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个台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三个台阶
  • 许明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90453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第三个台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 在超越中回归1

第一章 人的本质在劳动——社会主义的人本关怀11

劳动的双重目的11

劳动的最初动因:为了生存11

劳动的深层含义:实现自我13

劳动双重目的的变化规律15

“劳动创造人”的内涵15

层次需要理论的返璞归真18

“我(I)”应该大写21

启蒙思想家对“我”的认识21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自我分歧24

伟大的马克思如是说25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27

何谓劳动异化27

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劳动异化30

解决劳动异化需要物质力量33

人类的劳动定律36

被动性劳动是一种痛苦36

劳动兴趣来自实现自我37

社会主义是劳动异化的最终解决…………………………39 43

第二章 敲开“内核”始见真——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43

马克思的发现43

唯物史观使杜会主义成为科学43

生产力不能归结为工具46

“发现”等待新的发现48

对生产力概念的梳理50

狭义生产力:人的能力50

中义生产力:三要素结构51

泛义生产力:包容一切52

认识生产力三要素54

自然力:人类的母亲54

劳动力:劳动成熟度的载体56

工具力:效率的尤物58

生产力三要素贡献结构60

生产力如何演变61

自然生产力贡献曲线的解读63

工具(资本)生产力贡献曲线的解读64

劳动(知识)生产力贡献曲线的解读66

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自然形成67

生产力的节点就在这里67

生产力的第三个台阶69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74

蒸汽机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74

丧钟为何没有敲响76

时间怎样变成兰州拉面77

重新确定社会主义发生的时点……………………………80 83

第三章 我的劳动属于我——社会主义的劳动本位83

劳动产权本位论83

人类的冲突来自何处83

劳动产权本位的提出85

从人的单元性看劳动本位86

看似简单更复杂88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89

经济的裸体89

马克思无法保持沉默93

劳动产权本位中的公平95

经济的活力藏在哪里96

劳动本位的历史命运97

劳动本位的否定之否定97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生产力要求99

消除劳动本位中的困惑102

何人反对劳动本位102

利己不损人的劳动本位104

劳动本位和共同利益的兼容105

一般道德要以经济道德为基础107

实现自我中的劳动产权本位109

自我实现和劳动产权本位的关系109

劳动所有权和享用权的分离111

第四章 莫把自由等闲看——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114

何谓人的自由115

人受到什么样的束缚115

自由的基本属性118

自由的发展规律123

自然支配人的阶段124

物支配人的阶段125

人的自由发展阶段129

解除双重束缚的同步性131

两种束缚的联系131

劳动成熟度与自由133

研究所有制的方法论136

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人”出发136

第五章 正本清源析“决裂”——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度136

制造所有制的是人139

在历史变迁中认识所有制140

“毋须有”的公有制140

原始社会瓦解的根本原因143

原始社会瓦解以后的所有制146

为了劳动的自由和解放147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悖论147

财产公有恰恰是为了劳动本位151

混沌如何产生156

分清两种貌合神离的财产公有160

诠释“彻底决裂”160

“彻底决裂”之“底”163

“决裂”并非发生在瞬间168

剥夺剥夺者不是“决裂”的唯一方式170

超前“决裂”是强扭的瓜173

恩格斯与列宁相距70年的对话173

适得其反的结果177

找不到感觉179

可怕的蜕变182

创始人在“决裂”时点上的失误及自我修正186

“彻底决裂”的时刻尚未到来186

对时点的重新估计189

恩格斯一生中的最后一篇论文191

马克思的假设已不存在193

十月革命的教训和列宁的觉醒193

十月革命的理论依据197

十月革命的生产力时点分析201

列宁的轻心203

及时的反思205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回味208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211

重新启动中国历史中的失误和邓小平的纠正214

特殊的历史轨迹214

建国时的生产力时点215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216

历史主动性的体现219

从清醒到幻觉220

“一大二公”的共产风223

人心思变226

为人民而思考228

与资本说再见不在今天230

第六章 世上何物最珍贵——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34

时代要求重新认识234

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在哪里234

传统劳动价值论面临挑战237

寻找中的偏差240

创新性劳动的价值241

被马克思遗忘的劳动241

疑惑中的思考245

技术上的原因250

马克思为什么会“忽视”250

为最广大的劳动群体仗义252

历史的局限是一张无形的网253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修订254

相对剩余价值从哪里来254

“不变资本”并非不变资本257

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剥削量无关259

走出分配的迷宫263

传统劳动价值论与劳动本位论的对立263

还是要让市场来决定267

一定要承认创新性劳动的价值269

再认识一下市场和计划274

市场原本不是经济调控手段274

第七章 但求效益最大化——社会主义的经济调控274

市场无心又无力277

计划不能包办一切281

马克思计划思想的是与非283

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283

社会主义的重要构件285

理论与实际的时差287

早了和糟了是一对孪生子291

时点错误中的计划变异291

与社会主义的目的相违背293

计划如何损害“1”的最大化295

艰难而大胆的一步298

毛泽东的率先怀疑298

冲破“姓社姓资”的讨论氛围301

正确理解邓小平的经济调控理论303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306

市场和计划的动态组合310

静态的探索没有意义310

市场退出的生产力条件313

计划实施的生产力条件314

计划与市场组合的动态分析316

第八章 梦里寻他千百度——社会主义的科学原型320

清晰中的模糊320

《共产党宣言》的使命320

模糊为何持续至今322

如何消除模糊326

第一阶段(O~A区间原始社会)的情况328

以自然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328

第二阶段(A~B区间农本社会)的情况330

以工具(资本)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332

第三阶段(B~C区间资本社会前期)的情况332

第四阶段(C~D区间资本社会后期)的情况335

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338

第五阶段(D~E区间人本社会第一阶段)的情况338

第六阶段(E交叉点以后)的情况340

人类社会的必然走向341

社会主义的科学原型341

“以人为本”的社会345

“三位一体”的捆绑游戏346

对社会主义模型的多种视角349

生产力的社会主义论349

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论352

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论354

在资本主义“健康”的背后357

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情结357

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358

资本主义如何死亡36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68

唯物史观中的“中国特色”3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点372

第九章 话到终了是科技——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377

社会主义和科学377

20世纪的“科技热”377

“科技热”的生产力背景380

科技造就社会主义382

黄河的血脉384

中国历史的辉煌和叹息384

延误的起飞386

站在第三个台阶上390

邓小平的远见卓识390

创新是灵魂391

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394

科学的春天在哪里396

认识跟上时代396

营造新的体制398

永恒的稀缺400

结语 在回归中实现403

后话 在攀登的软梯上408

参考文献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