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 日本军事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日)藤原彰著;张东,徐更智,孙绍红,杨久成,蔡润红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978750656952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军事史-日本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 日本军事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战前篇3
第一章 武士团解体与引进近代军制3
一、封建军备的乏力3
大盐之乱3
军役制的空洞化4
武士团的衰落4
二、幕府各藩的军制改革7
引进近代武器7
军事组织的近代化8
幕府三兵9
长州藩与萨摩藩9
各部队的性质10
三、维新内乱的军事意义13
王政复古政变13
鸟羽伏见之战13
萨长兵与幕府军14
内战的深化15
戊辰战争16
整备中央军制17
第二章 实行征兵制与整备中央兵力19
一、武士团的解体与创建中央兵力19
维新政权的军制19
处置东北凯旋兵20
藩兵的动向21
成立御亲兵22
设置镇台22
整备军制23
二、征兵制的实施及其矛盾25
制定征兵令25
免役制的性质26
军队的纪律和训练27
三、西南战争和近代军队的确立28
维新后的萨摩藩28
西乡和私学校党29
爆发内乱30
两军的素质与战略31
战争的结果与意义33
第三章 天皇制军队的成立35
一、从对内的军备转向对外的军备35
台湾与琉球35
围绕朝鲜的日清对立36
对清军备的扩张37
国权与民权的对立39
国民皆兵的基础39
征兵制的矛盾40
国民军队的内情41
法国和普鲁士的军制42
转向普鲁士式军制43
二、修改征兵令44
修改的必然性44
向国民扩大45
国民皆兵的实态46
兵役忌讳47
三、1886年~1889年的军制改革48
军制改革的背景48
宪兵和军纪49
加强军队内务50
军队标准化51
干部养成与统一化52
对改革的批判53
法国派的失败54
第四章 日清战争56
一、海军的建设及战争准备56
海军的创设56
扩充海军实力57
迅速构建对清海军力量58
二、战争的经过及总结58
挑起战争58
两军的兵力及作战计划对比59
战争经过及胜负原因64
对战争的总结66
三、军事技术的发展67
武器生产水平的提高67
造船业的发展69
战术的变化及操典的修订70
第五章 日俄战争72
一、战争的准备72
卧薪尝胆72
陆军的扩张72
海军的扩张74
义和团事件74
二、战争的经过75
选定开战时机75
军的作战计划77
战况的推移78
三、战争胜负的原因80
武器与装备80
军队的素质与士气81
日军取胜的原因82
日军的苦战和矛盾82
吞并朝鲜的战争84
第六章 转变为帝国主义军队86
一、日俄战争后条令的修改及其意义86
日军的独特性86
强调精神主义87
攻击精神与轻视生命88
引入家族主义89
士兵缺乏主动性89
二、帝国主义制度下的军队及其矛盾91
军纪涣散91
强制服从91
良民与良兵92
农本主义的出现93
三、军部与政治94
军部地位的提高94
制定国防方针94
插手国民教育96
设立在乡军人会97
干涉中国内政97
四、陆海军的军备扩张99
日美对立及造舰竞争99
海军的大规模扩张100
增设2个陆军师团的问题101
五、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出兵西伯利亚103
参战与青岛攻略103
占领南太平洋诸岛104
出兵西伯利亚105
对出兵的总结106
修订国防方针107
第七章 总体战阶段及其各种矛盾10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9
战争性质的变化109
总体战的理念110
反军国主义运动111
二、裁军及其意义112
华盛顿会议及海军裁军112
落后的日本陆军113
改革的必然性114
为实现合理化而裁军116
三、建立总体战体制及其矛盾117
宇垣裁军的目的117
难以征召大众化军队117
装备现代化进程迟缓119
四、军队性质和结构的变化120
强化速决战的战术120
青年军官的激进运动120
军队参与全民总动员121
第八章 满洲事变124
一、侵略中国的冲动124
中国革命与出兵山东124
确保满蒙的要求125
对于中国革命的危机感126
伦敦条约127
二、军部内部的革新运动128
对外危机感和青年军官运动128
陆军军官的出身128
特权身份的再生产131
革新运动的性质132
三、满洲事变133
关东军占领满洲的计划133
事变的扩大134
占领满洲北部135
占领满洲的结果136
上海事变136
热河作战与关内作战138
四、军备的扩张与军队的矛盾140
在满兵力的整顿140
海军的造舰计划141
军队内部的思想问题141
第九章 日中战争144
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确立和军部的职责144
军部的政治化和派系对立144
青年军官的激进化146
二二六事件的动机和目的146
二二六事件的结果148
国防方针的修定149
二、日中战争的开始150
华北分离工作150
战争扩大的原因151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152
近卫内阁的强硬态度153
华北总进攻153
向全面战争扩大154
南京占领和大屠杀155
和平工作的失败156
不扩大战争局面的方针及其失败156
张鼓峰事件和武汉会战157
诺门坎事件158
大战的爆发160
三、军队的扩大与变质162
战争的规模162
军队的扩大及其矛盾163
军纪倒退与士气低下164
第十章 太平洋战争166
一、对英美开战166
德国的胜利和时局处理要纲166
苏德战争和关东军特种演习167
对英美战备的进展168
战争的预测169
二、初期的战局和问题171
初期作战的成功171
胜利当中隐藏的败因171
三、战局的转换173
珊瑚海海战173
中途岛海战174
瓜达尔卡纳尔之战175
战败的诸多原因176
设定绝对国防圈177
四、战线的崩溃178
马里亚纳攻防战178
战争经济的崩溃179
英帕尔战役180
中国战线的情况181
莱特岛、硫黄岛、冲绳岛战役182
本土空袭184
本土决战和“一亿玉碎”184
五、战败的军事原因186
战争指导的分裂186
非理性的精神主义187
军事技术落后188
天皇军的本质190
战后篇199
第十一章 战败与军队解体199
一、战败时的陆军与海军199
规模庞大的陆军和海军199
军队素质低下200
装备不足201
军纪涣散202
二、投降与复员203
本土的复员203
海外部队的投降204
关东军的战败205
三、占领军的非军事化政策207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207
非军事化的进行208
对冲绳的占领和军政209
保存火种的努力210
残存的军事功能211
第十二章 重整军备的开始213
一、占领政策的转换与日本重整军备构想213
冷战与“罗雅尔演说”213
美国的日本重整军备论214
中国革命与朝鲜半岛215
二、朝鲜战争与警察预备队的创建216
朝鲜战争的爆发216
“麦克阿瑟书信”的发出217
警察预备队的成立218
三、占领下重整军备的性质220
对美军的从属性220
压制群众运动的武装力量222
四、警察预备队的成长及海上警备队的创建223
旧军人的录用223
海上保安厅的强化224
海上警备队的创建225
第十三章 和约与安保条约及保安队与警备队227
一、和约与安保条约的缔结227
《旧金山和约》与军事条款227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228
行政协定与美军基地229
二、保安厅的新设231
日美重整军备的构想231
保安厅的成立233
重整军备与宪法233
三、保安队与警备队234
保安队的改编234
警备队与《日美船舶借贷协定》235
保安大学与保安研修所236
朝鲜停战237
日本的重整军备构想237
“池田·罗宾逊会谈”238
第十四章 自卫队的成立242
一、正式走向重整军备之路242
政界的动荡与重整军备论242
保守党的防卫谈判243
《防卫二法》的通过244
重整军备的具体方案244
二、航空力量的独立246
旧军人的独立空军方案246
保安队的航空学校246
航空自卫队的创建准备247
三、防卫厅和三自卫队的创建248
防卫厅与参谋长联席会议248
美军撤出北海道与陆上自卫队249
海上自卫队与航空自卫队250
自卫队成立与宪法问题250
和平运动的发展253
四、国防方针与防卫计划255
自卫队成立后的增强255
国防会议与《国防基本方针》256
《第一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57
第十五章 《安保条约》修改与自卫队的转变260
一、美国远东战略的变化与自卫队260
“新面貌战略”260
“导弹差距”261
《第一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与自卫队的“现代化”262
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机型问题263
二、《日美安保条约》修改和反对斗争浪潮264
《安保条约》的修订264
反对运动的高涨264
出动自卫队的问题265
向低姿态的转变266
三、《防卫二法》的修订与《二次防》267
《防卫二法》的流产与成立267
自卫队的变化267
《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68
对治安政策的重视269
与肯尼迪战略的关系270
四、对苏战略与核战争272
美国远东战略与自卫队的作用272
是从属军队还是独立军队274
“三无事件”275
第十六章 《日韩条约》与日美军事体制的新阶段278
一、“三矢研究”278
经济高增长与“安保效用论”278
日益紧张的亚洲局势279
“三矢研究”的曝光280
朝鲜半岛的军事形势281
二、《日韩条约》的缔结281
日韩会谈281
《日韩条约》的军事目的282
自卫队在朝鲜的作用283
三、越南战争的升级与《三次防》284
越南战争的升级284
反对越战运动285
《第三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85
《三次防》的目标286
与美国战略的结合287
第十七章 高速增长与《四次防》288
一、冲绳回归与1970年安保问题288
高速增长与佐藤内阁288
尼克松上台与“关岛主义”289
冲绳回归运动289
佐藤与尼克松《联合声明》和日美军事体制290
安保自动续约291
实现冲绳回归292
二、《第四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94
“美元危机”与日中复交294
诸事不利的防卫厅295
《防卫白皮书》与难产的《四次防》296
《四次防》的内容297
驻军冲绳与反对运动298
三、越战泥沼与自卫队的职责299
《越南和平协议》299
“石油危机”和保守政权危机300
《四次防》的停滞301
第十八章 日美安保体制的新阶段304
一、“三木·福特会谈”304
西贡陷落304
全球经济危机与日本305
日美防卫合作的强化305
防卫合作小委员会的设置306
二、防卫计划大纲307
后《四次防》问题307
《防卫计划大纲》的确定308
防卫费上限的确定308
F-15与P-3C309
三、《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有事立法”311
稳定背景下的“右倾化”311
“栗栖发言”和“有事立法”312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制定313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内容314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问题315
联合作战的具体化317
第十九章 军备增强之路319
一、日美联合作战体制的紧密化319
强调苏联的威胁319
军扩造势运动320
《中期业务评估》的出炉321
《五三中业》的问题322
参加“环太平洋联合演习”322
二、《五六中业》和军备扩张323
“大平·卡特会谈”323
要求提前完成《五三中业》的意义324
铃木内阁和军扩325
“铃木·里根会谈”326
《五三中业》和《防卫计划大纲》的修订327
《五六中业》的制定328
三、核战略体制的强化329
里根的核战略和日本329
“赖肖尔发言”330
“无核三原则”的松动331
铃木政权的动摇332
第二十章 从经济大国走向军事大国335
一、日本列岛化为“不沉航母”335
中曾根政权上台335
首相的访韩和访美336
“不沉航母发言”337
战后“总清算”338
二、《五九中业》和新防卫计划339
《五九中业》的制定339
升级为政府计划340
新防卫计划的内容341
新计划的问题342
防卫费突破1%框架343
“安全保障会议”和“安全保障室”344
参加“星球大战计划”(SDI)345
三、自卫队守卫什么?346
不受限制的大规模军扩346
日美联合作战的深化347
自卫队保护的是什么?349
卷入战争的危险350
参考文献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