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师大逸事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北师大逸事 下
  • 刘基,丁虎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720504970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西北师范大学-校史-史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北师大逸事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序1

校史春秋筚路蓝缕 共启山林——西北师范大学早期艰苦创业的历程 3

滥觞京师大学堂 3

乱世中求发展 6

为生存而斗争 7

辗转陕西城固10

西迁甘肃兰州13

“复校运动”17

地下党 21

黎明前的黑暗 21

曙光在现 23

白色恐怖 24

顽强战斗 25

校庆事件26

“三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29

暴风雨的前夜30

砸了“郭椭椭走狗”的车31

高唱“三二九”进行曲 31

示威大游行 33

“匪者非匪也”——张治中将军解放前夕在西北师院讲学印象记 ?武将不怕流血 文士何惧出汗——邓宝珊将军解放前夕给西北师院学生的一次讲话 41

“饮冰室”与泥火盆 44

鲜活的“公勤诚朴”——早期西北师院师生艰苦创业花絮  44

沙浴 46

胶轮马车 47

毛驴驮水 48

汽灯 49

黄豆大战 50

无蝇厕所 51

“办伙有方” 52

西北师院的学术之花 56

开放在城固的奇葩 56

培养合格师资 钻研高深学问 59

移根金城 香染黄河 61

金城盼新生 学坛见启明 64

文铎云邈 洪响未沉 68

早期西北师院的教学片段 72

难忘的“奋发图强” 72

注册组的“照相机” 74

庞大的教授阵容 75

“西北师院是富农” 76

良好的体育风尚  77

平生最爱“木铎” 79

大西北的“垒球校园”82

《我们》的故事——从百花诗社到青年诗歌学会 90

校园名师 李蒸97

从美国取经97

提出师范教育之理想100

一生致力于民众教育102

研究高深之教育学术105

俭约也是师大的品质106

“乙字第一号奖状”和“李蒸路”109

“我在西北看到了孔雀”110

不接受教育部长之职112

集会中的最佳主席113

我们分水吃114

严师,仁师114

李蒸院长讲的笑话116

男女不分伙 英语必达标118

追趴卡车119

黎锦熙 121

和毛泽东的师生情 121

一生致力“国语运动” 124

先生甚陋,然而很通;学生有据,究竟不通 126

博学博才的“怪人” 127

独特的“读书指导”课 128

给人写条幅时,字旁都要注音 129

主张写诗押现代韵 130

八十岁后的训勉 130

李建勋 133

为复校痛斥教育部长 133

应自得之钱亦用于事业 134

不参与政治,但论是非曲直 135

胡国钰 138

活蒸螃蟹 138

饮酒辩 139

由“不咋”引出的数学推导 140

特殊的友谊 141

方永蒸 143

颠沛流离中办出名牌中学 143

“十八罗汉”捧观音 146

冒险的“滑竿” 146

莫须有的“汉奸领袖” 148

启迪有“方”149

既是校长,也是家长152

惩罚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失败154

一次惩罚受益终生156

袁敦礼156

把体育系办成学校的“台柱子系”158

“要不,你走!”159

“我,不需要解释!”160

袁先生说:兰州有三大好处160

与体育事业的不解之缘163

吾人所为体育者,乃为人整个机体之教育165

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166

领风气之先的人167

不搞特殊的师长168

篮坛泰斗 教者风范170

董守义170

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强国梦172

筹建西安体育协进会174

徐劲176

校政改革176

徐老的“思想报告”178

“臭虫事件”180

备受青睐的“群众路线”180

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 182

由“贫农”到“富农” 183

永远的“徐老” 184

吕斯百 186

筹建西北师院艺术系 186

教育家的责任与艺术家的慧眼 187

鼓励鞭策 循循善诱 189

未晤面的师长 191

学习艺术不能从一而终 194

彻夜为青年教师找资料 195

孔宪武 197

辞富而居贫197

在土匪的枪声里采集生命的标本 199

“五四”的干将 199

跋涉中发现的“孔氏忍冬” 200

走自己艰难但没有屈辱的科研之路 201

一周29节课的教授 202

“同名同姓”的故事 203

汪堃仁 205

严师出高徒 205

千里迢迢追随母校 206

贫穷的教授和生动的课堂 207

一封电报牵动的赤子之心 208

抄笔记磨出了老茧209

补正阙失的《秦官考》210

金少英 210

考据缜密的《汉简乙谈》211

尽几年功夫啃硬骨头213

丁易215

桐城遗风与“五四”新风 215

向复古潮流叫板216

在平凉的一首诗 217

向国民党“投枪” 217

但开风气不为师  219

两句诗的出处 220

在兰州第一个讲鲁迅的人221

推心置腹谈世事 223

被迫离兰224

在莫斯科英年早逝 225

李嘉言 227

言志诗与“不求斋”的对联227

讲自己的见解 228

用屈原的精神鞭策后辈229

相识李先生 230

“内线专家”231

冒险当《新地》的发行人232

向往解放区 234

倾心近现代文学 236

徐褐夫 238

长兄被“凌迟”处死 238

斯大林要求接见徐褐夫 239

是姓徐的那半个布尔什维克吗 241

和王明闹翻 241

参加“国防文学”论战 242

逃离上海 潜心钻研学术 244

“只能恢复党籍,不应重新入党” 245

从今倘未死 一日亦当勤 246

叛逆者 249

李化方 249

调查“五卅惨案” 251

列入黑名单 253

带头送子参军 254

方孝博 256

文理双状元 256

对梁启超的墨学研究提出质疑 257

不能影响祖国的尊严 257

农场中的孤独者 258

耿直的好人 敬业的学者 259

祖国的困境改变了他的艺术观260

常书鸿260

拒绝加入国民党 264

张大千在莫高窟欢迎常书鸿的到来266

保护研究莫高窟是“无期徒刑”267

舍命也得保护敦煌艺术270

为美术教育求贤育才271

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奖状272

致江泽民主席的一封信273

洪毅然 275

和蒋孔阳等的友谊 275

两次画像的尴尬 279

“人弃我取之园”与《种草行》280

和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的论战283

亲密的论敌285

时刻警示自己:不自足、不自蔽 287

30年前珍贵的批语 289

学生的书信 290

一片干花表真情 292

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292

“把我放在喜马拉雅山上,我也有我的境界”293

一封挂号信294

治学作画 独冶一炉 295

汪岳云 297

古稀之年画飞鹰 297

下逐客令 299

画坏的画不愿签字赠人 300

何海霞盛赞汪先生 301

拒绝出版自己的画 302

彭铎 304

为校报复刊献词的教授 304

“都都平丈我” 306

生命最后时刻撰写的消息 307

“祝鸡翁”故事 309

“书呆子”一二事 310

出口吟《白小》 311

韶山人彭铎教授 312

用兰州方言释“田田” 314

反动学术权威不配种韶山的地 315

大度、宽容与爱护 317

郭晋稀 320

第一堂课 320

校园里捡的一包红枣 322

“要沉潜,沉潜” 324

参考书目 326

学术文章要“心有定见”后再写 329

生活上的父兄330

耳提面命 循循善诱 331

竟将粉笔叼入嘴里当烟抽333

名教授的生活怎么样334

慈爱的父亲 335

尤炳圻 337

烟痴和书痴 337

戴着“偷读敌书”的帽子生活339

与鲁迅的情缘 340

1962年的暑假 341

焦北辰 343

做学问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343

“一本书主义”  345

“不要把我打死,我还要为党工作呢”345

掌一盏油灯辅导学生自习346

何士骥349

考古撰文 鼓舞士气 349

在兰州的考古与文物保护 351

在西北师大校园发现明代深沟儿墩军碑352

呕心沥血铸炎黄艺术馆 353

黄胄 353

珍贵的瓷片和无用的奖牌 356

解乏酒与木工活  357

黄胄和他的毛驴 360

我和黄胄的恋情 361

陈涌 364

无悔的追求 364

坚持马克思主义 365

礼品一律照价收购 366

我们的杨老师 367

做学问要经常搞好水土保持 368

鼓励后学 369

匡扶 371

五元钱 371

珍贵的诗交之情 373

75岁入党 376

黄昏时的父亲 378

父亲的饺子 379

李庆善 380

惟勤与细 学方有成 380

慧眼识英才382

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383

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 385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386

心心相贯 不假音声 388

唐祈  390

“九叶派”诗人  390

轻纱与毛玻璃 391

一路青春一路歌 393

李之钦 396

因“踢县长的屁股”被解聘 396

领导延大师生转战陕甘晋398

日夜操劳度粮荒 399

一张饭卡 400

实实在在的李校长 402

在家庭生活中不利用职权 403

始终不变的诺言 404

要靠自己才有出息 405

宋福僧 407

做学问严谨而不保守 407

一位充满爱心的人  409

妙联笑话说做人 410

孙克恒 411

校园诗人 411

逃离理发馆 413

父亲的书和信 415

扶掖文学新人 417

前线战士的一封来信 418

王耀东 420

尚武健身和75粒黄豆的故事 420

罚球神手 422

在教堂里与跳蚤一起上体育课 424

作为一名新党员参加奥运会 424

黄席群 426

聪慧勤奋的人走上艰辛的求学路 426

学习不甘落后 428

文理兼修铸通才 430

《辞源》是“老师” 431

学、问、思、知、行的辩证法 432

坎坎坷坷走上西北师大讲坛 432

“雇佣教员”钻研专业 433

“剑桥”和“十里店桥” 434

西北胜我者多矣 434

郑文 436

不要新房要出书 436

竹林“偷”学 437

“钻空子”擅打翻案牌 438

特殊的师生缘 439

李秉德 443

清苦的求学生涯 443

在西欧接受新教育观 445

毅然回国 446

弟子的学术论文是最满意的寿礼 447

令国外同行惊叹的老教育家448

读书走在年轻人前头 448

爱国不是空话 451

自由、争鸣的“专题讲座”453

探寻开放性的培养模式 454

金宝祥 455

名师将他领上历史研究之路 45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击历史要害 457

治学自有蹊径461

不可轻言写论文462

南国农  463

一把西洋参  463

求学为国  464

与萧树滋的友谊465

春晖奖学金  466

弃医从教 468

李定仁 468

刻苦学习 研究教育 470

桃李情未了 471

赵逵夫 474

独具只眼 释清“伯庸” 474

师生平等交换意见 476

赵老师的批语 477

目接千载 心游万仞 478

“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479

热带鱼的悲剧 480

慈父般的关心和鼓励 482

早餐被烧焦了 482

珍贵的文稿 484

赵先生的幽默 484

赵吉惠 487

最后熄灯的青年教师 487

研究中国学问的必读书 488

行己之路 贵在创新 489

燕园演讲展风采 491

在美国回应“儒学普适性”议题 492

乐处书斋 494

后记 4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