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汉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汉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26/30845480.jpg)
- 林剑鸣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226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084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1112页
- 主题词:古代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秦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
二 专制制度的形成和文化思想的统一5
三 文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7
第二节秦汉史基本史料介绍11
一 文献资料11
二 文物、考古资料19
第三节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7
一秦汉史研究的历史27
二 秦汉史研究的现状35
第二章秦王朝的建立44
第一节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统一王朝44
一 皇权和皇位的确立44
二 社会阶级构成49
三 秦代统一初期的版图57
第二节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统一59
一 “百越”的统一59
二 加强对“西南夷”的统治67
第三节秦王朝同北方各民族的关系68
一 匈奴和秦王朝的关系68
二 匈奴以外的北方各民族74
第三章秦王朝的统治88
第一节封建政权机构的建立88
一秦代的中央官制88
二 地方政权机构及官制100
三 选官制度和等级制度107
第二节土地、赋税、军事、徭役和法律制度111
一 土地和赋税制度111
二 军事制度和徭役116
三 法律制度120
一 经济政策131
第三节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政策和措施131
二 统一文字,端正风俗138
三 加强统治的其他措施142
第四节秦始皇的残暴统治145
一 暴虐和愚蠢的“焚书坑儒”145
二 专断残忍,穷奢极欲148
第五节秦始皇巡游全国154
一 人民对秦暴政的反抗和秦始皇出巡154
二五年中的三次出巡157
三 第五次巡行和始皇之死160
第四章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179
第一节农民战争的爆发179
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179
二 起义的爆发和反秦战争的初步胜利182
第二节起义军的凯歌行进和暂时失利187
一 向秦王朝统治中心进攻187
二 起义军的挫折190
一 农民起义军重振军威196
第三节反秦浪潮的复起和秦王朝的灭亡196
二 秦末农民战争的最后胜利203
第五章地主阶级内部的一场厮杀——楚汉战争213
第一节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213
一 “约法三章” 农民战争结束的标志213
二 项羽入关和“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216
第二节割据形势的重现219
一 咸阳大火和项羽的分封219
二 割据战争的开始——田、项火并222
第三节楚汉战争的全面展开224
一 刘邦进入汉中及还定“三秦”224
二 刘邦还都栎阳和对楚宣战226
三 从反楚联盟的出现到楚汉相峙229
四 项羽的败亡237
第六章西汉王朝的诞生和汉初的统治245
第一节西汉王朝的诞生和刘邦统治时期245
一 刘邦称帝及初期的政权建设246
二 同异姓诸侯王的斗争254
第二节“无为而治”下的西汉王朝263
一 “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264
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273
三 “吴楚七国之乱”279
第三节西汉初年的民族关系283
一 西汉统治者对匈奴的退让和妥协284
二 汉初的“南越国”289
第七章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301
第一节“卓然罢黜百家”302
一 汉武帝继位前后的统治思想变化302
二提倡儒学306
第二节官制和军制的变革310
一“中外朝”的形成310
二 剌史制度的建立317
三 选官制度的新内容319
四 军队实力的加强322
第三节强化和完善封建法制326
一 立法指导思想327
二 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330
三 西汉法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35
第四节打击不法地方豪强和削弱诸侯王势力340
一地方豪强和诸侯王同中央政权的矛盾340
二 打击豪强和抑制诸侯王势力膨胀的措施343
三 镇压诸侯王的叛乱345
第五节财政、经济政策346
一 经济状况和财政危机346
二 币制的改革350
三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353
四 算缗和告缗357
第八章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374
第一节汉王朝同匈奴关系的根本改变374
一 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准备阶段375
二 拉开全面反击匈奴的序幕378
三 汉王朝向匈奴全线出击380
四 双方暂时休战386
五 战局重开及汉军失利391
第二节西汉王朝同西域诸国的关系397
一 西汉政府与西域诸国的正式接触398
二 征楼兰、破姑师、通乌孙406
三 伐大宛、争姑师410
第三节汉王朝统治下的西南、东南和东北各民族414
一 通“西南夷”414
二 东瓯、闽越、南越的统一419
三 汉武帝时期的东北各民族423
第九章繁荣兴旺的“昭宣中兴”时代436
第一节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436
一 逐步尖锐的阶级矛盾436
二 皇室内部的残杀440
第二节“与民休息”政策再度登场445
一 昭帝即位后的“轻徭薄赋”政策446
二 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盐铁会议”449
三 燕盖谋反及其失败455
四 宣帝时期的政治457
第三节昭宣时期的民族关系461
一 汉王朝和匈奴、乌桓的关系462
二 汉王朝同西域诸国关系的新发展466
三 羌人的叛乱及重新归汉471
四 西南和南方的诸族476
一地主阶级内部结构的调整492
第一节社会关系的新变化492
第十章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492
二 农民阶级的浮沉498
三 奴婢、刑徒及手工业工匠的地位501
第二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505
一 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505
二水利工程的兴建512
三 畜牧业的状况520
一 手工业生产的经营方式524
第三节手工业的发展524
二 手工业发展的水平529
第四节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542
一发达的商业542
二 水陆交通和运输547
三 繁荣的城市551
第十一章西汉王朝的衰落564
第一节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564
一风雨飘摇中的西汉王朝564
二 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人民苦难的加深571
三 阶级矛盾的激化580
第二节宦官外戚专权下的政治584
一 宦官和外戚专政584
二 对匈奴的征伐与和亲590
三 解救危机的各种“药方”594
第一节从王莽登场到“新”朝出现606
第十二章“新”朝的出现和王莽改制606
一“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的王莽607
二 向帝位逼进的历程610
第二节“新”朝的政权建设和“改制”活动615
一 对西汉制度的修补和改易615
二 “王田”和“私属”622
三 五均赊贷和“六筦”628
四 混乱的币制改革632
五地名和行政区划的改变640
第三节不平静的边陲646
一 塞北的多事之秋646
二 西方的动乱650
三 西南和东北各族的反抗653
第十三章绿林、赤眉起义和“新”莽的灭亡670
第一节 自掘坟墓的王莽670
一 王莽的政治品格670
二 “害遍生民,辜及朽骨”的统治674
一 由局部走向全国的农民起义680
第二节农民起义军的崛起680
二 赤眉、绿林军的辉煌战绩686
第三节 昆阳大战和“新”莽政权的覆亡693
一 决定性的胜利——昆阳大捷693
二 灭亡前夕的“真皇帝”696
三 “新”莽王朝的覆亡699
第十四章东汉王朝的出现709
第一节在血和火中建立起的王朝709
一 “新”莽政权覆亡后的形势709
二 消灭农民军,抢夺胜利果实720
三 削平地方割据武装726
第二节专制主义的强化735
一 东汉王朝的阶级基础735
二 重建封建地主政权738
三 统治机构和制度744
第三节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752
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753
二释放奴婢,减省刑法758
三 精兵简政和度田763
第十五章东汉前期的政治777
第一节明、章、和帝时期皇权的加强777
一 对诸侯王及皇室贵族的控制777
二 继续防范外戚专权784
第二节“俱存不扰”的统治政策788
一 吏治的特点789
二“平徭简赋”和“假田”794
第三节东汉前期的民族关系797
一匈奴的分裂798
二 班超出使西域803
三 汉、匈在西域的争夺805
四 东汉王朝对匈奴和在西域取得的胜利809
五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812
六 羌族、蛮族和夷族816
一 田庄经济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825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发展825
第十六章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825
二 农业技术的进步832
三 水利事业的成就834
四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南方地区的开发837
第二节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840
一冶金铸造业841
二 纺织业849
三 造纸和漆器生产853
四 其他各种手工业856
第三节商业、货币和物价859
一 东汉商业发展的特点859
二 货币和物价867
第十七章东汉后期的腐败统治883
第一节外戚宦官擅权历史的重演883
一 从邓氏专权到阎后临朝884
二 顺帝到桓帝时的宦官和外戚890
三 桓帝以后宫廷内的风云900
第二节一场壮烈的悲剧——“党锢之祸”906
一 朝野反对派的出现907
二 反对外戚宦官的行动911
三 “党锢”祸起916
四 延续十余载的“党锢之祸”919
第三节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922
一 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922
二 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汉族人民925
第一节“小民从来不可轻”936
第十八章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的灭亡936
一 桓帝以前的农民起义937
二桓帝以后的农民起义938
第二节“遐迩动摇,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941
一 黄巾起义的长期准备941
二“八州并发,烟炎绛天”——黄巾起义的爆发947
三 坚持战斗的起义军950
一 黑暗势力空前猖獗954
第三节割据形势的再现,东汉的灭亡954
二 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东汉王朝的灭亡958
第十九章秦汉时代的社会生活968
第一节饮食和服装968
一饮食968
二 服装及妆饰978
第二节居住与交通988
一 宫殿的建筑988
二 一般住宅建筑992
三 民家室内布置997
四 交通和运输1001
第三节婚、丧习惯及社会风俗1005
一婚、丧礼俗1006
二 社会风气1013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1026
一 数学、天文、历法的发展1026
第二十章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1026
二 物理、化学和地理学的成就1028
三 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1032
第二节哲学思想和宗教迷信1036
一 以儒为主各家融合的哲学、政治思想1036
二 谶纬之学盛行和反谶纬的思想1040
三 迷信和宗教1044
一经学和史学1048
第三节经学、史学和文学艺术1048
二 文学和艺术1051
结束语1061
一主旋律与变调1061
二中外文明的碰撞1065
三挑战和进步1069
秦、西汉、东汉世系表1072
秦汉大事年表1074
后记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