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网络、IP与Internet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据网络、IP与Internet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0802213.jpg)
- (德)Martin P.Clark著;蔡丽,刘永军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000002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722页
- 主题词:计算机通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据网络、IP与Internet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1章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万维网(WWW)1
1.1 起源——ARPANET1
1.2数据通信分层协议的出现1
1.3 SNA(系统网络结构)3
1.4 DECnet4
1.5其他大型计算机厂商4
1.6 X.25(由ITU-T推荐)5
1.7 DTE(数据终端设备)、DCE(数据电路端接设备)、线路接口和协议6
1.8 UNI(用户-网络接口)、NNI(网络-网络接口)和INI(网间接口)8
1.9开放系统互连(OSI)9
1.10 EDI(电子数据交换)14
1.11 CompuServe,prestel,minitel,BTx(Bildschirmtext)和teletex15
1.12 UNIX在因特网发展史上的作用16
1.13 PC(个人电脑)的出现17
1.14局域网(LAN)18
1.15 LAN服务器、网桥、网关和路由器19
1.16 IP为什么会成为“开放”通信的标准20
1.17 IP(网际协议)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和文件20
1.18 电子邮件和域名系统(DNS)21
1.19HTML、Windows NT和万维网22
1.20因特网地址和域名22
1.22电子商务的出现23
1.21什么是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IAP(因特网访问提供商)23
第2章数据通信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24
2.1 二进制码24
2.2二进制码数字的光电表示和存储25
23用二进制码表示文本信息25
2.4 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25
2.5 EBCDIC和扩充的ASCII29
2.6二进制码传输图形图像的用法29
2.7二进制消息的解码——要求同步并且避免误码31
2.8数字传输32
2.9利用调制解调器对模拟介质上的数字信息的调制32
2.10检波和解调——误码和眼图40
2.11减少误码——再生、误码检测和校正41
2.12 同步43
2.13分组交换、协议和统计多路复用48
2.14对称和非对称通信:全双工以及其他术语52
2.15串行和并行通信53
2.16长距离线路的问题——遵守最大线路长度的需要54
第3章基本的数据网络和协议58
3.1数据网络的基本构件58
3.2第1层——物理层接口:DTE/DCE、线路接口和协议61
3.3第2层——数据链路层84
3.4第3层——网络层和网络层地址89
3.5第4层——传输层协议97
3.6第5至第7层的更高层的协议99
3.7协议栈和嵌套式的协议控制信息(PCI)102
3.8实际的网络协议栈表示法104
3.9协议封装105
3.10控制和管理协议105
3.11影响协议选择以及网络设计和操作的传播效果107
第4章局域网(LAN)109
4.1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标准109
4.2以太网(CSMA/CD,IEEE 802.3)110
4.4 以太网的链路层协议——LLC和MAC112
4.3 以太网标准(IEEE 802.3和IEEE 802.2)112
4.5 以太网的物理层——物理层信号(PLS)的基本功能118
4.6 以太网集线器(半双工中继器)119
4.7不同的物理层——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位以太网120
4.8局域网网段和中继器——扩展单个冲突域的范围124
4.9局域网交换机——局域网内的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和管理通信127
4.10其他类型的局域网(令牌环网和令牌总线)130
4.11局域网操作系统软件和局域网服务器137
4.12网络互连——网桥、交换机、VLAN、路由器和网关138
第5章广域网、路由器和网际协议(IP)145
5.1 WAN(广域网)、路由器、网际协议(IP)和IP地址145
5.2路由器的主要功能146
5.3单播、广播、多播和任播转发150
5.4路由表的格式——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152
5.5路由表约定154
5.6简单路由控制机制:生存期(TTL)和跃距数限制域155
5.7网际协议版本4(IPv4)155
5.8 ICMP(网络控制消息协议)161
5.9网络地址分配方案(IPv4)163
5.10区分服务(区分服务和DS域)168
5.11 网际协议版本6(IPv6)172
5.12 IPv6的ICMP177
5.13 IPv6的地址分配178
5.14多播182
6.1 路由表:变更后的静态和动态路由表187
第6章路由表和协议187
6.2通过比较可选的路由距离或代价选择最佳路由188
6.3存储、更新和重新计算路由表和路由数据库190
6.4路由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191
6.5路由表中的目的地址的描述193
6.6路由协议和相关算法及测量194
6.7网络间的路由信息分发195
6.8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协议的路由方法197
6.9初始化路由协议:邻居发现和“hello”程序199
6.10路由协议以及与IP协议的关系200
6.11不同网络路由协议的使用200
6.12 RIP(路由信息协议)202
6.13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207
6.14 BGP4(边界网关协议版本4)225
6.15源网络和目的网络内与路由相关的问题232
6.16路由管理问题239
第7章传输服务和协议241
7.1主机之间的传输服务和端对端的通信241
7.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45
7.3 TCP(传输控制协议)246
7.4资源预留协议(RSVP)260
7.5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265
8.1基于IP的数据网构成和层次274
第8章IP网络实施:构件、骨干网和接入274
8.2因特网、企业内部网、外部网和VPN(虚拟专用网)276
8.3 IP骨干网的典型技术279
8.4接入网络技术286
8.5链路建立和控制292
8.6无线接入技术303
8.7主机性能和IP通信软件305
第9章网络管理307
9.1通过控制端口进行管理和配置307
9.2基础网络管理:报警、命令、轮询、事件和陷阱308
9.3管理信息库(MIB)和管理对象(MO)310
9.4管理信息结构(SMIv1和SMIv2)312
9.5管理信息库第2版(mib-2或MIB-Ⅱ)313
9.6远程网络监控(RMON)317
9.7网际协议第6版的管理信息库(IPv6MIB)324
9.8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325
9.9 ISO管理模型:FCAPS,TMN,Q3和CMIP/CMISE338
9.10网络管理工具341
第10章数据网络和互联网应用348
10.1计算机应用和数据网络:应用层协议348
10.2Telnet351
10.3 FTP(文件传输协议)355
10.4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362
10.5安全shell程序和协议(SSH or SECSH)364
10.6 RTP/RTPC:在IP网络上传输实时信号377
10.7应用、协议和现实的网络380
10.8其他网络/应用协议382
第11章万维网(WWW)385
11.1万维网(WWW)的出现385
11.2域名系统(DNS)386
11.3因特网缓存协议(ICP)394
11.4 WINS,Windows2000 ADS,Novell NDS394
11.5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394
11.6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401
11.7 Web浏览器404
11.8基于Web的应用405
12.1 电子邮件样例407
12.2电子邮件的益处407
第12章电子邮件(E-mail)407
12.3 Internet邮件传输系统(MTS)的工作原理409
12.4 Internet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410
12.5 Internet邮件格式412
12.6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416
12.7 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IMAP4)420
12.8邮局协议版本3(POP3)423
13.1机密性和相互连接间的交换427
13.2网络数据保护:主要威胁类型和应对方法427
第13章网络数据安全427
13.3 目的访问控制方法430
13.4防火墙434
13.5路径保护441
13.6网络接入访问控制455
13.7加密462
13.8针对安全协议的应用层接口470
13.9威胁数据安全和可靠网络运作的其他方式470
第14章服务质量(QoS)、网络性能及优化474
14.1 网络性能管理的框架474
14.2服务质量(QoS)及网络性能(NP)476
14.3服务质量(QoS)、服务类型(ToS)及服务类(CoS)477
14.4数据网络通信量理论:衡量数据网络482
14.5应用程序设计因素影响服务质量490
14.6设计有效、可靠、健壮的网络491
14.7网络操作及性能监测499
14.8网络管理、备份及恢复500
14.9在实践中优化性能508
第15章IP面临的挑战512
15.1 网络收费512
15.2网络架构、互连和结点513
15.3服务质量(QoS)和网络运行性能(NP)513
15.4构建网络的高速和实时性513
15.5网络管理514
附录A协议地址、端口号、服务接入点标识符(SAPI)和通用表达格式515
附录B Internet的高级域名(TLD)与—般域名531
附录CInternet国家代码、高级域名(ccTLD-ISO 3166-1)532
附录D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请求注解(RFC)列表536
附录E LAN和MAN的IEEE802标准550
附录F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553
附录G接口、电缆、连接器和管脚输出559
附录H X.25分组交换(ITU-T的X.25)574
附录I 帧中继579
附录J异步传输模式(ATM)585
术语600
缩写和标准快速参考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