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习成就与职业获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习成就与职业获得](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931884.jpg)
- 张秋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739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大学生-就业-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习成就与职业获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
一、问题提出1
二、研究意义7
第二节 文献述评11
一、关于职业获得相关研究的综述12
二、最直接的职业地位获得的相关研究18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20
四、关于职业获得研究的新趋势22
五、大学生职业获得研究关注点转变:从制度、观念到家庭背景与学习成就26
六、大学生职业获得机制中的学习成就探索29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基本思路32
一、研究假设32
二、研究思路35
第四节 概念和框架36
一、概念界定36
二、概念辨析39
第五节 研究方法45
一、资料收集方法45
二、数据分析方法50
第六节 文章结构与内容52
第一章 学习成就及其现实功用54
第一节 学业成就的内涵以及现实指向54
一、传统的“学业成就”概念及其功能的放大54
二、当下对学业成就及其功能的解释58
三、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学业成就59
四、主体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学业成就61
第二节 学习成就的基本形态及其内部结构65
一、学习成就的形成65
二、学业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66
三、符号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67
四、交往性成就及其地位、作用69
五、三种成就在同一概念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71
第三节 学习成就的现实功用73
一、“学习成就”的时代意蕴73
二、学习的真实力量75
三、学习成就与职业、生活和终身幸福78
四、从职业获得的视角理解学习成就79
五、三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成就与职业获得83
六、学习成就比人力资本在解释大学生职业获得方面更具优势84
第二章 学习成就内部关系分析86
第一节 学习成就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86
一、学习成就的具体类型86
二、学业性成就的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90
三、符号性成就的测量及其描述性统计95
四、交往性成就测量及描述性统计100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分析策略108
一、研究假设108
二、分析策略109
第三节 分析结果与发现110
一、各类型学习成就内部关系分析110
二、不同类型学习成就之间关系分析119
三、发现121
第三章 学习成就与先赋性因素对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的整体描述123
第一节 研究变量123
一、学习成就变量123
二、先赋性因素测量与描述性统计123
三、大学生初职获得测量与描述性统计130
第二节 分析策略135
一、分析步骤135
二、数据分析方法136
第三节 分析结果与发现137
一、学习成就与先赋性因素关系分析137
二、学习成就对初职收入的整体影响143
三、学习成就对初职单位类型的整体影响147
四、学习成就对初职工作地点的整体影响152
五、发现155
第四章 对不同群体大学生职业获得影响的比较分析161
第一节 分析策略161
第二节 分析结果162
一、学习成就对男、女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分析162
二、学习成就对不同户籍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分析176
三、学习成就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初职获得比较分析191
第三节 发现与讨论210
一、发现210
二、讨论:多重分割下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农业户口女大学生213
第五章 研究结论215
第一节 基本结论215
一、学习成就对大学生初职获得影响的整体分析215
二、学习成就在不同大学生群体初职获得中作用的比较217
三、大学生初职获得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其与学习成就的关系219
第二节 值得关注的现象221
一、专业性知识技能与通识性知识技能作用的比较221
二、符号性成就作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24
三、交往性成就作用的相对次要性及复杂性225
第三节 理论观点227
一、学习成就的意义:超越与服从227
二、大学生初职获得机制228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231
第一节 大学生主体选择的可行路径231
一、始于心理认知层面的行为方式转变231
二、基于反思性监控的微观情境营造232
三、有限理性下的学习成就构建策略233
第二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择方向234
一、增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贡献能力235
二、挖掘专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获得的专有意义235
第三节 社会相关政策完善的可备参考237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大学生职业获得:科学助推城镇化进程与户籍制度改革237
二、社会阶层与大学生职业获得: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做起的教育公平238
第四节 贡献与创新点239
第五节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240
参考文献241
附录251
附录1:调查问卷251
附录2:访谈提纲256
后记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