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国防教育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国防教育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0787336.jpg)
- 杨泰,张跃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482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国防教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国防教育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防1
第一节 中国国防概述1
一、现代国防概述1
二、中国国防的历史及其启示3
第二节 中国国防法规15
一、国防法规体系15
二、中国国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16
三、大学生参加军训是法定义务24
第三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26
一、新中国国防建设回顾26
二、中国国防建设成就30
三、国防建设的体制和目标33
第四节 中国的武装力量39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39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55
三、后备力量57
第二章 中国的军事思想5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59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发展59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60
三、主要代表著作—《孙子兵法》62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70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70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73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92
第三节 邓小平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思想93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93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93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作用102
第四节 江泽民的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103
一、迎接“两个挑战”,从严治军103
二、坚持“两个武装”,坚实建军根本104
三、实现“两个转变”,坚持强军举措105
四、确立发展策略,抓好“两个先行”106
五、坚持质量标准,建成“两个之师”107
六、落实“五句话”,进行全面质量建设108
第三章 当代世界军事110
第一节 战后国际战略环境概述110
一、两极格局110
二、两极格局的终结112
第二节 当代国际战略格局114
一、当代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14
二、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116
第三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118
一、中国安全环境的演变与现状118
二、中国安全环境的发展趋势121
三、国家的安全观126
第四章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130
第一节 现代军事高技术概述130
一、概念与分类130
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133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作战的影响135
第二节 现代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137
一、夜视技术137
二、隐身伪装技术140
三、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技术148
四、电子对抗技术155
五、自动化指挥技术159
六、军事航天技术166
七、军用激光技术173
第五章 高技术战争177
第一节 高技术战争概述177
一、高技术战争的演变历程177
二、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182
第二节 高技术战争的特点190
一、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制胜因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190
二、战场的大纵深、高立体特点更加明显191
三、战争的节奏加快、进程缩短191
四、协同作战更加复杂、困难192
五、战场指挥控制更趋自动化193
六、制电磁权的斗争更趋激烈193
七、高能释放形态使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94
八、对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6
第三节 高技术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要求197
一、继续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197
二、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198
三、坚持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201
四、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204
五、加强高技术条件下以劣胜优的信心206
第六章 战地救护209
第一节 现代红十字运动209
一、红十字会简介209
二、中国红十字会211
第二节 现代战地常规救护213
一、战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213
二、几种特殊战伤的处理215
第三节 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地救治和防护216
一、高技术战争战伤救治技术216
二、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救护的趋势219
三、战场上的生化防护221
四、从美陆军先进核生化(NBC)防护系统看战地生化防护的发展动向225
附录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