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学
  • 张千帆主编;肖泽晟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069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64页
  • 主题词:宪法-法的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宪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概论3

第一章 宪法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3

第一节 引论——宪法能为你做什么?4

第二节 基本概念7

一、法与法治7

二、宪法与宪政11

第二节 宪法的结构与特征15

一、宪法结构15

二、宪法的主要特征17

第三节 宪法学是一门“科学”26

一、宪法与宪法学27

二、宪法学的三个层面28

三、宪法学的实证研究方法31

第四节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35

一、法治与分权35

二、民主36

三、权利与自由37

四、联邦?中央与地方关系38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发展42

第一节 宪政思想及宪法的起源42

一、西方宪政思想探源42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46

三、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55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59

第二节 宪法的制定65

一、制宪权的性质65

二、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66

三、宪法制定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68

第三节 宪法修改68

一、宪法修改的意义68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70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和程序71

四、1982年宪法的修改75

第三章 宪法的监督、实施与解释79

第一节 宪法监督与实施79

一、宪法监督的含义79

二、宪法监督的范围82

三、宪法监督的体制86

三、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90

四、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96

第二节 宪法的解释103

一、宪法解释概说103

二、宪法解释的机构109

三、宪法解释的效力122

四、宪法解释的方法125

一、在宪法上的人权的地位及理论145

第一节 宪法上的人权145

第四章 人权总论145

第二编 基本权利145

二、人权的内涵149

三、人权的基本性质153

四、人权的享有主体155

五、基本人权的侵害主体159

第二节 人权的类型160

一、学理分类160

二、解释学分类162

三、我国现行宪法中的人权规范体系分析163

第三节 人权的保障与界限166

一、基本人权的保障166

二、人权的规范性界限170

第四节 人权规范的效力173

第五章 人权分论180

第一节 自由权182

一、人身自由183

二、财产权196

三、表达自由203

四、宗教信仰自由215

五、文化活动的自由216

第二节 社会权217

一、社会基本权利观念的确立220

二、社会基本权利的内容221

三、劳动权223

四、社会保障权225

五、受教育权与文化权利232

六、权利救济权238

第三节 平等权241

一、平等的宪法地位241

二、宪法上平等的含义245

三、平等的种类251

第四节 公民基本权利的扩张257

一、政治权利的扩张:制约政府权力的需要258

二、经济民主权利的扩张:应对社会经济权力对人权的威胁261

三、集体权利的扩张: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需要262

四、揭开宪法“面纱”:将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权利明确化265

第三编 政府组织形式275

第六章 选举与政党275

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一般理论275

一、民主的概念275

二、民主选举的理论基础279

三、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281

四、民主选举的基本体制283

第二节 政党的宪法地位285

一、政党的概念285

二、政党的职能和作用287

三、政党的宪法地位290

四、中国当代的政党制度293

第三节 选举过程的宪法控制——宪政国家的实践295

一、选举权的宪法保护295

二、选举权的平等与限制296

三、选区划分中选举权平等性原则的实现297

四、总统选举中的平等保护299

第四节 中国的选举制度301

一、选举制度概述301

二、选举方式与选举权主体的确定302

三、代表名额的分配303

四、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304

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305

六、组织投票与确定当选306

七、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306

八、对地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间接选举307

第一节 权力分立与立法机构的独立308

第七章 立法机构308

一、议会(立法机关)的由来与发展309

二、分权学说及其实践312

三、人民主权与议行合一314

第二节 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315

一、西方国家立法机关的组织与职权315

二、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与职权320

第三节 立法机构的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329

一、立法机关的会议制度329

二、立法机关的议事程序335

第八章 行政机构346

第一节 行政机构之组织347

一、行政机构的组织原则347

二、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348

三、我国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虚二实”制355

四、行政机构的任期358

五、议会对行政机构的监督360

第二节 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361

一、行政机构最主要的权力:行政权361

二、行政机构的多重角色:以美国为例365

三、我国行政机构的职权367

第三节 非常态下行政机构的权力:紧急权力370

一、紧急状态的涵义370

二、紧急状态的类型371

三、紧急状态的宣布与终止371

四、紧急状态持续的时间372

五、行政紧急状态权力:行政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372

六、紧急状态权力的底线:不得克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374

七、紧急状态立法375

第四节 政府重塑与机构改革377

一、国外政府重塑之经验借鉴377

二、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出路380

第九章 司法机构385

第一节 变迁中的司法权386

一、司法机构:纠纷解决机构与国家权力分配386

二、司法权:一个概念的演化386

三、司法权与分权389

第二节 司法组织与机构设置392

一、人民法院组织体系392

二、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394

三、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395

四、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397

五、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组织和机构设置400

第三节 转型中的最高人民法院402

一、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权402

二、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管理权408

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哲学410

一、司法机构与党的关系413

第四节 权力关系中的司法机构413

二、司法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414

三、司法机构与政府的关系415

四、媒体监督下的司法416

第五节 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官与检察官417

一、法官制度417

二、检察官制度419

三、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官与检察官419

第四编 中央与地方关系425

第十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概论425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理论425

一、单一制模式426

二、联邦制模式427

三、单一制模式与联邦制模式的评价428

二、地方分权主义429

一、中央集权主义429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429

三、均权主义430

第三节 地方自治及其理论431

一、地方自治的概念431

二、地方自治的基本理论431

三、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及其类型433

四、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34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440

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440

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441

三、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443

第五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式445

一、立法控制446

二、行政控制446

四、人事控制449

五、司法控制449

三、财政控制449

六、政策控制450

第十一章 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452

第一节 新型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452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宪政选择452

二、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54

三、统一财经,统一收支——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454

第二节 中央集权与地方保护主义457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性弊端:政府间关系的扭曲457

二、地方保护主义问题458

第三节 体制改革与地方分权458

一、地方政府财权的扩大——财政大包干459

二、实行分税制,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459

三、地方事权的扩大460

四、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460

一、行政区划的有关范畴461

第四节 行政区划及其调整461

二、市领导县体制466

三、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市469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71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过程471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71

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472

第六节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473

一、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473

二、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473

三、公民权利决定公共权力原则474

四、地方自治原则475

五、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原则476

六、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原则477

七、公共权力成本最小原则478

八、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则479

第十二章 单一与多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81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背景和进程482

一、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482

二、“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发展483

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484

四、港澳基本法的制定和实施485

第二节 港澳基本法的结构和内容486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与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490

一、特别行政区与我国国家结构形式490

二、横跨“两制”、体现“一国”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91

三、国家主权原则:中央国家机关的权力493

四、高度自治原则:特别行政区的权力494

第四节 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6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6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98

一、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设计的基本原则499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499

二、行政长官、行政会议和行政会501

三、行政机关502

四、立法机关503

五、司法机关504

第六节 香港法院的释宪理论与方法506

一、1991年以前506

二、1991—1997年507

三、1997年以后511

第七节 香港基本法在实施后的重大诉讼及其处理512

一、临时立法会的合法性513

二、居留权问题514

三、言论和表达自由520

四、平等权522

中文文献汇编526

英文文献汇编5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