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0099670.jpg)
- 常绍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6539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考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政治学范畴1
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2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新发展3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环节5
浅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层次性8
毛泽东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不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方法11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问题12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包容性的思想体系14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途径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如何面对问题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20
世界一体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实践问题23
邓小平“适度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24
实事求是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26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特理论27
学习十八大报告关键在落实2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大众马克思主义化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30
社会主义理论500年31
在反围堵中壮大是社会主义制度成长的基本模式32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体系成果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34
应加强对具体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围绕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3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围绕现实问题进行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含义39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是恢复党群关系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周期性和环节性42
马克思主义的“根”与“魂”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44
第二章 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论思考46
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划时代的转变46
举国体制不能全盘否定47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48
现代化建设不能止于从国情出发49
浅谈人权与民权50
道路选择是最根本的选择51
中国梦是和平梦53
民族觉醒—民族崛起—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发展之路53
对中国梦的两种解读方式55
中国应永远做发展中国家56
中国梦是包容性的梦57
讨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应该有辩证思维58
从复兴之梦到创新之梦59
不要什么都拿外国说事60
第三章 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62
中国抗战胜利的内涵62
民族崛起——现时代的重要特征63
中国梦的世界价值65
处理好国际关系要注意五个环节65
小人若动手,君子也动手67
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基石68
美国应该学会适应世事变化68
第四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考7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释世界哲学的基本问题70
浅谈树立大哲学观71
“摸着石头过河论”没有过时73
“顶层设计”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74
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76
什么样的矛盾才能实现和谐77
浅谈我国新中产阶层的哲学诉求78
“实事求是”的核心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80
事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81
从知行关系看学习理论的意义82
思想路线与实践路线84
再论“摸着石头过河论”没有过时85
发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87
传统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88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天人合一”思想89
哲学研究不能只限于提供普适性答案90
普世性与普适性92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93
网络——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工具94
应把普世价值与特世价值统一起来95
顶层设计需要哲学思维97
顶层设计的两个含义98
第五章 对人的问题的理论思考100
浅谈对人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100
儒、道、释——中国古代三大修养之说101
文化建设要注意人的内容102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做人104
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106
浅谈“人”的观念与文化观念的关系106
浅谈“做人与做事的辩证关系”108
高层官位是个人品德的放大器109
做人也要终生学习110
浅谈做人的四种途径111
第六章 对法治与德治的理论思考113
依法治国需要法治思维113
反腐应该依法依规进行115
法政治学与政治法学——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石116
不同国家的法治没有普适模式118
浅谈法文化建设的层次性119
宪政制度不适合我国当代国情119
依法治国三要点浅析121
谈“法无禁止即可为”122
民主并不都是好东西123
依法治国是一个政治范畴125
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改革与法制的关系126
论法的社会功能127
论治国手段的综合性129
依法治国,法的导向作用为先131
承认法的权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132
治国方式的根本转变133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国家事务结构135
第七章 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思考137
评关于改革的几种观点137
政治体制改革应注意包容性138
应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式140
论社会民主的两个层次141
对我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思考142
浅谈“稳中求进”143
稳中求进要把握好三个关系145
经济发展应注意适度146
对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学解读147
稳定和改革是科学发展的两大支柱148
浅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个层次150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5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系统思想152
改革应顺势而为154
韬光养晦的本质是谋发展、不称霸155
体制改革要少说大话、空话156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是中央政府社会信任感增强的表现157
反腐败应理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59
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160
我国应注重发展柔实力161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永动机162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63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164
改革应有系统思维165
建立廉洁政府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67
改革不能只是调动个体积极性168
服务民生必须倾听民声169
第八章 对党的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理论思考171
政府是主体,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71
领导干部应有包容性品格172
浅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74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自我修复中前进的党175
反腐倡廉机制还缺少什么?177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建思想的新发展178
浅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结构180
缺乏四种意识是党组织的大忌182
浅谈协商式民主与选举式民主183
浅谈我国现行的民主形式185
妥善处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是成熟国家的标志186
社会主义应该保护隐性民主188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安全形势的新概括189
政府公务员应该是无产者190
依法治党的提法并不科学191
社会主义政治不是精英政治191
政府管控国企应有综合思路193
党的建设需解决好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问题194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者要克服三个思想障碍195
贯彻群众路线要有三“心”197
应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198
公务员上岗应举行宣誓仪式199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十大特征200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抓好五个环节202
反腐败应加强制度守护204
第九章 对经济问题的理论思考206
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包容性2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的立足点是中国实际207
经济建设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建设208
发展经济要有整体观念209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点反思——兼论政府官员市场主体化是腐败发生的基本原因2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统一212
GDP不能体现以人为本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治经济学范畴214
与国际接轨是走向世界之路216
要正确看待发展机遇217
国企应当注意软实力建设218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红利220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过程221
应辩证看待植树造林效果222
保增长的根本是不断改革223
强强联合应避免走向垄断224
浅谈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25
市场需求与民生需求226
发展经济不是只发展生产力227
澄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上的几点误解228
应加强对公有制经济规律的研究229
只有正确战略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231
第十章 对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232
要树立辩证和谐观232
社会主义社会是包容性社会233
浅论生态和谐235
浅谈辩证的包容观236
包容是强大者的胸怀237
人类应该树立与自然共赢的生存观239
第十一章 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思考240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将是环保科技革命240
协同创新不是强强联合242
大师的产生是一个过程243
浅谈现代科技革命的系统特征245
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不能见物不见人247
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为什么比较难248
个人是理论创新的基础250
我国应加强科学理论创新研究251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变生产方式253
对雾霾天气成因做点哲学分析254
浅谈科研经费投入效益的评价问题255
浅论学位论文的创新途径256
现代创新的四大特征258
要处理好科技成果与群众利益的关系259
公园建设应有综合思路260
浅论改革与创新的关系261
论系统创新262
“互联网+”计划应以六大技术产业的实施为首263
第十二章 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思考265
文化建设要有包容性265
浅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266
文化的核心是为人之道268
中华文化不能只靠神奇走向世界269
文化建设要注重层次性270
文化交流的四种形式271
简析甲午战败的文化原因273
浅谈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27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注意层次性276
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新阶段277
学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279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机制280
浅谈文化的适应性与先进性282
文化是人类的信息283
开放环境下的文化传承285
论文化核心的研究方法286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何在28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接轨才有生命力289
传统文化只有现代化才能走向世界290
传统文化现代化应遵循系统思维292
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294
传统文化为什么救不了近代中国295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296
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一点解释298
文化传承应该注重人的活动方式300
乐山乐水的毛泽东诗词301
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302
传统文化难以托起中国梦303
中国传统文化小议304
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305
文明没有统一模式,但有共性成分306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文化形态系统308
文化软实力的三大基础309
个人修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10
浅论文化力311
国人对文化的态度:从不自信走向自信的过程313
论文化因素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315
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律316
生态文明是一种大文明317
第十三章 对社会意识和价值问题的理论思考319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两点质疑319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层次属性320
从开放意识到自主意识321
自信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应走向个体324
普世价值三论3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核心需要的反映326
普世价值是社会交往的产物3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做人之道329
抗战胜利的历史价值330
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332
第十四章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理论思考334
应加强对本科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334
批评“煎饼人”不能否定学习全面性知识的重要性337
情感、意志、信仰也是力量338
新教育力浅谈339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加强互动环节341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强化问题意识343
孔子“三畏”思想与创新精神344
学生来信谈思政课堂教学过程“双低”的原因和改进建议345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348
高校本科生思政课到听课率堪忧350
思政课是做人课351
幕课不利于教学多样化发展352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教什么353
思政课教师要正确对待教科书354
对两种模式高考的一点思考356
社科博士生入学笔试不可免357
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什么358
大学生应注意提高学习力359
写好博士论文的关键不在选题而在方法361
第十五章 对理想与人生的几点理论思考363
生命遐想363
不能脱离劳动谈幸福364
终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366
平时多问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