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探讨 亲职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探讨 亲职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7/30970489.jpg)
- CarolGestwicki著;陈嘉珩,白秀玲,梁嘉惠等译 著
- 出版社: 新加坡商圣智学习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 ISBN:986612189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探讨 亲职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两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一天&陈昭伶译1
第一节 罗伦斯家庭2
第二节 艾希莉家庭5
第三节 对老师的启示6
第四节 家庭的多样性7
第2章 现代家庭&陈昭伶译9
第一节 家庭的定义10
一、理想的家庭10
二、不同家庭结构之范例11
第二节 现代家庭的人口统计资料15
一、婚姻不稳定以及未婚妈妈人口增加15
二、贫穷16
三、压力17
四、行为角色的改变17
五、流动性和都市化19
六、家庭人口缩减20
七、社会加速变迁21
八、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发展22
九、现代生活压力22
第三节 为何要研究社会学的趋势?23
第3章 亲职&陈昭伶译25
第一节 父母的角色26
一、父母是养育者26
二、成人关系中的父母30
三、父母是独立的个体31
四、父母是工作者32
五、父母是消费者34
六、父母是社区的成员35
七、父母是教育者36
第二节 亲职是情感的经验38
一、不可逆性38
二、限制、距离与疲惫38
三、亲职角色的迷思与形象39
四、罪恶感39
五、满足感39
六、不确定性40
七、真正关心孩子41
第4章 什么是家长参与?&陈嘉珩译43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观点44
第二节 家长参与历史回顾45
一、增强权能47
第三节 儿童发展研究作为引起家长参与的动机47
第四节 强制性家长参与51
一、启蒙方案51
二、第一条款补助计画51
三、身心障碍儿童的教育53
四、儿童照护及发展综合补助款53
五、目标200053
六、有教无类法案54
七、幼儿环境量表55
八、专业机构的建议56
第五节 社区对家庭援助之关怀61
一、州政府赞助之家庭援助计画62
二、个别社区工作62
第5章 亲师合作对孩童、家长、教师的益处&陈嘉珩译65
第一节 对孩童的益处68
一、在新环境中的安全感68
二、自我价值感69
三、知识性且一致的回应69
第二节 对家长的益处70
一、感受到亲职教养上的支持70
二、知识和技巧71
三、提升家长的自尊71
第三节 对教师的益处72
一、正面回馈提高信心73
二、丰富学习经验的家长资源74
第6章 亲师合作的潜在障碍&陈嘉珩译77
第一节 为什么会有这些障碍呢?78
第二节 教职和亲职的不同81
第三节 超越权力范围83
第四节 信任的议题84
第五节 专业上的不同86
第六节 外在因素造成的阻碍89
一、时间89
二、忙碌89
三、家长参与的旧观念90
四、行政的政策90
五、个人问题91
第7章 成功合作的基础&陈嘉珩译93
第一节 老师的观念及态度94
一、专业精神的观念94
二、自我感95
三、谦逊95
四、同情心96
五、尊重他人97
六、信赖97
第二节 外在因素98
一、行政支援系统98
二、沟通时间99
三、多样的家庭参与99
四、资讯100
五、家庭友善的环境102
六、沟通技巧102
第三节 家庭资源中心,佛罗里达的梅尔市105
第8章 与亲子接触的开始&白秀玲译111
第一节 老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最初接触112
一、选择学校112
二、老师与家长初次相遇115
三、老师和孩子初次相遇118
四、初次参观教室118
五、进入教室119
六、在学校内的转变120
第二节 处理分离经验121
一、让家长准备接受分离的行为122
二、欢迎家长进入教室122
三、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123
四、讨论分离经验123
五、对家长和孩子的特别关注124
第9章 非正式的亲师沟通&梁嘉惠译129
第一节 沟通方式130
一、日常对话130
二、打电话133
三、个别通知单134
四、电子沟通135
五、公布栏135
六、每日生活快讯136
七、班级周报138
八、行李箱、图书馆和流通的读写活动139
九、课堂展示143
十、意见箱143
第10章 亲师座谈会&梁嘉惠译145
第一节 定期举办座谈会的重要性146
一、提供孩子全人发展的概观147
二、提供时间与隐私147
三、增长彼此的知识147
四、订立目标148
第二节 成功座谈会的基础148
一、说明座谈会的目的148
二、规划一个不受干扰的时段148
三、安排私人的空间150
四、订立讨论目标150
第三节 座谈会成功的策略153
一、帮助家长感觉自在153
二、以积极态度为开端154
三、鼓励家长参与154
四、为家长做总结157
第四节 座谈会须避免的缺失157
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157
二、避免专家的高姿态158
三、避免负面评价158
四、避免不专业的对谈159
五、避免提供建言160
六、避免妄下论断160
第五节 协调难题的座谈会161
第六节 座谈会评估162
第11章 家庭访问&廖淑台译165
第一节 家庭访问的目的165
第二节 家庭访问的进行168
一、事前解释家访的目的168
二、与家长安排时间168
三、举止像客人168
四、准时169
五、预期突发状况的发生169
第三节 访问后的责任170
一、感谢函170
二、后续追踪170
三、评估170
第四节 家庭访问的益处170
一、增加信任170
二、第一手的见解170
三、增进儿童的学习171
第五节 家庭访问的短处171
一、更多时间的投入171
二、儿童的不当行为171
三、可能的负面感受171
第六节 家庭本位的教育与支持方案172
第12章 课堂上的家长参与&梁嘉惠译177
第一节 优点与潜在问题178
第二节 家长参与181
一、探索资源与需求181
二、鼓励非正式的参访182
三、鼓励家长观察186
四、家长作为教室资源187
第三节 教师角色189
第13章 亲职教育&廖淑台译193
第一节 什么是亲职教育?194
一、预先设计的亲职教育方案实例196
二、调整教育方案以配合父母的特质198
三、改变专业人员与家庭间的关系198
四、注意亲职的社会脉络198
五、亲职教育底层的假设199
第二节 实行亲职教育方案200
一、初期的家长参与200
二、选择会议的型态201
三、老师在安排会议型态中扮演的角色203
四、选择会议时间204
第三节 家长作为决策者205
第14章 全体总动员:教师、家长和社区居民&梁嘉惠译209
第一节 企业融入212
第二节 法规创制权214
一、贫困家庭临时辅助计画214
二、家庭医疗假法案215
三、有教无类法案215
第三节 社区内的连结216
第四节 倡导者角色218
一、教师和家长的倡导者角色218
第五节 社区的教育资源222
一、自然资源222
二、人力资源222
三、物质资源223
第15章 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郑翠娟译225
第一节 教师关注家庭多样性的理由226
一、就个别儿童而言228
二、就所有儿童而言229
三、就亲师合作而言229
四、就教师成长而言230
第二节 教师策略230
一、检视个人态度231
二、其他文化的学习231
三、建立一个欢迎的环境231
四、开启文化沟通的大门232
第三节 文化冲突的沟通协商232
第四节 课堂常见的文化议题233
一、语言多样性233
二、节庆活动236
三、课程237
第五节 多元文化实例237
一、「日安」家庭学校237
二、吴仪养护中心238
第16章 如何与特殊情境的家庭相处&梁嘉惠译240
第一节 与遭逢离婚巨变的家庭互动242
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245
二、亲师互动246
三、与再婚家庭互动247
第二节 与身心障碍儿童的家长互动248
一、情绪反应249
二、家长与专业人员、教师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249
第三节 新生儿的家庭251
一、新手父母的反应252
二、青少女妈妈253
三、教师与新手父母的关系253
第四节 家暴问题的处理254
一、危机处理256
二、虐待与疏忽指标256
三、教师角色257
四、协助药物滥用的家庭259
第五节 与收养家庭的互动259
一、了解事实259
二、课程中的收养议题260
三、亲师对谈260
四、师生对话260
五、提供资源261
第17章 解决不良态度与问题行为&郑翠娟译263
第一节 敌意265
一、敌视是一种面具265
二、敌视会抑制沟通265
三、就事论事266
四、具建设性的表达关心267
五、尊重家人的关注267
六、重新拟定开会时程268
第二节 冷漠268
一、个人与经济压力270
二、生涯志趣270
三、文化的差异270
四、情绪压力270
第三节 过度涉入271
一、分离焦虑271
二、个人需求不满足271
三、缺乏安全感272
四、持续交谈272
第四节 引发亲师间常见的紧张来源272
一、父母迟到272
二、转交小孩给非具监护权的父母273
三、不尊重273
四、病童273
五、放学时刻274
六、特别要求的家长274
七、预备度的意见分歧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