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908215.jpg)
- 萧鸣政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97875167186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人员测评-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3
第一章 导论3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
一、素质4
二、绩效8
三、测评与考评9
第二节 主要类型11
一、选拔性测评12
二、配置性测评14
三、开发性测评15
四、诊断性测评16
五、考核性测评18
第三节 主要功用19
一、评定20
二、诊断反馈21
三、预测22
四、其他功用22
第四节 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25
一、人员素质测评与哲学的关系26
二、人员素质测评与社会学的关系26
三、人员素质测评与行为科学的关系26
四、人员素质测评与统计学的关系26
五、人员素质测评与数学的关系27
六、人员素质测评与教育测评的关系27
七、人员素质测评与心理测量学的关系27
八、人员素质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关系28
第五节 历史发展28
一、国外人员测评的历史发展29
二、我国人员测评的历史发展31
三、我国人员测评理论的发展展望34
【本章小结】35
【复习思考题】36
【案例与讨论】36
【建议阅读文献】37
【习题】38
第二章 基本理论42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42
第一节 测评的客观基础42
一、职位类别差异42
二、个体差异43
三、个体素质特征的相对稳定性45
四、心理可测性46
第二节 量化理论46
一、量化的实质46
二、量化的作用47
三、量化的形式48
第三节 人员分析52
一、人员分析概述52
二、人员分析的方法与技术56
【本章小结】64
【复习思考题】65
【案例与讨论】65
【建议阅读文献】66
【习题】67
一、单选题67
二、多选题68
三、判断题69
第二部分 标准篇73
第三章 测评标准体系的建构73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73
第一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73
一、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74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75
第二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78
一、针对性原则78
二、完备性原则78
三、简练性原则79
四、明确性原则79
五、独立性原则79
六、可操作性原则79
七、合理量化的原则80
第三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81
一、工作分析法81
二、调查访谈法85
三、理论推导法88
四、典型分析法88
五、培训目标分析法90
六、历史概括法90
七、文献查阅法91
八、覆盖筛选法91
第四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步骤92
一、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92
二、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92
三、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93
四、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93
五、确定测评指标权重94
六、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99
七、试测并完善测评标准体系101
第五节 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案例102
一、个性理论设计指标模式102
二、德能勤绩指标模式103
三、智能结构指标模式104
四、日本企业人员测评指标模式108
五、传统美国企业人员测评指标模式110
六、公共管理人员测评指标模式111
【本章小结】114
【复习思考题】114
【案例与讨论】115
【建议阅读文献】116
【习题】116
一、单选题116
二、多选题117
三、判断题118
第三部分 测评方法篇118
第四章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121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121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121
一、起源与发展122
二、心理测验的定义123
三、测验的种类与形式124
第二节 知识测评方法124
一、测评的三个层次125
二、常用题型及其编写126
三、测验的编排组织140
第三节 技能测评方法143
一、智力测验的应用143
二、其他能力倾向测验的应用144
第四节 品德测验146
一、品德概念及其结构146
二、问卷测评方法148
三、投射技术150
第五节 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测评152
一、兴趣测评152
二、态度测评154
三、价值观测评158
【本章小结】160
【复习思考题】161
【案例与讨论】162
【建议阅读文献】167
【习题】167
一、单选题167
二、多选题169
三、判断题170
第五章 面试及其应用171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171
第一节 概述171
一、历史与发展171
二、面试概念174
三、面试特点176
第二节 理论基础177
一、理论依据177
二、功能作用182
三、主要内容183
四、基本类型187
第三节 方法技巧188
一、如何“问”188
二、如何“听”194
三、如何“观”195
四、如何“评”196
五、提高面试质量的方法199
第四节 面试设计与实施201
一、面试客体与对象的分析201
二、面试大纲设计与问题设计203
三、面试方案或计划制订204
四、考官选择与培训206
五、面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08
六、面试的现场管理、记录与评分212
七、面试结果的处理213
第五节 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16
一、面试究竟是什么216
二、面试主要测评什么217
三、面试结果的比重多大合适219
四、面试是否应该有标准答案219
五、面试是笔试的替代还是补充220
【本章小结】220
【复习思考题】221
【案例与讨论】221
【建议阅读文献】223
【习题】224
一、单选题224
二、多选题225
三、判断题226
第六章 评价中心技术227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227
第一节 概述227
一、历史探讨227
二、基本概念228
三、主要特点230
第二节 主要形式233
一、公文处理(in basket)233
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235
三、管理游戏(management games)236
四、角色扮演(individual presentations)237
五、其他形式239
第三节 方法设计与应用240
一、情境设计240
二、操作程序242
三、应用形式245
四、问题与改进245
五、失败原因分析247
【本章小结】248
【复习思考题】249
【案例与讨论】249
【建议阅读文献】251
【习题】252
一、单选题252
二、多选题253
三、判断题254
第七章 其他测评方法255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255
第一节 书面信息的分析256
一、推荐信256
二、申请表256
三、履历表258
四、档案261
第二节 操作能力测试261
一、工作样本测试262
二、工作模拟263
第三节 绩效考评265
一、生产性工作265
二、非生产性工作266
三、中高层管理人员工作267
四、绩效考评方法比较267
五、有关问题的研究268
第四节 物理测试270
一、测谎器测试270
二、药物测试271
三、身体检查272
【本章小结】272
【复习思考题】273
【案例与讨论】273
【建议阅读文献】274
【习题】275
一、单选题275
二、多选题276
三、判断题277
第八章 人员测评的组织与实施278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278
第一节 测评主体与客体278
一、测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278
二、测评员的条件与职责280
第二节 测评的流程与步骤281
一、准备阶段281
二、实施阶段286
三、分析和决策阶段288
四、检验反馈阶段288
第三节 测评实施的基本原则289
一、客观性原则289
二、方向性原则290
三、可行性原则290
四、综合性原则291
五、行为性原则291
六、动态性原则292
七、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292
八、标准化原则292
第四节 测评方案的可行性设计与分析293
一、确定测评目的293
二、需求分析294
三、确定测评手段294
四、预期结果294
五、实施过程的设计295
六、测评时间296
七、费用预算或报价296
第五节 测评方法选择应注意的问题297
一、针对不同管理目的的方法选择297
二、针对岗位职责的测评方法选择299
三、针对被测组织特征的测评方法选择301
第六节 测评中的心理干扰及对策303
一、测评前的心态及其调控303
二、测评中的心态及其调控304
三、测评后的心态及其控制306
【本章小结】307
【复习思考题】308
【案例与讨论】309
【建议阅读文献】310
【习题】310
一、单选题310
二、多选题311
三、判断题312
第四部分 分析报告篇317
第九章 测评质量检验317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317
第一节 效度317
一、内容效度318
二、结构效度318
三、关联效度321
四、项目分数效度323
五、效度分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324
第二节 信度325
一、再测信度325
二、复本信度327
三、一致性信度328
四、评分者信度329
五、评分者信度与测评方法信度对测评结果的影响330
第三节 项目分析331
一、适合度331
二、区分度333
三、独立性334
四、选择率336
第四节 其他指标的检测338
一、客观性339
二、误差339
【本章小结】342
【复习思考题】343
【案例与讨论】343
【建议阅读文献】344
【习题】345
一、单选题345
二、多选题346
三、判断题347
第十章 测评结果的分析与报告348
【教学目标与方法建议】348
第一节 数据综合348
一、累加法349
二、平均综合法349
三、加权综合法349
四、连乘综合法350
五、指数连乘法350
第二节 内容分析351
一、整体分布351
二、总体水平分析353
三、差异情况分析354
第三节 结果报告357
一、报告方式357
二、分数报告357
【本章小结】360
【复习思考题】361
【案例与讨论】361
【建议阅读文献】364
【习题】364
一、单选题364
二、多选题365
三、判断题366
【习题参考答案】367
【第一章】367
【第二章】367
【第三章】368
【第四章】369
【第五章】369
【第六章】370
【第七章】370
【第八章】371
【第九章】371
【第十章】372
附录373
主要参考文献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