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贾康,周雪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6840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风险防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序1
一、背景分析篇3
1.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分析3
1.1 国内背景分析3
1.1.1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3
1.1.2 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深化10
1.2.1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表现14
1.2 国际背景分析14
1.2.2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开放17
1.3 时代背景分析19
1.3.1 新经济的起因与特征19
1.3.2 新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21
2.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回顾24
2.1 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历程24
2.1.1 中国传统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24
2.1.2 中国金融改革的几个主要阶段28
2.2.1 中央银行职能及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确立41
2.2 中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成果41
2.2.2 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造和完善44
2.2.3 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46
2.2.4 金融法律框架的初步形成47
2.2.5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48
3.转型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难点分析50
3.1 非市场缺陷下的公共选择失灵50
3.1.1 非市场缺陷的理论阐释50
3.1.2 公共选择失灵——政府劣势的显现51
3.2.1 转轨中国有企业的基本状况53
3.2 经济改革的核心——国企改革53
3.2.2 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56
3.3 金融体系变革中的问题和困难62
3.3.1 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滞缓62
3.3.2 利率市场化步伐缓慢72
3.3.3 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监管手段落后77
4.1.1 制度与制度变迁83
4.1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问题83
4.转型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路径研究83
二、改革路径篇83
4.1.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87
4.2 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本土化”特征分析88
4.2.1 五级政权组织并存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89
4.2.2 二元经济结构下市场化与工业化并存的双重转型91
4.2.3 市场一体化过程中的“地方割据”93
4.2.4 一味强调“稳定”与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滞后97
4.2.5 转型时期的道德无秩序100
4.3 透析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金融谜团”102
4.3.1 我国转型时期的五大“特殊金融谜团”104
4.3.2 我国“特殊金融谜团”形成的原因分析114
4.3.3 如何看待中国的“金融谜团”现象118
4.4 我国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120
4.4.1 当前金融改革有“系统自锁定”特征120
4.4.2 改革的路径选择——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信息化123
5.1 金融国际化的含义及内容125
5.1.1 金融国际化的含义125
5.金融国际化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影响力与作用力125
5.1.2 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126
5.2 金融国际化: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引擎128
5.2.1 全球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分析128
5.2.2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影响力与作用力136
6.金融信息化浪潮的机遇和影响150
6.1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金融信息化150
6.1.1 金融信息化的主要内容151
6.1.2 金融信息化的必要性152
6.2 金融信息化:中国金融技术创新的引擎153
6.2.1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与金融信息化创新153
6.2.2 金融信息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160
三、市场建设篇171
7.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171
7.1 我国货币市场的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172
7.1.1 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历程172
7.1.2 我国货币市场近年来的交易、运行特点173
7.1.3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与现状177
7.1.4 票据市场的发展与现状180
7.1.5 国债回购市场的发展与现状181
7.2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184
7.2.1 我国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处于较低水平184
7.2.2 我国货币市场中的“利率非市场化”187
7.2.3 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割裂状态”188
7.2.4 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与规范的对策探讨190
7.3 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192
7.3.1 货币市场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192
7.3.2 强化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政策建议195
7.4 链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197
7.4.1 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197
7.4.2 开放式基金成为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通道199
8.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203
8.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阶段204
8.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引入和恢复204
8.1.2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回顾205
8.2.1 资本市场推动了经济和金融的市场化进程211
8.2 对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评价211
8.2.2 资本市场推动了多方面的制度变迁212
8.2.3 资本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214
8.3 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制度缺陷217
8.3.1 “早产”于法制环境的中国资本市场218
8.3.2 资本市场中的政府行为220
8.3.3 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与功能扭曲221
8.3.4 资本市场基石不牢223
8.3.5 资本市场监管不力225
8.4.1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转型229
8.4 转型与接轨: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根本任务229
8.4.2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问题231
8.4.3 QFII:中国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新标志233
9.关于“国有股减持”问题的思考236
9.1 “国有股减持”的历史回顾236
9.1.1 “国有股减持”问题的由来236
9.1.2 “国有股减持”的阶段性回顾239
9.2 “国有股减持”中必须廓清的几个问题242
9.2.1 减持国有股的“目的”何在?242
9.2.2 国有股减持一定要在股票市场中进行吗?244
9.2.3 国有股减持可以“单兵出击”吗?250
9.2.4 西方发达国家减持国有股的经验借鉴252
四、风险防范篇263
10.金融国际化的“利益—风险”博弈263
10.1 金融国际化的利益与风险263
10.1.1 金融国际化的利益263
10.1.2 金融国际化的风险266
10.2 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269
10.2.1 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269
10.2.2 在金融业开放过程中保持对关键环节的控制权273
10.2.3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机制276
11.金融信息化的安全与风险防范279
11.1 金融信息化面临的挑战279
11.1.1 金融信息化面临的安全难题279
11.1.2 金融信息化的主要风险283
11.1.3 金融信息化的风险放大效应287
11.2.1 金融信息化安全与风险控制的层面分析289
11.2 金融信息化的安全与风险控制289
11.2.2 金融信息化安全与风险控制的主要策略和措施291
12.谨防我国金融体系出现“融资功能衰竭”风险295
12.1 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格局的变化分析295
12.1.1 金融体系融资结构变化的数据分析296
12.1.2 金融体系融资格局变化的背景分析297
12.2 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风险的主要表现298
12.2.1 银行不良资产与信贷紧缩298
12.2.2 “股市救亡”与“圈钱运动”300
12.2.3 国债发行过快与使用效益低下306
12.3 我国金融体系产生“融资功能衰竭”风险的原因分析311
12.3.1 政府主控金融体系311
12.3.2 国有企业转嫁“死亡风险”312
12.3.3 金融体系功能扭曲314
12.4 化解“融资功能衰竭”风险的对策建议316
12.4.1 全面转变政府职能316
12.4.2 加快国企改革步伐317
12.4.3 推进金融体系国际化317
主要参考文献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