量反应关系384

第三节 队列研究数据分析实例385

一、估计发病频率386

二、估计效应的大小及其可信区间386

三、识别和控制混杂386

四、识别和测量交互作用387

五、识别和测量剂量效应关系389

第四节 常规收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的分析389

一、常规数据的特征390

二、形成研究问题391

三、常规数据“研究设计”的缺陷391

四、估计相应的指标392

五、评估研究中的偏倚392

六、常规资料的利用394

七、医学大数据395

第五节 本章总结396

第二十一章 分层分析398

第一节 概述398

一、分层分析的用途398

二、混杂与效应修饰398

三、混杂因子的确定与分类399

四、控制混杂导致的统计学偏倚400

第二节 分层分析的步骤401

一、基本步骤概述401

二、具体步骤与方法401

第三节 分层分析的电脑实现411

一、人时资料的分层分析412

二、计数资料的分层分析412

第二十二章 误差与偏倚的概念及分析414

第一节 概述414

一、真实性414

二、误差414

三、偏倚415

四、误差与偏倚的异同415

第二节 选择偏倚415

一、选择偏倚的种类415

二、选择偏倚的测量418

三、选择偏倚的控制419

第三节 信息偏倚420

一、信息偏倚的种类420

二、信息偏倚的测量423

三、信息偏倚的控制423

第四节 混杂偏倚425

一、混杂因素及其特点425

二、混杂偏倚测量426

三、混杂偏倚的控制427

第二十三章 交互作用430

第一节 概述430

一、交互作用的类型430

二、生物学交互作用和统计学交互作用的关系433

第二节 统计学交互作用434

一、统计学交互作用的数理模型434

二、统计学交互作用分析识别方法435

三、交互系数及可信区间估计438

第三节 复杂疾病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440

一、研究设计441

二、统计分析方法444

第二十四章 多元统计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450

第一节 多重线性回归450

一、多重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450

二、多重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450

三、多重线性回归的基本步骤451

四、逐步回归453

五、多重线性回归的应用454

第二节 聚类分析455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455

二、常用聚类统计量455

三、常用聚类方法457

四、聚类分析的应用458

第三节 判别分析459

一、判别分析的基本思想459

二、常用判别分析方法460

三、判别方法的考核463

四、判别分析的应用463

第四节 主成分分析464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464

二、主成分性质465

三、主成分回归与主成分聚类466

四、主成分分析的应用466

第五节 因子分析467

一、因子分析的原理468

二、因子分析的方法步骤469

三、因子分析的应用469

第二十五章 Logistic回归472

第一节 回归模型的建立472

第二节 回归模型的检验474

一、回归模型的整体检验474

二、回归系数的检验474

第三节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475

一、Homs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475

二、伪决定系数475

三、ROC曲线下面积476

四、分类表及有关评价指标476

第四节 回归模型参数的解释477

一、回归系数477

二、标准化回归系数477

三、优势比478

第五节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479

一、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79

二、频数表资料481

三、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常见资料482

四、自变量为名义变量的实例483

五、应用注意事项485

第六节 条件Logistic回归486

一、回归模型486

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487

第二十六章 结构方程模型489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489

一、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89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产生及其意义490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491

一、模型特征491

二、模型的识别492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493

四、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494

五、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495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496

一、验证量表结构方面的应用496

二、建立并验证因果关系模型中的应用497

三、应用中常见的问题499

第二十七章 边缘结构模型500

第一节 常用术语与概念500

一、伪真事件500

二、因果关系500

三、观察性研究与伪真事件501

第二节 混杂因素与边缘结构模型501

一、观察性研究中的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501

二、边缘结构模型处理混杂因素的思路502

第三节 边缘结构模型的应用实例502

第二十八章 多水平模型分析506

第一节 概述506

一、数据的层次结构506

二、基本模型507

三、国内外研究及其应用508

四、算法进展与软件开发509

第二节 方差成分模型510

一、模型介绍510

二、模型检验511

第三节 随机系数模型512

一、模型介绍512

二、模型检验513

三、应用实例513

第四节 重复测量资料的多水平模型实例516

一、实例简介516

二、分析步骤与建模516

三、结果解释517

第五节 离散数据的多水平模型518

一、模型介绍518

二、分类因变量的多水平模型519

三、二分类两水平logit模型应用实例520

四、无序多分类因变量多水平模型522

五、多分类多水平模型应用实例523

第六节 多水平Meta分析527

一、模型介绍527

二、实例分析528

第二十九章 疾病时间空间模型531

第一节 概述531

一、基本模型532

二、时空交互效应533

第二节 疾病时空模型的分析技术533

一、时间序列分析技术533

二、空间分析技术538

第三节 时空模型分析544

一、种类和步骤545

二、评价指标546

三、验证方法547

第四节 时空模型的应用548

一、大尺度下血吸虫病区域数据时空模型的建立548

二、中国汶川大地震儿童死亡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550

第三十章 多分类资料分析554

第一节 多分类资料类型与赋值554

一、多分类资料的类型554

二、多分类资料的整理555

第二节 无序多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556

一、2×C列联表资料556

二、R×2列联表资料557

三、双向无序分类R×C表资料558

第三节 有序多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559

一、单向有序R×C表资料559

二、双向有序属性相同的R×C表资料560

三、双向有序属性不同的R×C表资料560

第四节 多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模型562

一、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562

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564

第三十一章 系统综述中的统计分析566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目的和方法566

一、统计分析的目的和方法566

二、分析单元与效应指标567

第二节 Meta分析567

一、Meta分析的原理567

二、倒方差法569

三、Mantel-Haenszel法571

四、Peto比值比法573

五、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576

六、加权平均方法的比较576

七、展示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576

第三节 异质性及其来源的分析577

一、异质性及其来源577

二、异质性检验578

三、处理异质性的方法579

四、探索异质性的来源581

第四节 敏感性分析583

第五节 发表偏倚的检测和矫正584

一、漏斗图的构建和解释584

二、漏斗图的对称性检验585

三、非对称性漏斗图的解释585

四、发表偏倚的矫正586

五、漏斗图的正确使用587

第六节 常见Meta分析软件的介绍588

一、专业Meta分析软件588

二、一般统计分析软件589

第七节 RevMan分析实例590

一、建立文档及添加研究590

二、建立比较和结局591

三、选择效应指标和Meta分析方法591

四、输入数据592

五、检验异质性592

六、Meta分析592

七、制作森林图592

八、制作漏斗图592

九、亚组分析593

十、敏感性分析593

第五篇 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及应用597

第三十二章 分子流行病学597

第一节 概述597

一、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597

二、分子流行病学定义600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601

第二节 生物标志603

一、生物标志的种类603

二、生物标志的选定604

三、常用的生物标志604

四、几个与生物群体有关的概念605

第三节 研究内容606

一、暴露测量606

二、效应测量607

三、易感性测量608

四、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609

第四节 研究方法610

一、测量指标与标本采集610

二、现场调查研究方法610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612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614

五、研究设计617

第五节 发展前景619

一、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619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619

三、健康状态研究619

四、结语620

第三十三章 遗传流行病学621

第一节 遗传流行病学概述621

一、遗传流行病学的概念621

二、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622

第二节 遗传流行病学原理622

一、孟德尔遗传622

二、群体遗传学623

第三节 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624

一、家族聚集性研究624

二、遗传度分析627

三、分离分析628

四、连锁分析630

五、交互作用分析631

第四节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635

一、以家系为基础的预防635

二、以人群为基础的预防637

第三十四章 健康流行病学639

第一节 健康流行病学概述639

一、健康流行病学概念的提出与发展639

二、健康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640

三、健康流行病学研究实践的发展641

第二节 健康的概念642

一、健康的定义642

二、健康的维度643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644

第三节 健康测量及其指标644

一、健康测量的概念及其发展644

二、健康测量的特征645

三、健康测量指标的分类646

四、常用的健康测量指标646

第四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实践工作647

一、健康风险评估647

二、健康促进651

第三十五章 药物流行病学653

第一节 概述653

一、药物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定义653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656

三、药物流行病学的用途656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集657

一、常规资料657

二、电子数据库资料658

三、专题资料和文献资料659

第三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659

一、发现信号的方法659

二、检验信号的方法663

三、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665

四、开展真实世界的研究,综合权衡“药品的风险-效益”666

第四节 ADR因果关系评价666

一、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666

二、因果关系评价方法667

第五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原则668

第三十六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670

第一节 概述670

一、相关概念670

二、精神卫生发展史670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671

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流行特征671

二、精神障碍的病因学研究673

三、精神障碍的防制策略研究673

第三节 常用研究方法674

一、横断面研究674

二、病例-对照研究674

三、队列研究674

四、实验性研究675

第四节 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评价675

一、测量量表的选择675

二、测量量表的评价676

第五节 我国精神卫生现状与精神障碍的防制策略677

一、现状677

二、精神障碍的防制策略678

第三十七章 行为流行病学680

第一节 概述680

一、行为流行病学产生背景680

二、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680

三、行为流行病学研究内容681

四、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681

第二节 行为与健康681

一、行为与健康的关系681

二、健康相关行为682

三、行为对疾病流行的影响683

第三节 行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686

一、行为的分布686

二、影响行为流行的因素688

第四节 行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690

一、行为测量691

二、行为监测692

三、行为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693

第五节 行为干预695

一、行为改变理论695

二、行为干预698

第三十八章 伤害流行病学701

第一节 概述701

一、伤害的定义及其内涵701

二、伤害的分类702

三、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705

四、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与重要性708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708

一、全球的流行特征708

二、中国的流行特征711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713

一、伤害资料的收集713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713

三、伤害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715

四、伤害监测716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717

一、预防策略717

二、预防措施718

第五节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720

一、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720

二、我国在推进伤害预防与控制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721

第三十九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722

第一节 突发事件概述722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722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722

三、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723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723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723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724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725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725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728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况729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73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73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732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732

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732

二、暴发调查733

三、暴发调查应注意的问题737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738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报告738

二、现场卫生学评价738

三、传染病防控739

四、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740

五、个人防护741

六、其他处置742

第六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743

一、风险评估的类型743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法744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744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过程745

第四十章 社会流行病学747

第一节 概述747

第二节 社会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748

一、疾病的社会原因748

二、心理社会理论749

三、生态社会理论及其相关的多水平动态观点751

四、生命周期发展理论752

第三节 关键变量的测量754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754

二、健康不平等的测量756

三、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和测量759

四、社会心理应激的测量763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763

第四十一章 管理流行病学765

第一节 概述765

一、管理流行病学简史765

二、管理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766

三、管理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766

第二节 卫生计划与流行病学767

一、制订卫生计划的依据与原则768

二、计划的分类768

三、制订计划的步骤769

第三节 评价与评价研究772

一、评价的概念与范围772

二、评价的类型773

三、评价研究774

四、现场调查评价模式774

五、卫生服务需要与项目评价776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及临床指南的制定778

一、流行病学与医院管理778

二、流行病学与临床指南制定778

第四十二章 空间流行病学780

第一节 概述780

一、基本概念780

二、空间流行病学的数据781

三、空间流行病学中的偏倚与混杂785

第二节 统计学方法787

一、泊松-伽马贝叶斯方法疾病制图787

二、疾病聚集模式、空间扫描统计量与空间自相关分析790

三、空间自回归模型795

四、案例分析797

第四十三章 生殖流行病学801

第一节 概述801

一、生殖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801

二、基本概念801

三、研究内容801

四、研究意义及前景展望802

第二节 常见生殖过程相关问题及流行特征803

一、不孕不育803

二、避孕行为与意外妊娠803

三、自然流产与人工流产804

四、围生期感染805

五、早产和低出生体重807

六、出生缺陷808

第三节 生殖系统疾患及流行特征809

一、生殖道感染809

二、性传播疾病810

三、生殖系统肿瘤811

第四节 生殖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812

一、描述性研究812

二、分析性研究813

三、实验性研究814

四、其他方法814

第五节 促进生殖健康的措施815

一、生殖健康宣传教育815

二、生殖健康监测815

三、传染性生殖疾患的治疗及控制816

四、计划生育服务评估817

第四十四章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819

第一节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定义与起源819

第二节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理论基础820

一、关键发育期理论820

二、持续不良环境影响理论821

三、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822

第三节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研究设计822

一、队列研究822

二、其他研究设计方法823

第四节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研究范围824

一、慢性病病因研究824

二、其他健康问题研究825

第五节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研究实例825

一、威斯康星随访研究826

二、英国出生队列研究826

附 生命里程流行病学相关名词解释828

第四十五章 临床流行病学831

第一节 概述831

一、发展简史831

二、定义832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832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833

五、临床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833

六、临床流行病学的展望834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834

一、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835

二、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836

三、常用临床试验设计类型837

四、临床决策分析838

五、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设计、测量与评价842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应用845

一、诊断845

二、治疗846

三、预后847

第四十六章 循证医学849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论849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849

二、从流行病学到循证医学849

第二节 循证方法850

一、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850

二、寻找需要的最佳证据850

三、证据的评估和解读853

第三节 循证证据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860

一、医学决策和决策分析860

二、临床指南和临床路径862

第四十七章 筛检865

第一节 概述865

一、筛检的定义865

二、筛检的目的866

三、筛检的分类866

四、筛检的原则866

五、伦理学问题866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867

一、评价方法867

二、评价指标868

三、确定筛检试验的临界值874

第三节 筛检效果评价877

第四节 筛检的偏倚880

第四十八章 疾病监测883

第一节 概述883

一、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883

二、监测的目的和意义885

三、疾病监测的发展概况886

第二节 监测的种类与内容888

一、疾病监测888

二、症状监测889

三、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890

四、其他公共卫生监测890

第三节 监测的方法与步骤891

一、监测的方法891

二、监测的基本程序894

第四节 监测系统的评价894

索引8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