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344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知识分子-研究-中国-金代~元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蒙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摧残和儒士的处境1
一 金末的儒士与儒学1
1、女真汉化的过程1
2、汉文化的恢复和发展2
3、金末的儒士与儒学3
二 蒙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摧残6
1、战争的破坏7
2、壬辰北渡和南徙——儒士大量死亡、流徙、失业和被驱为奴9
三 金亡后二十余年儒士的境况16
1、全真教的骤兴与儒人入道18
2、投身空门学佛的儒生25
3、改务农、军、匠、商的儒生28
4、各种官府佐吏和其他散处民间的儒生30
第二章 大蒙古国诸汗、朝臣对儒士的态度和举措32
一 大蒙古国诸汗身边的汉人和儒士及诸汗对儒学的态度32
1、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7)32
2、窝阔台时期(1229~1241)38
3、乃马真皇后摄政、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后摄政时期(1242~1250)42
4、蒙哥时期(1251~1259)44
二 保护和安置儒生的措施48
1、金亡前后汗廷官员救济儒士49
2、杨惟中、姚枢军前求儒50
3、孔子后裔特权的维护和礼乐制度的恢复53
4、建立文化机构——燕京编修所、平阳等地经籍所和司天台55
三 戊戌选试——确立儒籍61
1、戊戌选试的性质63
2、戊戌选试被称为科举考试的原因65
3、中选士人的情况67
4、戊戌选试后儒士的情况69
5、戊戌选试的意义与影响70
第三章 中原各级机构中的儒士73
一 木华黎燕、云行省中担任职务的儒士73
二 十路征收课税所及其对儒士的起用75
1、十路征收课税所的设立和起用的儒士76
2、太宗二年以后继任的课税所正副长官80
3、金亡后十路的调整和新增诸路的课税所长官82
4、诸路课税所官员对儒士的起用84
三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建立及任用的儒士86
1、耶律楚材与中书省87
2、胡天禄行省平阳、陕西及对儒士的任用88
3、江淮军前行中书省92
4、粘合父子与彰德93
四 任职燕京行尚书省及其下属机构中的儒士97
第四章 世侯对儒士的收容和任用104
一 山东诸侯与儒士105
1、东平严氏106
2、益都李璮115
3、济南张荣116
二 河北诸侯119
1、真定史氏119
2、保定张柔128
三 山西诸侯与儒士132
1、耶律秃花家族太傅国公府对儒生的召用133
2、太原行省郝和尚拔都133
3、河中万户奥屯世英134
4、云内帅贾抟霄134
5、泽州守段直134
6、忻州诸侯与儒士135
7、平定帅聂珪136
8、隰州蒲县长官谢天吉137
9、解州帅仪肃137
10、浑源帅高某137
四 陕西、河南诸侯137
1、京兆军帅138
2、延安袁湘138
3、河南军帅138
五 兴平行省139
1、任职诸王宿卫142
第五章 蒙古诸王与儒士142
一 蒙古诸王与儒士142
2、投下官员144
3、充当子弟教师146
二 忽必烈与儒士146
1、忽必烈身边最初的汉人、儒士147
2、“思大有为于天下”,延揽中原名士148
3、与儒士讨论以汉法治国及倡导蒙古人学习汉文和儒学153
4、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起用儒士和推行儒学155
第六章 儒士与教育167
一 部分官员倡复儒学168
1、部分官员倡导尊孔崇儒的举措168
2、十路征收课税使与地方文教169
二 学官的设立169
1、国子祭酒与国子总教170
2、提举学校官170
3、其他学官172
4、三教提领(提举)173
四 地方官员与各地官学175
三 汗廷官员与燕京学校的兴复175
1、山东地区庙学176
2、河北地区庙学182
3、山西地区庙学187
4、陕西地区庙学190
5、河南地区庙学191
五 儒生与民间教育192
1、贵官家馆192
2、诸侯子弟塾师193
4、自课学徒195
3、民间家馆195
5、开办书院198
六 蒙古、色目人的汉学200
1、燕京国子学——培养翻译人才200
2、蒙古贵族的其他官方儒学教育202
3、自发接受儒学的蒙古、色目人202
第七章 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205
一 经学205
1、亡金经学的传承206
2、南宋理学在北方的传播208
3、经学和理学著作213
二 史学217
1、编撰当代史事、撰写见闻录217
2、以诗存史、以文存史220
3、编撰史论、史籍、姓谱、史学教科书及政典220
4、传授金朝历史知识、倡修《金史》221
三 文学222
1、儒士的诗文著作224
2、享有文名的儒士231
3、词、散曲和杂剧的创作233
四 艺术236
五 天文、律历和数学238
六 医学241
七 对道家文化的贡献247
第八章 忽必烈接受汉法及对汉文化和儒士的重视251
一 内立都省252
1、中书省的建立和任相252
2、中书省宰执中汉法的支持者和汉儒253
3、中书省对稳固忽必烈政权和推行汉法所起的作用256
1、燕京行省札取儒士吏员257
二 选拔儒士充实中书省及各级官僚机构257
2、中统二年后继续举用人才263
三 外设总司和行中书省264
1、十路宣抚司264
2、十路宣慰司267
3、行中书省268
四 三台并建270
1、枢密院270
2、御史台270
1、翰林兼国史院273
五 其他官僚机构的设置及传统制度的恢复273
2、大司农司与劝农桑、兴水利的措施276
3、太常寺与传统礼乐、祭祀制度的恢复277
4、司天台与历法革新的准备282
5、太医院与地方医药机构的设置282
六 儒学的恢复与学官283
1、尊孔崇儒284
2、免儒为奴和确立儒籍285
3、诸路提举学校官285
4、至元初对地方儒学机构和学官任职的整顿289
5、国子监与地方庙学的建立290
七 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292
1、实施汉法的过程和意义292
2、忽必烈对汉文化的了解和倾向293
3、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反复和局限性294
参考文献298
附录:金元之际人物索引313
Abstract342
后记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