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社会 第2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代社会 第2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0849248.jpg)
- 莫尔甘著;杨东?,张栗原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
- 出版时间:1950
- 标注页数:68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代社会 第2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藉发明发见而来的理智之发达1
第一章 种族上的诸时代1
一 由阶梯的下层发达而来的人类进步1
二 发明发见及制度2
三 关于政府的两个企图7
四 人类的经验是同一的10
五 种族上的诸时代11
六 野蛮时代半开化时代文明时代12
七 制陶术之所以用为表示时代的标准19
八 划分时代之第二理由25
九 表示发达之阶段的例证27
第二章 生存上之诸技术31
一 人类之征服地球31
二 人类食物之五种类32
三 家族之诸形态44
第三章 人类之进步率49
一 人类进步之诸路径上的回顾49
二 近世文明之主要贡献50
三 古代文明之主要贡献51
四 晚期半开化时代之主要贡献54
五 中期半开化时代之主要贡献55
六 初期半开化时代之主要贡献57
七 野蛮时代之主要贡献59
八 原始人类之微少的贡献63
九 几何级数的人类之进步63
十 种族上的诸时代之相对的期间64
十一 雅利安塞姆两种族之出现66
第二编 政府观念之发达77
第一章 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77
一 澳大利亚的诸阶级77
二 以性为基础的组织78
三 性的基础之太初的性质80
四 澳大利亚之诸氏族81
五 八个阶级83
六 关于婚姻的规则85
七 女性本位的家系89
八 巨大的婚姻制度91
九 各氏族内的男女二阶级93
十 阶级上的革新95
十一 氏族是基本的制度99
第二章 易洛魁氏族103
一 氏族之组织103
二 氏族制度之普遍的存在104
三 氏族之定义105
四 女性本位之古代家系107
五 氏族成员之权利特权及义务118
六 氏族之命名145
七 氏族内人员之数146
第三章 易洛魁胞族149
一 胞族之定义149
二 高级组织所依以组织的近亲氏族149
三 易洛魁部族内之胞族152
四 胞族之组成158
五 胞族之效用及职能159
六 社会的及宗教的效用与职能160
七 胞族之效用及其职能之实例161
八 绰克托部族中之胞族168
九 契卡索种族之胞族169
十 摩黑冈部族之胞族170
十一 斯林吉德部族之胞族172
第四章 易洛魁部族175
一 成为组织的部族175
二 依着使用同一的方言而构成部族177
三 言语之分歧起源于地域之分离178
四 部族之自然的发生179
五 部族之自然的发生的实例180
六 部族间之争斗186
七 部族之特质194
八 氏族政府之连续的三形态207
第五章 易洛魁联合211
一 联合制之自然的发生211
二 共通部族及共通言语之基础213
三 纽约州易洛魁部族之殖民地215
四 联合之形成218
五 联合之构成及其原则219
六 世袭酋长五十名之创设223
七 分配于各部族间的世袭酋长之数224
八 由世袭酋长所组成之联合会议229
九 行政会议237
十 行政会议处理事务之方法241
十一 全场一致之必要243
十二 哀悼会议245
十三 新世袭酋长起用之方法247
十四 领袖行政官之胚种252
十五 军务总指挥官255
十六 易洛魁部族之智能256
第六章 属于加罗汪尼亚种族的其他诸部族之氏族261
一 亚美利加土蕃之分类261
二 印第安诸部族之氏族制他们的家系及关于相续的规定263
三 荷敦洛骚尼亚诸部族264
四 达科他诸部族266
五 上密苏里诸部族273
六 墨西哥湾诸部族278
七 坡泥部族285
八 阿尔袞琴诸部族286
九 密士失必诸部族291
十 落机山脉诸部族297
十一 大西洋诸部族298
十二 亚大巴斯喀·阿怕赤部族305
十三 西北海岸之印第安部族307
十五 勺勺尼部族309
十四 舍力士舍哈甫定及科特勒部族309
十六 村落印第安312
十七 南亚美利加·印第安部族319
十八 氏族组织或许普遍于加罗汪尼亚种族全体321
第七章 阿兹忒克联合325
一 关于阿兹忒克社会之误解325
二 阿兹忒克部族之进步程度326
三 拿荷阿特拿克部族328
四 拿荷阿特拿克部族之移住330
五 墨西哥部落之建设333
六 阿兹忒克联合之建设335
七 领土占领之范围337
八 人口之估计342
九 氏族及胞族之存在346
十 酋长会议之存在及其职能357
十一 关于酋长会议之职能之推测361
十二 领袖军务酋长之在职期间及其职能363
十三 梦提组马之选举366
十四 梦提组马之罢免371
十五 关于军务酋长之职能之推测374
十六 阿兹忒克诸制度之民主精神375
十七 军事的民主制377
第八章 希腊的氏族制379
一 希腊诸部族之初期状态379
二 氏族组织380
三 政治的体制之必要381
四 关于新政治的体制之企图384
五 国家之成立388
六 格罗脱之希腊氏族观389
七 类似易洛魁氏族的氏族制400
八 氏族员之亲族关系411
九 氏族成为社会的及宗教的势力之中心415
第九章 希腊之胞族部族及民族417
一 胞族之特征417
二 氏族与胞族在宗教上之任务425
三 部族之组成427
四 部族酋长428
五 民族之组成430
六 军务酋长之职能437
七 军事的及司祭的职能440
八 英雄时代之政治是军事的民主政治443
九 亚里斯多德对于Basileia及军务酋长所下之定义445
十 雅典之民主政体447
十一 氏族之遗物450
第十章 希腊政治的社会之制度453
一 为政治的基础的氏族社会之缺陷453
二 提秀斯之立法457
三 阶级变革之企图460
四 执政官制464
五 梭伦之立法466
六 从氏族到阶级之政权的转移468
七 克来斯忒泥之立法470
八 政治的社会之成立472
九 阿提喀之德姆制或市区制475
十 德姆制之组成及其权力476
十一 地方部族及区域481
十二 阿提喀联邦482
十三 雅典之民主政治484
第十一章 罗马的氏族制491
一 意大利诸部族的氏族组织491
二 罗马建设494
三 组织于军事的民主政体之中的诸部族497
四 罗马氏族制及其定义499
五 以男系为家系及以和同氏族外的成员之结婚502
六 氏族员之权利及义务505
七 对于已死亡的同氏族员之财产上的相续之相互权506
八 共通埋葬地之所有511
九 宗教上的共通仪典及氏族仪典513
十 遵守氏族内不得通婚的义务516
十一 土地之共有517
十二 援助防卫及伤害救治之相互义务521
十三 带着氏族名的权利523
十四 收纳他人为氏族内之养子的权利528
十五 选举酋长和罢免酋长的权利及审问——古代拉丁社会之民主性529
十六 氏族内的氏族员数532
第十二章 罗马胞族部族及国民制535
一 罗马之氏族社会535
二 罗马社会组成之四阶段536
三 第一阶段——氏族制537
四 第二阶段——由十氏族而成的胞族540
五 第三阶段——由十胞族而成的部族547
六 第四阶段——『罗马国民』549
七 数的调整及部族之罗马集中554
八 罗马元老院及其职能557
九 民众公会及其权能564
十 将军及其职能568
十一 民主主义的罗马氏族制571
第十三章 罗马政治的社会之设立577
一 国民577
二 庶民及被保护民579
三 贵族582
四 阶级之界限585
五 塞维阿·塔力阿之新法令591
六 资产阶级之创成与百长之设定592
七 代替胞族委员会的百长委员会595
八 阶级制代替氏族制599
九 国势调查制之设定与市区制之改正601
十 地方的市镇制604
十一 氏族制之渐灭607
十二 氏族制之功业609
一 转移的方法613
第十四章 从女系到男系的家系之转移613
二 转移之动机为财产之保有616
三 吕西亚人间之以女系为家系之本位619
四 克里特人及伊特刺斯坎人间之以女系为家系之本位621
五 雅典人间之以女系为家系之本位624
六 罗克赖人间之百家族626
七 在婚姻法中所见到的家系以女系为本位的证据628
八 行于希腊诸部族间的图兰式的血缘制632
九 达内德之传说634
一 苏格兰的克兰爱尔兰的Sept639
第十五章 人类种族其他部族中的氏族639
二 日耳曼部族及前代的氏族制之痕迹642
三 亚细亚大陆的氏族制647
四 希伯来人诸部族655
五 希伯来人的氏族及胞族658
六 阿非利加诸部族间的氏族制664
七 澳大利亚土蕃间的氏族制670
八 氏族制之广泛地通行于人类一般674
一 家族制之五种形态681
第一章 古代家族681
第三编 家族观念之发达681
二 由血族家族所生出来的马来式血缘制685
三 由群婚家族所生出来的图兰式血缘制686
四 由一夫一妇家族所生出来的雅利安式血缘制690
五 家族制之中间形态——对偶家族与父系家长家族691
六 对偶家族与父系家长家族不曾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血缘制度693
七 三种血缘制与三种家族形态之关联697
八 二个究极的形态699
九 究极的二形态之特性701
十 类别的形态与叙述的形态之持续性706
第二章 血族家族711
一 血族家族之存在由马来式血缘制而得到证明711
二 夏威夷之血缘制713
三 亲族关系之五阶级718
四 马来式血缘制之例解725
五 马来式血缘之说明730
六 散得维齿诸岛之初期社会状态733
七 关于中国所谓九族之检讨737
八 柏拉图之理想国739
夏威夷及洛图马的亲族关系对照表742
第三章 群婚家族759
一 人类中最广泛的三体制759
二 群婚家族制764
三 氏族制之起源774
四 图兰式及加罗汪尼亚式血缘制778
五 图兰制与马来制之共点791
纽约辛尼加·易洛魁族印第安人与使用属于德拉维达语言的坦密耳方言的南印度人之亲族关系对照表799
第四章 对偶家族及父系家长家族821
一 对偶家族之生成及其特性821
二 氏族制与对偶家族之关系829
三 夫妇的倾向之发达832
四 各种家族形态出现之时期836
五 父系家长家族与家长权842
第五章 一夫一妇家族847
一 一夫一妇家族是属于比较近代的产物847
二 Familia一词之意义及其性质849
三 古代日耳曼人的家族制852
四 荷马时代的希腊家族制854
五 到达文明时代的希腊人之家族制857
六 女子和他人的隔离858
七 男子不遵守一夫一妇之义务863
八 罗马的家族制864
九 生活于夫权之下的罗马人的妻室866
十 随一夫一妇制而来的雅利安式血缘制867
十一 由图兰制到雅利安制之转移870
十二 罗马式血缘制与阿刺伯式血缘制875
十三 罗马式血缘制之详述879
十四 现在的一夫一妇家族888
罗马制的亲族关系与阿刺伯制的亲族关系对照表892
第六章 与家族制相关联的诸制度出现之顺序907
一 关于此种顺序之一般的考察907
二 在起源的顺序上各制度间之关系909
三 人类退化说之考察920
附录 约翰·福·马克楞南君的原始婚姻925
一 在原始婚姻里面所使用的主要名词和理论在人种学上没有什么价值930
二 马克楞南君关于说明亲族关系之类别制的起源所提出的假说实际不曾说明类别制的起源951
三 马克楞南君对于在人类种族之血族及姻戚制里面所提出的假说其所持的异论全然没有力量955
第四编 财产观念之发达963
第一章 三种相续法963
一 野蛮状态中的财产制964
二 第一种相续法即财产保存于氏族之内967
三 低位半开化状态中的财产制968
四 第二种相续法即财产由父方的观族继承973
五 中位半开化状态中的财产制976
六 半开化时代中期之财产相续法是不完全明了的981
第二章 三种相续法(续前)987
一 高位半开化状态中的财产制988
二 希腊的土地所有法990
三 第三种相续法即财产专为子女所继承993
四 希伯来的相续法996
五 雅典及罗马的相续法1002
六 贵族主义之出现1006
七 人类起源之单一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