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文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大文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773575.jpg)
- 谢无量编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中华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30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文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1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文学之定义1
第一节 中国古来文学之定义1
第二节 外国学者论文学之定义3
第三节 文学研究法4
第四节 文学之分类6
第二章 文字之起原及变迁9
第一节 总论9
第二节 字音之变迁12
第三节 字形之变迁17
第四节 字义之变迁21
第五节 字类分析与文章法24
第三章 古今文学之大势26
第一节 总论26
第二节 时势与作者31
第三节 精神上之观察35
第四章 中国文学之特质38
第一节 文字最古之特质38
第二节 美之特质40
第五章 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编之区分41
卷二45
第二编 上古文学史45
第一章 邃古文学之渊源45
第一节 名与字之起原45
第二节 诗之起原47
第三节 散文之起原50
第二章 五帝文学51
第一节 黄帝正名及仓颉造字51
第二节 黄帝时文学及于后来之影响53
第三节 唐虞文学56
第三章 夏商文学59
第一节 禹之功烈与文学59
第二节 夏之杂文学62
第三节 商文学64
第四章 周之建国及春秋前之文学67
第一节 周初文学67
第二节 周之制作与周公69
第三节 成康以后之文学71
第四节 宣王中兴及西周之文学74
第五章 孔子与五经78
第一节 孔子正名与删述之渊源78
第二节 诗与文学80
第三节 书与文学83
第四节 易与文学86
第五节 礼与文学89
第六节 春秋与文学92
第七节 孔子弟子传业97
第六章 春秋时杂文体101
第七章 战国文学106
第一节 总论106
第二节 杨墨110
第三节 孟荀112
第四节 庄周115
第五节 纵横家及滑稽派117
第六节 韩非119
第七节 骚赋之兴起121
第八章 秦文学126
卷三129
第三编 中古文学史129
第一章 汉高创业与楚声之文学129
第二章 博士派之文学130
第一节 秦博士之馀势130
第二节 贾谊131
第三节 ?错买山133
第三章 贵族之倡导135
第一节 楚元王135
第二节 吴王濞137
第三节 梁孝王武138
第四节 淮南王安144
第四章 武帝时代文学之全盛145
第一节 武帝之文翰145
第二节 经术派148
第三节 历史派151
第四节 词赋派155
第五节 纵横派159
第六节 滑稽派及小说161
第七节 小学派165
第八节 新声乐府166
第九节 诗歌168
第五章 昭宣以后之文学170
第一节 盐铁论170
第二节 王?172
第三节 匡衡174
第四节 谷永176
第五节 刘向父子177
第六节 扬雄182
卷四189
第六章 经术变迁与文学之影响189
第一节 古学派之兴189
第二节 今古学派之争及其混合192
第七章 二班与史学派194
第一节 班氏父子194
第二节 蔡邕197
第八章 东京之词赋与诗体200
第一节 冯衍200
第二节 张衡202
第三节 傅毅李尤205
第四节 崔骃父子及其以后之词赋207
第五节 诗歌乐府之新体210
第九章 王充与评论派之文学215
第十章 佛教之输入218
第一节 牟融理惑论218
第二节 反切之始219
第十一章 建安体与三国文学221
第一节 曹氏父子之文学及建安七子221
第二节 吴蜀文学226
第十二章 魏晋老庄学派及名理之影响228
第一节 正始文学228
第二节 竹林七贤231
第十三章 大康文学236
第一节 总论236
第二节 二陆三张两潘一左237
第十四章 晋之历史家与小说家244
第十五章 永嘉以后之文学246
第一节刘琨郭璞与江左之风尚247
第二节陶潜250
卷五253
第十六章 南北朝佛教之势力及文笔之分途253
第一节 儒道与佛教之争253
第二节 南北朝文笔之分256
第十七章 元嘉文学261
第一节 颜谢261
第二节 范晔与史学265
第十八章 永明文学268
第十九章梁文学276
第一节 梁初文学及诸帝之词翰276
第二节永明体之馀势277
第三节 文选与诗文评283
第二十章陈文学289
第二十一章北朝文学293
第一节 北魏文学293
第二节 北齐文学296
第三节 北周文学300
第二十二章 隋之统一及文学306
第一节 南北思潮之混合及文体变革之动机306
第二节 新声及律体之复盛309
卷六315
第四编 近古文学史315
第一章 唐初文学与隋文学之馀波315
第一节 唐文学总论315
第二节 唐初之风尚与陈隋文人319
第三节 太宗之文翰及十八学士321
第四节 经术之统一及小学324
第五节 诸史之纂集328
第二章 上官体与四杰331
第一节 上官体331
第二节 王杨卢骆四杰333
第三章 武后及景龙时文学336
第一节 武后时文学之盛336
第二节 珠英学士与沈宋338
第三节 陈子昂与富吴体343
第四节 刘知几346
第五节 景龙文学348
第四章 开元天宝之文学351
第一节 开元天宝文学总论351
第二节 燕许352
第三节 李杜355
第四节 王孟高岑与当时之诗人361
第五节 萧李诸人之古文367
第六节 元结与箧中集371
卷七375
第五章 大历文学375
第一节 韦应物与刘长卿375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379
第六章 韩柳古文派383
第一节 韩柳古文之渊源383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387
第三节 韩门诸子393
第七章 元和长庆间之诗体397
第一节 元白与刘白397
第二节 李贺刘枣强404
第三节 孟郊贾岛406
第四节 张籍姚合409
第八章 晚唐文学413
第一节 杜牧413
第二节 温李416
第三节 三十六体及唐末四六421
第四节 司空图与方干425
第五节唐风集与三罗429
第九章 五代词曲之盛433
卷八439
第十章 宋文学之大势及五代文学之馀波439
第一节 宋文学总论439
第二节 五代文学之馀波442
第三节 宋初古文444
第四节 九僧与西昆体448
第十一章 庆历以后之古文复兴452
第一节 庆历前后之风尚与西昆派之反动452
第二节 欧阳修460
第三节 曾巩王安石464
第四节 三苏472
第十二章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478
第十三章 道学派与功利派之文体484
第一节 周张程朱之道学派文体484
第二节 永嘉永康之功利派文学492
第十四章 南渡后之诗体496
第一节 陆范杨尤四大家496
第二节 四灵诗派及严沧浪499
第三节 宋遗民诗体504
第十五章 宋四六506
第十六章 宋之词曲小说508
第一节 词体之变迁508
第二节 平话及戏曲之渊源516
卷九525
第十七章 辽金文学525
第十八章 元文学及戏曲小说之大盛532
第一节 元之诗文532
第二节 元之词曲杂剧538
第三节 元之小说546
第十九章 明初文学550
第一节 明初古文550
第二节 明初之诗557
第二十章 台阁体563
第二十一章 弘正文学565
第一节 何李565
第二节王守仁571
第二十二章 嘉靖万历文学573
第一节 嘉靖八才子及归有光之古文573
第二节 李王七子之诗体578
第三节 公安体与竟陵体584
第二十三章 明之戏曲小说587
卷十595
第五编 近世文学史595
第一章清初遗臣文学595
第一节 侯魏之古文595
第二节 钱吴之诗597
第三节 黄宗羲顾炎武600
第二章 康熙文学604
第一节 王士祯与诗604
第二节 方苞与古文609
第三章 乾嘉文学612
第一节汉学及考证学之盛612
第二节 乾嘉诗体615
第三节 桐城派及阳湖派之古文618
第四节 骈文及词体622
第四章 清代之戏曲小说627
第五章 道咸以后之文学及八股文之废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