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文化读本](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844643.jpg)
- 姜义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5283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中华”词源解析1
1.“中”与“中国”稽论1
2.“华”与“中华”释义4
二、文化界说5
三、文化的结构与属性6
四、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8
1.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基础10
2.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具有重要影响11
3.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构成12
4.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封闭性13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
1.经济形态基本特征——农业文明14
2.政治形态基本特征——王权主义17
3.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宗法制度19
4.文化思想形态基本特征——儒道思想20
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2
1.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23
2.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24
3.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26
4.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27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程32
一、多元并举,辉煌起步33
1.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33
2.传说时代的族群35
3.夏商周族群关系38
二、四海一统,九州攸同39
1.文化根本的确立39
2.汉族族称的确定41
3.汉匈和亲43
4.文物交通,泽惠天下46
三、北方民族,文化重塑48
1.一般大势48
2.族群新貌49
3.文化动力49
四、天可汗,四海一家53
1.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53
2.唐蕃和亲55
3.黠戛斯回归56
4.唐诏盟誓57
5.高句丽人的内迁57
6.有容乃大58
五、兄弟盟誓,分治天下60
1.一般大势60
2.亲情盟誓62
3.友好往来63
4.共享传统65
六、漠北雄风,席卷欧亚67
1.雄起漠北67
2.天下一统68
3.回族的形成69
4.冲突中的融会71
5.吐蕃的选择72
6.因俗而治73
七、中华之人,文化身份74
1.一般大势74
2.中华诉求74
3.五族共和76
4.归向传统78
1.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81
天人合一——中华元价值的构成81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81
2.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与局限88
二、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92
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95
四、中庸之道97
五、义利、理欲之辨101
1.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众说纷纭并行发展102
2.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104
3.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第二个高潮105
人文化成——中华文化的载体107
一、表情达意的语言107
1.汉语构成108
2.汉语神韵110
3.汉语寓意112
二、义蕴深厚的文字114
1.汉字源起114
2.汉字“六书”116
3.字体流变117
4.汉字义蕴121
三、绚丽多姿的书籍123
1.书籍沿革123
2.“四部”典籍126
3.经部典籍126
4.史部典籍128
5.子部典籍130
6.集部典籍131
7.类书与丛书134
1.官学演变136
四、薪火相传的教育136
2.私学发展139
3.书院起落141
4.科举兴废144
五、重教尊师,教学相长147
1.重教尊师147
2.教学相长150
六、“尊德性”与“道问学”153
格物成器158
一、敬天授时158
1.天象观察159
2.天文仪器162
3.历法166
二、《九章算术》168
1.算筹169
2.算盘170
3.勾股定理及其证明171
4.割圆术与圆周率172
5.孙子定理与大衍求一术173
6.垛积术与级数求和174
7.河图洛书与幻方175
三、《齐民要术》176
1.赵过与犁耕177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178
3.陈敷《农书》180
4.黄道婆与棉纺181
5.徐光启与《农政全书》182
6.桑基鱼塘184
四、岐黄之术184
1.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185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87
3.针灸与外科188
4.《洗冤录》与法医学189
5.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90
6.种痘与免疫法192
五、四大发明193
1.指南针193
2.造纸术194
3.印刷术196
4.火药199
礼仪之邦201
一、周孔制礼201
1.礼仪的起源201
2.周公制礼作乐203
3.孔子修礼211
1.儒家崇礼218
二、礼治教化218
2.礼“治”社会220
3.寓教于礼222
4.礼主刑辅223
5.伦常之礼223
6.“礼治”之理225
三、祭祀问吉225
1.祭祀天地226
2.祭祀鬼神(魂)229
3.祭祀祖先230
4.祭者,教之本232
5.祭政合一234
四、婚嫁同喜235
1.“礼之本也”236
3.婚聘之礼238
2.历史沿革238
4.婚典仪程241
5.婚后礼仪241
五、交际尚宾242
1.交际礼仪的特点242
2.礼节形式244
3.社交形式248
六、丧葬慎终252
1.丧葬制度252
2.丧葬观念257
3.丧葬礼仪260
东方神韵263
一、气韵生动263
二、传神写照270
三、境生象外278
四、意象浑成287
五、山水清音294
六、歌舞曼妙301
四海一家310
一、大漠圣影——张骞通西域311
二、梵音化为唐声——玄奘取经319
三、永恒的使者——鉴真东渡328
四、海风好个大——郑和下西洋337
五、西学东渐——利玛窦来华346
六、跨出帝国门槛——严复译书355
诸教会通363
一、概述363
1.三教概说363
2.会通内涵365
3.文化背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366
二、分化中的成长368
1.“内圣”与“外王”——儒家的社会文化特征368
2.“离世间”而“入世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特征371
3.“仙道贵生”——道教的社会文化特征374
三、会通态势377
1.“三训殊路,而习善同辙”——三教合流的伦理基础377
2.会三归一的呼声——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础380
3.多元激荡中的交融——三教合流的历史基础381
四、诸教合流384
1.“泛滥于诸家,出入于释老”——儒释道三教“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384
2.三教鼎立捍王权388
五、古道西风394
1.僧袍儒褂的传教士394
2.王学风行与耶教之兴398
3.破邪破佛的唇枪舌剑401
六、风雷激荡404
1.颐指气使的“洋教”404
2.互相敌视的文化精英409
3.对话的可能性411
4.20世纪非基督教运动414
5.走向本色化416
文化遗产418
一、民族精神象征——长城418
1.长城之史419
2.长城之美424
二、帝王之尊——故宫425
1.设计思想425
2.锦上添花428
3.故宫之美430
三、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432
1.秦始皇陵433
2.兵马俑坑434
3.雕塑艺术436
4.科学内涵438
四、皇家祭坛——天坛439
1.概述440
2.文化内涵441
3.审美意境443
五、东方艺术宝库——三大石窟444
1.石窟文化的勃兴445
2.敦煌莫高窟446
3.云冈石窟448
4.龙门石窟450
5.三大石窟的近代劫难451
1.红宫白宫453
六、雪域明珠——布达拉宫453
2.藏族风情455
七、林泉之致——中国园林457
1.皇家园林457
2.苏州园林463
八、古城风韵——丽江、平遥467
1.云南丽江467
2.山西平遥470
九、真武道场——武当山古建筑群473
1.道教建筑特色474
2.武当山宫观475
3.独特风格476
附录: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典籍478
参考文献489
后记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