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三编 第2册 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学之探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庆彰主编;吴建明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652871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三编 第2册 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学之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壹、「生命的学问」之意涵1
贰、「天人合德」哲学之研究旨趣5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8
壹、研究范围8
贰、研究方法9
一、基本哲学范畴之釐清9
二、诠释学方法之应用13
第三节 内容梗概与篇章安排17
第二章 孔孟天人思想之演进21
第一节 殷周天人思想之内涵25
壹、殷商之天人思想27
贰、周代之天人思想32
第二节 孔子天人思想之探究41
壹、孔子天论之釐析46
一、《论语》「天」之意涵47
二、孔子对「命」的点示50
贰、孔子人性论之釐析57
一、孔子「性相近」一词解义57
二、孔子「以仁定性」之意涵62
(一)由「欲仁得仁」说「仁」之内在义64
(二)由「为仁由己」说「仁」之实践义64
(三)由「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说「仁」之推扩义65
第三节 孟子天人思想之探究67
壹、孟子心性论之釐析70
一、《孟子》之「心」论70
(一)「心」之内在普遍超越义71
(二)「心」为自律主体义73
(三)由「人心之不忍」处说「仁义之心」76
二、《孟子》之「性」论77
(一)即心言性80
1.关于「杞柳之喻」的评论83
2.关于「湍水之喻」的评论84
3.关于「生之谓性」的评论85
(二)仁义内在86
贰、孟子天论之釐析89
一、《孟子》「天」之意涵90
二、孟子对「命」的思考93
(一)性命对扬93
(二)正命、俟命与立命96
小结100
第三章 《中庸》、《易传》天人思想之探究103
第一节《中庸》、《易传》文献定位之说明103
壹、《中庸》文献相关问题之釐清104
一、《中庸》之作者与成书年代104
(一)历代学者对《中庸》作者与成书年代之看法106
1.汉迄唐学者的看法106
2.宋代学者的看法107
3.清代学者的看法108
(二)当代学者对《中庸》作者与成书年代之看法110
1.《中庸》成于孟、庄前后110
2.《中庸》成于周秦之际或汉初111
3.《中庸》成于孟子后至周秦之际111
二、《中庸》义理性格之衡定112
(一)《中庸》乃汇通孔孟老庄之学112
(二)《中庸》乃秦汉以后属混杂思想113
(三)《中庸》为孔孟之学的圆满发展115
贰、《易传》文献相关问题之釐清119
一、《易传》之作者与成书年代119
(一)《周易》文献相关问题说明120
(二)《易传》文献相关问题说明125
1.《易传》的成书与年代问题125
2.《易传》与孔子的关系131
二、《易传》义理性格之衡定135
(一)《易传》思想性格定位之诠释评估136
(二)《易传》义理与孔学之关联性140
第二节《中庸》天人思想之探究143
壹、《中庸》天论之釐析145
一、义理之「天」147
二、义理之「命」150
三、义理之「性」152
贰、《中庸》「诚」之意涵153
一、「诚」之本体论意涵155
二、「诚」之工夫论意涵157
第三节《易传》天人思想之探究160
壹、《易传》天道论之形上系统解析161
一、《易传》「易」之意涵釐析161
(一)易之三义161
(二)易道之形上意涵164
二、《易传》乾坤之形上原理170
(一)乾元171
(二)坤元174
三、《易传》「神」之意涵177
(一)「神」之本体义178
(二)「神」之妙运义181
贰、《易传》之性命论183
一、《易传》「仁」之意涵183
二、《易传》「性」之意涵185
三、《易传》「命」之意涵187
(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189
(二)「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190
(三)「窮理尽性以至于命」190
小结194
第四章 「天人合德」工夫论之探究197
第一节 孔子「天人合德」工夫之探究198
壹、下学上达199
贰、践仁知天201
一、「忠恕」之道的推扩义203
二、尽义知命205
第二节 孟子「天人合德」工夫之探究206
壹、孟子之心性工夫206
一、尚志209
二、存养与扩充之工夫210
(一)求放心211
(二)养其大体212
(三)扩充四端214
(四)反求诸己215
(五)养气215
(六)明善诚身践形成圣217
贰、孟子「心——性——天」之工夫进路217
一、「尽心知性以知天」218
二、「存心养性以事天」219
三、「修身不贰以立命」222
第三节《中庸》「天人合德」工夫之探究224
壹、「率性」之工夫225
贰、至诚尽性226
一、慎独227
二、致中和229
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30
第四节《易传》「天人合德」工夫之探究233
壹、《易传》工夫论之解析233
一、《易传》之成性工夫233
二、窮理尽性235
三、窮神知化238
贰、《易传》卦理之修养工夫239
一、乾元之自强不息239
二、坤元之顺成能受246
参、《易传》「天人合德」之圣人观248
小结250
第五章「天人合德」之演进与发展253
第一节 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学之圆成255
壹、孔孟心性之学的建立255
贰、《中庸》、《易传》「道德的形上学」之建立265
一、《中庸》、《易传》为先秦儒学之发展268
二、《中庸》、《易传》为先秦儒家调适上遂之圆满发展272
三、《中庸》、《易传》为「道德的形上学」之建立275
参、「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277
一、「道德的形上学」乃「实践的形上学」277
二、「道德的形上学」承认人有「智的直觉」278
三、「道德的形上学」与海德格基本存有论之差异285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宗教意涵之探析290
壹、儒家思想对当代宗教的反思292
贰、「礼」之宗教意义296
参、「天人合德」道德宗教之证成302
小结307
第六章 结论309
壹、「天人合德」哲学之价值与意义309
贰、「天人合德」之发展历程与架构311
参、「天人合德」之道德宗教意义314
参引书目319
壹、引用书目319
一、原典典籍319
二、当代专著321
三、期刊论文327
贰、参考书目329
一、当代专著329
二、期刊论文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