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16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16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944120.jpg)
-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300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799页
- 文件大小:323MB
- 文件页数:943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三国时代;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16 第9卷 中古时代 明时期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丁编 传记893
第一章 明太祖893
第一节 从行僧到帝王893
贫苦家世893
青年流浪894
荣登帝位895
第二节 皇权的树立898
革旧鼎新898
整肃吏治901
斩除荆棘903
专制统治905
取士与文字狱907
第三节 经济政策909
第四节 保境安民914
都城的建置914
用兵漠北915
分封诸王915
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政策916
第五节 “忧危积心,日勤不怠”918
第二章 刘基 李善长 宋濂 胡惟庸920
第一节 刘基920
浙东名士920
经画盛世文明之书《郁离子》923
运筹帷幄,决策千里926
治世能臣930
第二节 李善长933
开国功臣933
国定身死936
第三节 宋濂939
出山辅政940
宠遇优渥941
开国文臣之首944
宦海浮沉946
第四节 胡惟庸948
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948
独相数岁,恩威震主950
谋逆被诛,太祖废相954
第三章 徐达 常遇春 沐英 蓝玉957
第一节 徐达957
投奔朱元璋957
攻占采石、太平、集庆958
统兵东下960
鄱阳湖首战告捷961
讨伐张士诚963
北伐主将963
塞上长城964
第二节 常遇春966
南下立功,升任元帅966
西征陈友谅,战功卓著967
东征北伐,攻取元大都968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969
第三节 沐英 蓝玉971
沐英971
蓝玉974
第四章 明成祖979
第一节 “靖难”取胜,朱棣即位979
封燕王,就藩北平979
“靖难之役”981
残杀建文“奸党”,983
第二节 文治武功984
恢复洪武旧制,俭朴勤政984
修书986
开边987
第三节 长驾远驭991
迁都北京991
改安南为交阯992
遣郑和出使海外994
第四节 宫闱995
第五节 余论998
第五章 方孝孺 解缙1000
第一节 方孝孺1000
第二节 解缙1003
青年才子1003
仕途坎坷1007
内阁名臣1011
惨死狱中1017
第六章 姚广孝 夏原吉1020
第一节 姚广孝1020
第二节 夏原吉1028
第七章 郑和1031
第一节 哈只世家1031
第二节 七下西洋1032
第三节 历史影响1035
第八章 宗喀巴1036
第一节 幼年出家1036
第二节 人藏求学1038
第三节 云游和立宗1039
第四节 宗教改革1041
第五节 创立格鲁派1044
第九章 唐赛儿1047
第一节 救民于困厄的“佛母”1047
第二节 山东饥荒与唐赛儿起义1048
第三节 唐赛儿失踪之谜1050
第十章 明仁宗1053
第一节 仁厚之君1053
第二节 夺嫡之争1055
第三节 九个月的仁宗之治1058
第十一章 明宣宗1065
第一节 宣德初政1065
第二节 宽松与务实1073
第三节 任人唯贤1079
第四节 守成之君1084
第十二章 周忱 况钟1090
第一节 周忱1090
第二节 况钟1094
第十三章 杨士奇 杨荣 杨溥1098
第一节 杨士奇1098
第二节 杨荣1104
第三节 杨溥1107
第十四章 明英宗1112
第一节 “委政阁臣”,纲纪未弛1112
第二节 朝政渐乱,宦寺擅权1116
第三节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1119
第四节 南宫复辟,重登帝位1120
第十五章 于谦1124
第一节 巡抚二省,声著朝野1124
第二节 挺身于危难之中1126
第三节 改革军制1128
第四节 “一腔热血,竟洒何地!”1129
第十六章 明孝宗1132
第一节 弘治初政1133
第二节 从宫廷到朝廷1135
第三节 弘治中兴1142
第四节 兴革与法祖1151
第十七章 丘濬 李东阳1160
第一节 丘濬1160
名重于公卿之间1160
《大学衍义补》1161
力矫世弊1164
学不阿世1165
第二节 李东阳1166
从学士至首辅1166
勉力撑持1170
文坛领袖及其他1175
第十八章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1180
第一节 王恕1180
第二节 马文升1184
第三节 刘大夏1188
第十九章 明武宗 汪直 刘瑾1192
第一节 明武宗1192
第二节 汪直1198
第三节 刘瑾1202
“八虎”之首1202
树威1204
结党1206
查盘1208
清丈1210
凌迟处死1213
第二十章 王守仁1215
第一节 心忧天下,“格物穷理”1215
第二节 龙场彻悟,“理在心中”1216
第三节 镇压农民起义1218
第四节 平宁王之乱,无功反遭妒1221
第五节 建书院,“致良知之教”1226
第六节 身居闲职,讲学不辍1230
第二十一章 王艮1234
第一节 从灶丁到学者1234
第二节 师生之间1235
第三节 创立泰州学派1236
第四节 王艮的叛逆精神及对后世的影响1238
第二十二章 明世宗1243
第一节 议礼皇帝1243
第二节“嘉靖新政”1246
第三节 道长皇帝1247
第四节 君臣之间1250
第二十三章 张璁 桂萼 杨慎1254
第一节 张璁1254
议礼之争1254
改革弊政,抑制宦官1257
官场倾轧1258
第二节 桂萼1260
均平赋役,屡忤官吏1260
以正大礼而入阁1261
创立一条鞭法1263
宦海沉浮1265
第三节 杨慎1266
青年入仕,宦途坦达1266
廷争大礼,获罪遣戍1268
著作等身1270
第二十四章 严嵩 徐阶 高拱1276
第一节 严嵩1276
入阁之前1276
角逐庙堂1279
议处政事1283
盛极而衰1286
第二节 徐阶1288
谪官与“早达”1288
与严嵩的斗争1291
重吏治、荐贤才、通言路1296
宦海余波,晚年著述1300
第三节 高拱1301
入阁及首次下野1301
重为台辅,政绩斐然1304
专横招物议,逐归田里1309
高拱的学问1313
第二十五章 海瑞1315
第一节 聪敏好学,立志用世1315
第二节 以礼为教,不畏强权1317
第三节 丈田均赋,革弊兴利1318
第四节 冒死上疏,抨击皇帝1320
第五节 巡抚江南,挫抑豪强1322
第六节 退居林下,关心国事1326
第七节 任劳任怨,一生清贫1327
第二十六章 明神宗1330
第一节 冲年即位1330
第二节 励精图治1331
第三节 自毁改革成果1336
第四节 三十年晏处深宫1339
第二十七章 张居正1344
第一节 厚望所寄1344
第二节 从翰林到内阁1345
第三节 从普通阁臣到操纵内阁1347
第四节 选用人材——考成法1350
第五节 边事安排1353
第六节 捐上而益下1356
第七节 度田、条编1358
第八节 从“夺情”到抄家1361
第二十八章 戚继光1365
第一节 世袭登州指挥,整饬防务1365
第二节 抗倭于东南沿海1367
《练兵议》1367
防守台州1368
组建“戚家军”1369
台州大捷1371
《纪效新书》1372
率师援闽1372
平定广东倭患1374
第三节 北戍蓟辽1375
《请兵破虏四事疏》1375
练兵、筑台、修长城1376
改革边军1377
《练兵实纪》1378
第四节 功大赏薄,晚景凄凉1378
第二十九章 俺答 三娘子1381
第一节 俺答1381
第二节 三娘子1385
第三十章 李贽1390
第一节 商人世家子1390
第二节 官场受磨难1391
第三节 著书立“异端”1395
第四节 无辜系狱1400
第三十一章 魏忠贤1403
第一节 独揽朝政1403
第二节 迫害“东林”党人1406
第三节 阉党与生祠1408
第四节 厂卫刑狱1410
第五节 从九千岁到败亡1412
第三十二章 顾宪成 李三才 杨涟1414
第一节 顾宪成1414
第二节 李三才1417
第三节 杨涟1424
第三十三章 赵南星 高攀龙1430
第一节 赵南星1430
第二节 高攀龙1434
第三十四章 张溥 张采1439
第一节 张溥1439
第二节 张采1446
第三十五章 刘宗周 黄道周1450
第一节 刘宗周1450
第二节 黄道周1459
第三十六章 李梦阳1467
第一节 官场险恶,四度入狱1467
第二节 “今真诗乃在民间”1469
第三十七章 王世贞1472
第一节 身世和宦历1472
第二节 文学理论1474
第三节 史学理论1476
第三十八章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1478
第一节 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1478
第二节 施耐庵和《水浒传》1479
第三节 吴承恩和《西游记》1482
第三十九章 佚名 冯梦龙1487
第一节 佚名1487
第二节 冯梦龙1488
第四十章 汤显祖 徐渭1492
第一节 汤显祖1492
从官场到戏剧舞台1492
《临川四梦》1495
贫困的晚年1499
第二节 徐渭1501
考场失意1501
书画奇才,“词坛飞将”1503
幕僚生涯1504
穷愁老病殁1506
第四十一章 归有光 袁宏道 钟惺1508
第一节 归有光1508
第二节 “公安三袁”1513
袁宏道1513
袁宗道1517
袁中道1519
第三节 钟惺 附谭元春1520
第四十二章 董其昌 陈洪绶1524
第一节 董其昌1524
第二节 陈洪绶1530
第四十三章 唐寅 文徵明 祝允明 沈周 仇英1536
第一节 唐寅1536
第二节 文徵明1540
第三节 祝允明1545
第四节 沈周 仇英1548
沈周1548
仇英1552
第四十四章 回回诗人1556
第一节 丁鹤年及赛景初等1556
丁鹤年1556
赛景初1562
吴惟善1562
杨应奎1563
第二节 金大车等江南诗人1563
金大车1563
金大舆1566
锁懋坚1569
虎伯恭1569
第三节 马继龙等云南诗人1570
马继龙1570
闪继迪1571
马上捷 马明阳1573
第四十五章 李时珍1575
第一节 出身世医1575
第二节《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1576
第三节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1579
第四节 深远的影响1583
第四十六章 徐光启 利玛窦1585
第一节 徐光启1585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1585
科技成就及《农政全书》1588
第二节 利玛窦1593
青少年时代1593
来华始末1595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1601
第四十七章 徐霞客 宋应星1606
第一节 徐霞客1606
“万里遐征”,至死不渝1606
《徐霞客游记》的学术价值1609
第二节 宋应星1612
才大学博,勤于著述1612
《天工开物》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1614
政论集《野议》和诗集《思怜诗》1618
《论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620
第四十八章 朱载堉1623
第一节 家世和主要著作1623
第二节 创建十二平均律1624
第三节 其他方面的科学成就1625
第四节 淡泊名利,辞却王爵1626
第四十九章 崇祯帝1627
第一节 “中兴”之梦1627
第二节 重宦官、轻文臣1630
第三节 急躁与褊狭的性格1634
第四节 孤独的勤政者1638
第五节 煤山自缢1643
第五十章 周延儒 温体仁1647
第一节 周延儒1647
第二节 温体仁1654
第五十一章 袁崇焕 孙承宗 熊廷弼1660
第一节 袁崇焕1660
第二节 孙承宗1665
第三节 熊廷弼1670
第五十二章 陈子龙 张煌言1679
第一节 陈子龙1679
第二节 张煌言1686
第五十三章 杨嗣昌 史可法1694
第一节 杨嗣昌1694
第二节 史可法1699
第五十四章 李自成 张献忠 马守应1705
第一节 李自成1705
第二节 张献忠1721
第三节 马守应1733
第五十五章 数学1740
第一节 传统数学研究的衰落1740
第二节 商业数学的发展1742
第三节 珠算术的发展1743
第四节 西方数学的引进1745
欧氏几何1746
三角函数1747
笔算1748
《崇祯历书》中的数学知识1748
第五十六章 天文学1749
第一节 厉禁和抗禁1749
第二节 历法1751
第三节 天文台1751
第四节 回回天文学1753
第五节 航海天文学1754
第六节 西方天文学的传入1755
第七节《崇祯历书》1757
第五十七章 物理学1759
第一节 力学1759
材料力学知识1759
风力与水力的利用1759
比重的概念及其应用1760
对虹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1761
传入的西方力学知识1761
第二节 声学1762
对声的认识及应用1762
具有声学特性的建筑1763
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1763
第三节 光学1764
传统的光学研究及记载1764
传入的西方光学知识1765
第四节 电和磁1766
指南针和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1766
摩擦起电现象1767
第五十八章 化学1768
第一节 《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1768
第二节 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1769
第三节 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1771
第五十九章 地理学1774
第一节 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1774
航海记录1774
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1775
第二节 地方志1776
第三节 地图学1777
第四节 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1779
第五节 旅行家及其著作1780
第六十章 生物学1782
第一节 动植物形态和分类知识1782
第二节 动植物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1783
第三节 遗传与变异1785
第四节 微生物知识1786
第五节 解剖学知识1787
第六节 《救荒本草》和《闽中海错疏》1788
第六十一章 医药学1790
第一节 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1790
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注1790
中药与方剂空前丰富1791
诊断技术的进步1792
第二节 临床医学进一步丰富发展1793
第三节 医学革新与求实思想的兴起与成就1795
传染病病因学说的革新1795
人痘接种术的成功1795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杰出成就1796
医学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1797
第四节 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与中外交流1797
卫生保健管理制度1797
中外医学交流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