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高分子 第2卷 类聚异戊二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物高分子 第2卷 类聚异戊二烯
  • (日)古山种俊,(德)A.斯泰因比歇尔(A.Steinbuchel)主编;刘燕刚等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006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聚异戊二烯-生物合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高分子 第2卷 类聚异戊二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天然聚异戊二烯的化学结构和分布1

YasuyukiTanaka博士、教授,JitladdaTangpakdeeSakdapipanich博士、副教授1

刘燕刚鲁超译1

1.1历史概况1

1.1.1橡胶的生产和消费1

1.1.2橡胶的结构3

1.1.3合成橡胶4

1.2前景与展望4

1.2.1橡胶生产技术4

1.2.2橡胶蛋白过敏症5

1.2.3天然橡胶的提纯5

1.3.1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几何异构6

1.3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6

1.3.2天然橡胶中聚异戊二烯的链端结构7

1.3.3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8

1.4聚异戊二烯在生物体中的分布10

1.4.1高等植物中的顺式聚异戊二烯10

1.4.2其他高等植物和草本植物中的反式聚异戊二烯11

1.4.3蘑菇中的顺式聚异戊二烯11

1.5产自三叶胶树的天然橡胶11

1.5.1天然橡胶和胶乳商品的生产11

1.5.2天然橡胶的成分12

1.5.3天然橡胶的链端结构13

1.5.3.1橡胶分子的起始端13

1.5.3.3橡胶树内橡胶分子的结构转变16

1.5.4支化点和胶乳结构16

1.5.3.2橡胶分子的末端16

1.6来自高等植物的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17

1.6.1糖胶树胶中的反式聚异戊二烯17

1.6.2古塔波胶和巴拉塔胶中的反式聚异戊二烯18

1.6.3来自杜仲树的反式聚异戊二烯19

1.7其他天然聚异戊二烯19

1.7.1真菌中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19

1.7.2其他高等植物中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20

1.7.2.1一枝黄花和向日葵叶中的顺式聚异戊二烯20

1.7.2.2银菊胶中的顺式聚异戊二烯22

1.7.2.3野生橡胶胶乳22

1.8缩略语22

1.9参考文献23

刘燕刚鲁超译27

2.1引言27

2 类聚异戊二烯的化学结构27

SeiichiInoue博士、教授,KiyoshiHonda博士、副教授27

2.2历史概况28

2.3类聚异戊二烯的合成28

2.3.1(E)-1,5-多烯型类聚异戊二烯28

2.3.2(Z)-1,5-多烯型类聚异戊二烯35

2.3.3饱和类聚异戊二烯40

2.3.4芳香类聚异戊二烯42

2.4前景与展望46

2.5缩略语46

2.6参考文献47

刘燕刚朱大恒译51

3.1引言——异戊二烯结构单元和类异戊二烯的辨别51

MichelRohmer博士、教授,MyriamSeemann博士,CatherineGrosdemange-Billiard博士51

3 类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途径51

3.2历史概况52

3.3经典的甲羟戊酸途径54

3.4最近发现的甲基赤藓醇磷酸酯途径55

3.5标记实验——MEP途径的发现和阐明56

3.5.1异戊二烯结构单元碳骨架的来源56

3.5.2脱氧木酮糖和甲基赤藓醇衍生物作为第一个C5类异戊二烯前体的认定59

3.6酶学和遗传学60

3.6.11-脱氧-D-木酮糖-5-磷酸酯合成酶60

3.6.21-脱氧-D-木酮糖-5-磷酸酯异构-还原酶61

3.6.3从甲基赤藓醇磷酸酯到甲基赤藓醇环二磷酸酯62

3.7异戊二烯结构单元中氢原子的来源——后续步骤的揭示63

3.8MEP途径的分布和对进化的影响65

3.9前景与展望66

3.10缩略语68

3.11参考文献69

4 天然橡胶和其他类聚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75

NorimasaOhya博士,TanetoshiKoyama博士、教授75

刘燕刚朱大恒译75

4.1引言75

4.1.1聚异戊二烯的分布75

4.1.2橡胶的化学性质76

4.1.3胶乳导管系统77

4.1.4胶乳的组成78

4.1.5橡胶的分子量79

4.2历史概况80

4.2.1橡胶的前体80

4.2.2橡胶粒子的形成82

4.2.3橡胶生物合成的立体化学83

4.2.4橡胶合成的引发剂84

4.3三叶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85

4.3.1异戊二烯双磷酸酯的形成85

4.3.2橡胶分子的引发85

4.3.3橡胶链的增长86

4.3.4橡胶分子的13C-NMR研究87

4.4三叶胶树体内的酶88

4.4.1合成甲羟戊酸的酶88

4.4.2合成异戊二烯双磷酸酯的酶90

4.4.3橡胶转移酶91

4.5遗传学基础91

4.5.1与橡胶生物合成有关的蛋白质91

4.5.1.1橡胶增长因子91

4.5.1.2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还原酶93

4.5.1.3异戊二烯双磷酸酯异构酶94

4.5.1.4法呢基双磷酸酯合成酶94

4.5.1.5小橡胶粒子蛋白95

4.5.2与防御相关的蛋白质95

4.5.2.1橡胶蛋白95

4.5.2.2壳多糖酶96

4.5.2.3β-1,3-葡聚糖酶96

4.5.2.4Hever蛋白96

4.5.3胶乳过敏原96

4.5.4三叶胶树中的其他酶97

4.6在银胶菊和其他生物体中橡胶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97

4.6.1银菊胶的生物合成97

4.6.2印度胶树中的橡胶合成98

4.7转基因植物和重组微生物中的橡胶产品99

4.6.3真菌中的橡胶合成99

4.8前景与展望100

4.9专利102

4.9.1橡胶产率的增加与产胶植物102

4.9.2橡胶生物合成的基因与基因的转化103

4.9.3三叶胶树酶在合成中的应用104

4.9.4三叶胶树酶及其DNA序列105

4.10缩略语106

4.11参考文献107

5 从类异戊二烯中间体到相关代谢产物的途径115

Yuan-WeiZhang教授,TanetoshiKoyama博士、教授115

薛敏钊译115

5.1引言115

5.2.1结构表征117

5.2研究历史117

5.2.2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118

5.3类聚异戊二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路线119

5.3.1角鲨烯和三萜119

5.3.1.1概述119

5.3.1.2角鲨烯和植物三萜的生物合成120

5.3.2甾族化合物124

5.3.2.1概述124

5.3.2.2胆固醇的生物合成124

5.3.2.3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126

5.3.2.4高等植物甾醇的生物合成128

5.3.2.5胆汁酸的生物合成130

5.3.2.6人类性激素的生物合成133

5.3.3.1概述135

5.3.3类胡萝卜素135

5.3.3.2生物合成路线136

5.3.4泛醌和甲基萘醌类141

5.3.4.1概述141

5.3.4.2辅酶Q的生物合成142

5.3.4.3甲基萘醌类的生物合成143

5.3.5多萜醇及其相关化合物145

5.3.5.1概述145

5.3.5.2聚异戊二烯双磷酸酯的生物合成146

5.3.5.3终产物的生物合成148

5.4展望149

5.5致谢150

5.6缩略语150

5.7参考文献151

6 天然橡胶的生物化学和胶乳构成161

DhirayosWititsuwannakul博士,RapepunWititsuwannakul博士161

薛敏钊译161

6.1引言161

6.2历史概况164

6.2.1橡胶的发现和橡胶性能的提高164

6.2.2橡胶树和橡胶树种植的历史166

6.3三叶胶胶乳167

6.3.1三叶胶胶乳的成分168

6.3.2三叶胶胶乳的非橡胶成分168

6.3.2.1蛋白质168

6.3.2.2糖类170

6.3.2.3脂质170

6.3.2.4无机物质170

6.3.3三叶胶胶乳中的橡胶粒子171

6.3.4橡胶粒子膜172

6.3.4.1橡胶粒子脂质172

6.3.4.2橡胶粒子蛋白172

6.3.4.3橡胶粒子酶173

6.3.4.4橡胶粒子电荷174

6.3.5三叶胶胶乳中的离心乳清174

6.3.5.1离心乳清中的高分子量化合物175

6.3.5.2离心乳清中的低分子量组分175

6.3.6三叶胶胶乳中的黄色体177

6.3.6.1黄色体膜178

6.3.6.2黄色体膜中的蛋白质和酶178

6.3.6.3黄色体中的底层乳清及其组成179

6.3.6.4黄色体中的底层乳清酶180

6.3.7黄色体和胶乳的胶体稳定性181

6.3.8三叶胶胶乳的代谢183

6.3.8.1三叶胶树中橡胶和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184

6.3.8.2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185

6.3.9影响橡胶和胶乳产量的因素186

6.3.9.1橡胶胶乳的再生能力186

6.3.9.2乙烯与胶乳产量187

6.3.9.3胶乳流动和影响参数189

6.4其他植物的胶乳190

6.4.1银胶菊的胶乳191

6.4.2胶乳在植物中可能的角色192

6.5真菌的胶乳194

6.6和天然橡胶胶乳相关的疾病(胶乳过敏症)195

6.6.2胶乳蛋白过敏原196

6.6.1胶乳过敏196

6.6.3胶乳手套中的蛋白质和过敏原197

6.6.4过敏原的交叉反应198

6.6.5胶乳产品的过敏原和抗原199

6.6.6对三叶胶胶乳使用和致敏的评价199

6.6.7由cDNA克隆得到的胶乳蛋白过敏原200

6.7前景与展望201

6.8相关专利名称204

6.9缩略语204

6.10参考文献206

薛敏钊译215

7.1引言215

HarumiAsai博士215

7 合成橡胶的生产技术和性质215

7.2研究历史216

7.2.1异戊二烯216

7.2.2聚异戊二烯216

7.2.2.1顺式1,4-聚异戊二烯216

7.2.2.2液态聚异戊二烯217

7.2.2.3反式1,4-聚异戊二烯218

7.2.3其他共聚物218

7.2.3.1嵌段共聚物218

7.2.3.2丁基橡胶218

7.2.3.3环化橡胶219

7.2.3.4氯化橡胶219

7.2.3.5盐酸橡胶219

7.3化学合成219

7.3.1异戊二烯219

7.3.2.1含Ti4+化合物的催化剂220

7.3.2顺式1,4-聚异戊二烯220

7.3.2.2含Ti3+化合物的催化剂222

7.3.2.3有机锂222

7.3.2.4含稀土金属的催化剂223

7.3.2.5甲基铝噁烷(MAO)224

7.3.2.6其他224

7.3.3反式1,4-聚异戊二烯224

7.3.43,4-聚异戊二烯225

7.3.5其他225

7.4生产技术227

7.4.1异戊二烯227

7.4.1.1甲醛-异丁烯工艺227

7.4.1.2萃取蒸馏228

7.4.2.1聚合工艺229

7.4.1.3异戊二烯的聚合阻聚剂229

7.4.2聚异戊二烯229

7.4.2.2速止剂230

7.4.2.3分离230

7.4.2.4聚合温度控制230

7.4.2.5过程控制230

7.4.2.6本体聚合231

7.4.3其他231

7.5性能232

7.5.1异戊二烯232

7.5.2顺式1,4-聚异戊二烯233

7.5.2.1基本性能233

7.5.2.2性能改进233

7.5.2.5炭黑凝胶234

7.5.2.3结晶234

7.5.2.4生胶强度234

7.5.3反式1,4-聚异戊二烯235

7.5.43,4-聚异戊二烯235

7.5.5其他235

7.6前景与展望237

7.6.1异戊二烯237

7.6.2顺式1,4-聚异戊二烯237

7.6.3反式1,4-聚异戊二烯238

7.6.43,4-聚异戊二烯238

7.6.5SBIR238

7.6.6其他238

7.7相关专利名称238

7.8缩略语240

7.9参考文献241

8 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的加工247

WolframvonLangenthal博士,JochenSchnetger博士、教授247

张永明栾英豪译247

8.1胶乳工艺247

8.1.1胶乳检测248

8.1.2胶乳的运输、储存及室内配送250

8.1.3配料和混炼配方251

8.1.3.1添加剂251

8.1.3.2混炼252

8.1.4加工方法253

8.1.4.1胶乳制品加工工艺253

8.1.4.2功能材料加工工艺255

8.1.4.3基材方面的应用257

8.2干胶加工工艺265

8.2.1密炼机(捏炼机)265

8.2.1.1结构265

8.2.1.2操作方式266

8.2.1.3混炼268

8.2.2开炼机270

8.2.2.1结构271

8.2.2.2操作方式271

8.2.2.3混炼272

8.2.2.4预热273

8.2.3粒料和胶条的喂入273

8.2.4片材及补强橡胶的生产273

8.2.4.1压延机273

8.2.4.2压延工艺276

8.2.4.3挤出工艺中的片材生产279

8.2.4.4胶片的硫化279

8.2.5挤出制品280

8.2.5.1挤出机280

8.2.5.2挤出制品的硫化284

8.2.5.3型材几何尺寸测量288

8.2.6模型制品289

8.2.6.1生产工艺290

8.2.6.2模具清污296

8.2.6.3修边297

8.2.7胶浆298

8.3缩略语299

8.4参考文献299

StephenD.Pask,HartmuthBuding,AndreasOstrowicki302

张永明译302

DieterWrobel博士,UweHoffmann博士,RüdigerEngehausen博士302

AndréMarbach博士,KlausM.Diedrich博士,JürgenAckermann博士302

9.1引言302

9.1.1应用市场及领域302

9 合成橡胶的生产商和全球市场302

RonaldT.LaFlair博士,UteU.Wolf博士,JohnDuffy,JudithE.Puskas教授302

Heinz-DieterBrandt博士,WolfgangNentwig,NicolaRooney302

MichaelHapp,ChristianeOppenheimer-Stix,JohnDunn教授,RalfKrüger博士302

DesmondJ.Threadingham博士、WernerObrecht博士、JeanPierreLambert博士302

G.J.Wilson,HermannMeisenheimer博士,RolandSteiger302

9.1.2术语和分类305

9.1.3特性308

9.1.4生产311

9.2产品313

9.2.1乳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E-SBR)314

9.2.3丁腈橡胶(NBR)316

9.2.2氯丁橡胶(CR)316

9.2.4乳聚丁二烯橡胶(E-BR)317

9.2.5丙烯酸酯橡胶(ACM)318

9.2.6氟橡胶318

9.2.7阴离子聚合的合成319

9.2.8齐格勒-纳塔聚合合成320

9.2.9阳离子聚合的丁基合成橡胶321

9.2.10乙烯-乙酸乙烯酯(EVM)和乙烯的共聚物322

9.2.11环氧橡胶(CO,ECO,GECO,GPO)323

9.2.12聚降冰片烯324

9.2.12.2经济方面325

9.2.13聚环辛烯325

9.2.12.1用途325

9.2.14硅橡胶326

9.2.15聚硫橡胶327

9.2.16卤丁橡胶328

9.2.17氯化聚乙烯和氯磺化聚乙烯328

9.2.18氢化丁腈橡胶328

9.2.19聚磷腈329

9.3对目前情况的评估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329

9.3.1市场329

9.3.2生产厂商330

9.3.3轮胎制造业331

9.3.4工业橡胶制品制造商331

9.3.5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的橡胶增韧332

9.4参考文献335

10 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生物降解337

AlexandrosLinos,AlexanderSteinbüchel337

张永明译337

10.1引言337

10.2历史概况338

10.2.1概述338

10.2.2天然橡胶生物降解的早期研究339

10.2.3橡胶管道密封圈的生物降解341

10.2.4真菌的降解作用343

10.2.5最新进展344

10.2.6作者实验室的研究工作346

10.3.1.1尚不能确定的放线菌分类350

10.3.1放线菌350

10.2.7结论350

10.3能使橡胶生物降解的微生物350

10.3.1.2较为可靠的放线菌分类354

10.3.2放线菌之外的微生物356

10.3.2.1革兰阳性细菌357

10.3.2.2革兰阴性细菌357

10.3.2.3真菌357

10.4橡胶生物降解的最优化359

10.4.1早期的实验359

10.4.2近期的成果361

10.5酶作用机理和遗传学基础363

10.5.1顺式1,4-聚异戊二烯降解反应的起始步骤363

10.5.2其他类异戊二烯类似的降解过程364

10.5.4作者实验室中的近期研究工作367

10.5.3橡胶降解产物的分解代谢367

10.6合成橡胶的生物降解370

10.7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生物降解370

10.8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厌氧生物降解371

10.9前景和生物技术上的应用371

10.10致谢372

10.11缩略语372

10.12参考文献373

11 橡胶制品再生的生物技术工艺377

KatarinaBredberg博士,MagdalenaChristiansson博士,BengtStenberg博士,OlleHolst博士377

张青译377

11.1引言377

11.1.1橡胶材料的粉碎380

11.1.2橡胶材料的回收381

11.2历史概况382

11.1.3生物工艺过程382

11.3适用于生物回收技术的橡胶产品383

11.3.1橡胶的生物降解384

11.3.2表面改性385

11.3.2.1烃链的断裂385

11.3.2.2橡胶材料的脱硫385

11.3.3微生物脱毒386

11.4目前状况387

11.5橡胶作为发酵工艺的碳源387

11.6公认产品387

11.7前景与展望388

11.8致谢388

11.10参考文献389

11.9缩略语389

12 用于橡胶制品脱硫的生物工艺过程393

KatarinaBredberg博士,MagdalenaChristiansson博士,BengtStenberg博士,OlleHolst博士393

张青译393

12.1引言393

12.1.1橡胶材料394

12.1.2橡胶材料的粉碎396

12.2历史概况397

12.3应用于橡胶制品的脱硫技术398

12.3.1氧化硫微生物399

12.3.2还原硫微生物400

12.3.3生物反应器401

12.3.4分析工具和技术401

12.3.5毒性作用403

12.3.6含微生物处理橡胶之橡胶材料的性质404

12.4目前状况405

12.5前景与展望406

12.6专利407

12.7致谢408

12.8缩略语408

12.9参考文献408

13 橡胶的回收处理411

HansW.Schnecko博士、教授411

张青译411

13.1引言411

13.2总体考虑412

13.3分布与组成413

13.4橡胶的回收方式及可行性415

13.4.1粉碎415

13.4.1.1生产415

13.4.2重新使用(轮胎翻新)416

13.4.1.2产品416

13.4.3再生418

13.4.3.1橡胶粉418

13.4.3.2再生419

13.4.4回收420

13.4.4.1高温裂解420

13.4.4.2氢化作用421

13.4.4.3转化为能量421

13.4.4.4填埋423

13.4.5生物降解424

13.5总结424

13.6缩略语425

13.7参考文献425

索引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