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四 中国现代银行 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任用与团队激励成功模式 第4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四 中国现代银行 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任用与团队激励成功模式 第4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3/30738793.jpg)
- 詹向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ISBN:97878052965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395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3页
- 主题词:银行-经济管理-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创新运营成功模式全集 模式四 中国现代银行 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任用与团队激励成功模式 第4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模式四 中国现代银行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任用与团队激励成功模式1781
第四册目录1781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保险制度与实务1781
第一节 保险制度概述1781
一、保险与社会保险与公司保险1781
(一)保险1781
(二)社会保险1782
(三)公司保险1783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1784
(一)建立阶段(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1784
(二)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1784
(三)调整与改革阶段1784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保险管理实务1785
一、失业保险1785
(一)失业保险的特性1785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用1786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1787
二、养老保险1787
(一)社会养老1787
(二)社会养老的实现形式——养老保险1788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788
三、医疗保险1789
(一)医疗保险的概述1789
(二)建立医疗社会保险的因素1789
(三)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1790
(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设想1791
四、工伤保险1792
(一)涵义1792
(二)工伤保险必须遵循的原则1792
(三)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框架及改革设想1793
(四)现有的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793
(五)工伤保险的改革工作要分五步走1793
第三节 国外商业银行保险实务成功模式1794
一、西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1794
二、瑞士、英国、德国、法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1795
(一)基本概况1795
(二)四国体制和基金运营管理的异同1796
三、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管理1798
(一)预防1798
(二)康复1798
(三)待遇给付1799
四、美国医疗保险探秘1800
(一)私人医疗保险1800
(二)社会医疗保险1800
(三)福利性医疗服务1801
【专家论坛】1801
发挥银行薪酬激励作用1801
薪酬改革 何日破冰1801
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设计模型1803
国企薪酬管理的公有制陷阱1806
【银行家说】1809
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之我见1809
由薪酬调研浅议商业银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思路1811
【本土探索】1814
抓“工效挂钩” 促业务发展1814
改革创新带来大变化1816
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1818
【国际典范】1821
施乐健康方案1821
英国岗位健康与安全法1821
通用的薪金和奖励制度1823
透视通用在中国的人才与市场战略1824
朗讯公司的薪酬管理1826
日美企业报酬制度的比较借鉴1828
第十七编 现代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之三——员工持股计划1832
第一章 员工持股计划理论1832
第一节 员工持股计划概述1832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1833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及发展概况1833
三、员工持股计划带来的好处1833
第二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操作结构1834
第三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1835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原则1835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操作步骤1835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办法1836
(一)广而告之1337
(二)通报员工1837
(三)由股东做出向员工发放股份的决定1837
(四)董事会和稽核员听证后做出决定1837
四、典型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内容1838
(一)主要精神与方法1838
(二)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做法1839
(三)典型员工持股计划的交易结构及运作程序1840
第四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分析1840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权益效应1841
(一)纵向权益1841
(二)财富分配1841
(三)横向权益1841
二、员工持股计划和经济效率1841
三、员工的工作效率1842
第五节 员工持股计划与股票期权计划的区别1843
第二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国外发展1845
第一节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1845
一、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1845
二、分享经济与员工持股计划1846
三、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1847
(一)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1847
(二)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1847
四、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形式与特点1848
(一)与员工退休计划紧密结合1848
(二)建立在预期劳动支付的基础上1848
(三)员工拥有的股份是与员工的年薪挂钩进行分配1848
(四)公司向员工出售股份,在资产含量上做出了明显让步1848
(五)员工持股要受到今后为公司服务的年限限制1848
(六)注重利益而淡化股权的充分行使1849
五、税收与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1849
六、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操作1849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步骤1849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1850
七、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与现状1851
八、美国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852
(一)存在的不足1852
(二)存在的问题1852
第二节 欧洲的员工持股计划1852
一、法国员工持股计划1854
(一)资本的清偿1856
(二)资本增加的额度1856
(三)认购价1856
(四)非正式上市的企业1856
(五)认购期限1856
(六)认购开始1856
(七)认股申请书签名1856
(八)建立认股者名单1856
二、荷兰员工持股计划1856
(一)直接参与1857
(二)金融参与1857
(三)制度参与1858
三、英国员工持股计划1859
(一)利润分享计划1859
(二)可完全支配的认股权计划1859
(三)股票储蓄计划1859
第三节 转轨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员工持股计划1861
一、捷克的凭证式私有化1861
二、俄罗斯的员工持股计划1862
(一)议会立法1862
(二)规定公司化进程1863
(三)政策规定1863
(四)股票拍卖1863
(五)降低国家补贴,调整银行利率1863
(六)企业领导体制1863
三、新加坡的员工持股计划1864
(一)持股员工的范围1864
(二)管理机构1864
(三)资格1864
(四)员工持股选择计划的持股比例1864
(五)员工持股的价格1864
(六)出售日期1864
(七)权利1865
(八)选择计划的终止1865
(九)持续期间1865
第四节 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比较1865
一、国外员工持股制度1865
二、我国员工持股制度1866
(一)相同点1866
(二)不同点1866
三、国外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的启示1867
四、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1868
(一)在中国国企改革特别是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应变一元投资主体为多元投资主体1868
(二)美国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员工广泛参与”的原则值得借鉴1868
(三)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法律法规1869
(四)员工持股资金的来源将是一个难点1869
五、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要注意的问题1870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建立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1870
(二)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法律法规1870
(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1870
(四)在划分内部职工股时应尽量量化到员工个人1870
(五)建立员工持股基金来管理内部员工持股1871
(六)适当限制内部员工股的权利范围1871
(七)正确确定不同企业在进行内部员工持股改革时的侧重点和适用性1871
第三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推广1873
第一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引入1873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形成1873
二、利润分享制度下的公司制度创新1874
三、员工持股计划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1875
(一)可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重塑1875
(二)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1875
(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1876
(四)有利于培育职业企业家1876
第二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和问题1877
一、员工持股的发展过程1877
二、员工持股出现的问题1878
(一)员工持股动机背离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1878
(二)员工持股的实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1878
(三)员工股份的管理不规范1879
第三节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配套条件1879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1879
(一)维护员工代理机构的合法性1880
(二)鼓励和支持员工支付预期劳动的行为1880
二、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税收支持政策1881
(一)财政支持政策1881
(二)税收支持政策1881
(三)金融支持政策1881
第四章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沿革和操作流程1882
第一节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背景、现状、特点和制度类型1982
一、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产生的背景1982
(一)从社会经济宏观层次看1883
(二)从政府角度看1883
(三)从企业角度看1883
(四)从企业改革的现实角度看1883
二、我国员工持股的现状和主要特点1884
(一)员工持股在股份合作制中的实践和特点1884
(二)员工持股在股份公司中的实践和特点1885
(三)我国员工持股的主要类型和特点1885
第二节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1886
一、我国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持股面临的问题1886
(一)职工持股的激励强度下降1886
(二)企业效益出现下滑趋势,不少企业陷入困境1887
(三)改制企业的公司形式不规范1887
二、职工持股在股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1888
三、员工持股在中国的实践趋势1889
第三节 我国员工持股的操作流程1889
一、进行可行性研究1890
二、聘请专业机构1890
三、评估确认股价1890
四、确定持股比例1890
五、明确认购主体1890
六、解决资金来源1891
七、制定操作方案1891
八、进入审批程序1891
第五章 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员工持股计划1892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与现状1892
一、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1892
二、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1893
(一)我国金融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差距1894
(二)我国金融企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人才1895
第二节 证券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1895
一、员工持股计划在证券公司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地位1895
二、员工持股计划对于证券公司股权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1896
三、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1897
(一)应该完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改变公司单一国有股东的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1898
(二)证券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还可以是在其他行业非常成功的企业或企业集团1898
(三)如果政策允许,证券公司完全可以积极寻求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1898
第三节 商业银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1901
一、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和问题1901
二、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1902
三、商业银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1902
四、商业银行实行股份期权的方法1903
【专家论坛】1903
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建立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机制1903
如何进行企业经营者团队持股设计1905
对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之浅见1908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持股制度1911
如何设计“职工持股计划”方案1915
【银行家说】1918
银行债权转为股权之理论1918
【本土探索】1921
员工持股计划实现模式指南1921
我国企业职工持股需要统一规范1924
【国际典范】1930
美国员工持股公司的市场表现1930
奔驰公司通过员工参股提高效率1934
科用公司如何把职员变成股东1935
国外职工持股法律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1936
第十八编 现代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之四——股票期权激励1942
第一章 股票期权激励概论1942
第一节 股票期权概述1942
一、什么是股票期权1942
二、股票期权的类型1943
(一)经营者股票期权1943
(二)激励性股票期权1943
(三)非限定性股票期权1943
(四)非标准股票期权1943
三、股票期权制的特点1944
四、股票期权制的优点与弊端1944
(一)股票期权制的优点1944
(二)股票期权制的弊端1945
第二节 股票期权理论基础与效应分析1945
一、股票期权制的历史演进1945
二、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1946
(一)代理理论1946
(二)合作预期理论1946
三、股票期权的效应分析1946
(一)效应分析目标1946
(二)Jensen和Murphy的研究成果1947
(三)Haubirich的研究理论1947
(四)Hall的研究成果1947
(五)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1948
第三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法律依据1948
一、来自法律层面的障碍1948
(一)股票的流通1948
(二)税收政策1949
(三)股票的来源1949
二、期权制度的法律本质1949
(一)期权不是内部职工持股1949
(二)股票期权不是期股1950
第四节 股票期权计划的技术构成1950
一、施行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1950
(一)新增发行1950
(二)大股东转售1950
(三)以其他方的名义回购1950
二、授予的股票数量1950
三、授予协议1951
四、等待期1951
五、有效期1952
六、股票期权计划的参与人1952
(一)参与人员范围1952
(二)关于公司监事的参与资格问题1952
(三)关于独立董事的参与资格1952
七、执行权利1952
八、支付的方式1952
(一)现金行权1952
(二)股票互换1953
(三)无现金行权1953
(四)无现金行权并出售1953
九、股票期权计划的赠予标准1953
(一)能力1953
(二)职务1953
(三)业绩1953
第五节 经营管理者的薪酬现状结构和制度1954
一、影响经营管理者报酬的因素1954
(一)产品市场的竞争情况1954
(二)个人和组织价值观的共享程度1954
(三)文化背景的不同1954
(四)企业内部的竞赛1954
(五)资本市场的竞争1954
(六)所面临的经理市场的竞争程度1955
二、薪酬现状结构1955
(一)年薪制1955
(二)经营者持大股1955
(三)股票期权制1955
三、激励约束机制1956
(一)监督机制1956
(二)利益机制1956
(三)市场机制1956
第二章 国外股票期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957
第一节 世界各国股票期权制度发展概况1957
一、德国的经验1957
(一)经理报酬与股价是“两股道上跑的车”1957
(二)独特的双重委员会制度1957
(三)大股东才有资格当监事1957
二、法国的经验1958
(一)法国政府对职工持股的税收优惠1958
(二)职工认购股票规定1958
(三)具体做法1958
三、新加坡的经验1958
(一)职工持股的价格1958
(二)出售日期1958
(三)权利1958
(四)选择计划的终止1959
(五)持续期间1959
(六)持股员工的范围1959
(七)管理机构1959
(八)资格1959
(九)职工持股选择计划的持股比例1959
四、日本的经验1959
(一)经理更具长期行为1959
(二)法人互相持股、互相控制1959
(三)银行是重要的监督者1960
第二节 美国股票期权的发展历程1960
一、美国股票期权的发展1960
二、管理者股票期权的作用1961
(一)理顺了公司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1961
(二)理顺了对称的利益与风险关系1961
(三)理顺了个人收益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1961
三、美国股票期权制存在的问题1961
(一)最大的股东是机构投资者1961
(二)保护股东利益的股票期权制1961
(三)经理“一手遮天”1962
四、管理者股票期权实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962
(一)不参加ESO的对象1962
(二)ESO的外部环境1962
(三)ESO的负面影响1962
(四)ESO行权时际(出售时)1962
(五)ESO纳税1962
(六)ESO的管理1962
(七)ESO的所需股票来源1962
(八)ESO的行权期1962
(九)ESO行权方法1962
(十)ESO行权价格1963
第三节 西方国家股票期权计划的一般操作模式1963
一、一般企业的操作步骤1963
(一)设立员工股份信托基金1963
(二)设置悬置账户1963
(三)员工广泛参与1963
(四)参与各方的获益限制1963
(五)获取股权的限定1963
(六)投票权利1963
(七)多样化投资选择1963
(八)分红及利益分配1964
(九)员工股票的价值评估1964
(十)股票回购规定1964
(十一)信托人的资格1964
(十二)税收优惠1964
(十三)公司补助1964
二、股票期权所得如何纳税1964
(一)对员工而言1964
(二)对公司而言1964
三、一个标准的股票期权计划的步骤1965
第四节 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与股票期权制度的有关规定1965
一、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兴起1965
二、创业板对投资者的要求1965
(一)严谨的内部监管1965
(二)即时的信息披露1966
(三)董事的品格优良及正直1966
(四)行业经验1966
(五)管理层的分工清晰,延续性强1966
(六)回报率高1966
(七)行业吸引1966
(八)全面的财务资料1966
(九)透明度高1966
(十)不存在利益冲突1966
三、保荐人资格1967
四、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对象1967
五、在会计方面创业板与主板上市规则的特点比较1967
第三章 股票期权计划的方案设计与规范操作1969
第一节 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实践与作用1969
一、股票期权在中国的现实意义1969
二、我国在股票期权征税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具体做法1970
(一)个人所得税1970
(二)企业所得税1970
三、我国股票期权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971
(一)上市公司的经理人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1971
(二)期权奖励大小比例的确定1971
(三)经营者资金有限,无力购买股票权1971
第二节 股票期权的规范设计、操作与存在的问题1972
一、股票期权的规范设计1972
(一)资金来源1972
(二)股票来源1972
(三)授予数量1972
(四)行权价格1973
(五)行权时间1973
(六)授予条件1973
(七)考核监督1974
二、股票期权的执行办法1974
(一)现金行权1974
(二)无现金行权并出售1974
(三)无现金行权1974
三、股票期权的操作1975
(一)期权的授予1975
(二)期权的待权与获权1975
(三)期权的执行1975
(四)期权计划下股票的处置与售出1976
(五)股票期权的取消与终止1976
第三节 股票期权规范设计中的法律事务1977
一、法定期权与非法定期权的区别1977
二、法律的监督1977
三、来自于法律层面的障碍1977
(一)税收政策不合理1977
(二)股票的来源1978
(三)股票的流通1978
第四节 股票期权计划的方案设计1979
一、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负责和管理机构1979
二、持续进行业绩评价和加强管理1979
三、明确股票期权计划的目标1980
四、制订规范的计划文件1980
第四章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计划1980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实施1981
一、股票期权计划的股份来源1981
二、股票期权的行权与出售1982
三、上市公司中行权价格的确定1982
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1982
五、股票期权的授予规模1983
六、股票期权的期限问题1983
第二节 证券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1983
一、证券公司实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必要性1983
二、我国股市现存的问题1983
三、实施方案1984
(一)上市后,实行一般意义上的期股计划1984
(二)加强宣传力度,促进观念的转变1984
(三)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为股票期权制度的施行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1984
(四)我国股市常有起落,公司股价的表现会受到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1984
(五)可以试行在行权日要求经理人员必须按行权价购买1985
(六)试行“准股票期权”计划1985
第三节 商业银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1986
一、商业银行实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原因1986
二、商业银行的压力1986
三、股票期权激励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作用1986
(一)股票期权有利于纠正经营者的短视心理1986
(二)股票期权有利于降低激励成本和代理成本1987
(三)股票期权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1987
(四)股票期权有利于激发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87
四、股票期权激励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1988
(一)行权价格的确定问题1988
(二)授予额度的确定问题1988
(三)监督机制的健全问题1988
(四)激励范围的选择问题1989
(五)行权时间的确定问题1989
【专家论坛】1989
看涨期权理论与股票期权的制度设计1989
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1992
股权激励——最富成效的激励制度1997
论股权激励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98
股票期权制度——创业板企业的“金手铐”2001
对经理的股票期权激励2003
试论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应用2008
股票期权制度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创新2013
第四部分 现代商业银行团队建设、团队沟通与企业文化运作模式2021
第十九编 现代商业银行团队建设操作实务2021
第一章 现代商业银行的高效率团队建设与企业凝聚力2021
第一节 团队与团队精神2021
一、团队精神的文化根源分析2021
(一)美国的个人主义至上观2021
(二)日本的群体意识观2022
二、团队的含义及建立团队的意义2022
(一)团队的含义2022
(二)团队的分类2023
(三)组建团队的重要性2023
三、团队精神2023
(一)团队精神的含义2023
(二)团队精神的表现2024
(三)团队精神的作用2024
(四)团队精神的底蕴2025
(五)团队精神的作用因子2025
(六)团队精神的促进分析2026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团队精神及其培育2027
一、商业银行团队精神概述2027
二、商业银行团队精神培育因素分析2027
(一)完善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2027
(二)寻找团队成员积极的品质2027
(三)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2028
(四)相信并寄希望于其他队员2028
(五)强化物质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2028
(六)想办法让成员理解和支持你2028
(七)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2028
(八)时常检查自己的缺点2028
(九)保持足够的谦虚2029
(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2029
三、团队的学习能力培育2029
四、团队的创新精神培育2029
(一)接纳模棱两可2029
(二)容忍冲突2029
(三)容忍不切实际2029
(四)强调开放系统2029
(五)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手段2030
五、团队的凝聚力培育2030
(一)领导比你更专业的下属2030
(二)给下属成功的信念2030
(三)引导成员行为2030
(四)充分授权2030
(五)让成员理解团队目标2030
六、团队成员的成功心理培育2030
第三节 现代商业银行团队管理方法与策略2031
一、商业银行团队管理原则2031
二、商业银行团队管理的方法2032
(一)了解商业银行团队的精神状态2032
(二)推行商业银行团队行为的规范化2032
(三)实施合理的用人政策2032
(四)鼓励团队成员间意见沟通和参与管理2032
(五)实施有效的领导2032
(六)维护心理健康2032
三、商业银行团队冲突管理2032
(一)冲突的解决原则2032
(二)团队冲突的解决方法2033
四、商业银行团队的差异管理办法2033
(一)分而治之的办法2033
(二)抑制的办法及其演化2034
(三)利导的办法2034
第四节 企业凝聚力2034
一、群体结构与员工士气2034
(一)群体结构2034
(二)员工士气2036
二、企业凝聚力2038
(一)企业凝聚力的内涵2038
(二)影响企业凝聚力的因素2039
(三)企业凝聚力外观2039
(四)凝聚力与效率正相关2040
(五)企业凝聚力的构建2041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2043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构建中的作用2043
(一)保证商业银行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043
(二)保证商业银行内部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2043
(三)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2044
(四)职工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调动2044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2044
(一)对银行员工进行以讲政治为核心的理想教育2044
(二)对银行员工进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2045
(三)对银行员工进行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045
(四)对银行员工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2046
第二章 现代商业银行中部门合作与平级关系协调2047
第一节 现代商业银行中的人际关系2047
一、人际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2047
(一)人际行为模式2047
(二)人际交往障碍2048
(三)人际关系倾向2049
二、领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2050
(一)习惯性制约因素2050
(二)人际协调对领导意义重大2051
(三)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2052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部门合作与组织竞争2052
一、部门冲突2052
(一)部门主管行为紊乱2053
(二)部门领导关系的破坏2053
二、合作与竞争——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2054
(一)部门合作2054
(二)竞争——银行发展的动力2055
三、部门冲突的防范与调适2057
(一)防患于未然2057
(二)冲突的调适2058
第三节 现代商业银行中同级关系处理2059
一、同级关系的含义及重要性2059
(一)同级关系的含义2059
(二)同级关系的重要性2059
二、处理同级关系的原则2060
(一)尊重2060
(二)信任2060
(三)宽容2061
(四)真诚2061
(五)自制2061
三、协调同级关系的艺术2061
(一)治人者易,治己者难2061
(二)合理授权2061
(三)制度的健全2062
(四)“以怨报德”要不得2062
(五)越俎代庖:领导的悲剧2062
(六)主动沟通,增进同级感情2062
(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062
(八)“怒”不对人2062
(九)相逢开口笑2063
(十)“甘当配角”2063
(十一)大处着眼,顾全大局2063
(十二)红花须有绿叶扶2063
(十三)管理=服务2063
(十四)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2064
第三章 现代商业银行中上下级纵向沟通2065
第一节 现代商业银行中上下级关系概述2065
一、上下级关系结构2065
(一)隶属关系2065
(二)职能关系2066
(三)依存关系2066
二、上下级的差异性2067
(一)权位差异2067
(二)职责差异2067
(三)角色表演差异2067
三、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原则2068
(一)处理与下级关系的原则2068
(二)处理与上级关系的原则2069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中纵向沟通的艺术2071
一、协调上下级关系2071
(一)上下级之间要互尊互重2071
(二)上下级之间要互谅互让2071
(三)上下级之间要互来互往2071
二、处理下级关系的艺术2071
(一)处理艺术2071
(二)语言艺术2074
三、处理上级关系的艺术2076
(一)处理艺术2076
(二)语言技巧2079
(三)与不讨人喜欢的上级融洽相处2079
【专家论坛】2080
沟通产生凝聚力2080
【银行家说】2081
建设素质过硬的一流团队2081
【本土探索】2083
人行淄博中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83
中行济南分行强化经营管理凝聚人心2084
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2084
人行西安分行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2085
【国际典范】2087
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的团队建设2087
知名企业的团队建设2089
第二十编 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培育实务操作2091
第一章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培育2091
第一节 什么是企业文化2091
一、人本性2092
二、独特性2092
三、客观性2092
四、地域性2093
五、时代性2093
六、可塑性2093
第二节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含义2094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成2094
(一)企业目标2094
(二)企业信誉2094
(三)服务质量2094
(四)企业精神2095
(五)经营思想2095
(六)企业道德2095
(七)企业规范2095
(八)企业环境2095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方略2095
(一)培育银行家精神,建立银行家群体2095
(二)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2096
(三)增强“客户观念”,提高服务质量2096
(四)抓住时代特点,体现银行个体2096
(五)重视商业银行制度文化的建设2097
(六)重视商业银行文化构造中的楷模作用2097
(七)注重商业银行构建中的观念创新2097
第三节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2098
一、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设想2098
(一)核心文化的构建2098
(二)动态文化的构建2098
(三)外显文化的构建2099
二、商业银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2099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2099
(二)参与、协作、奉献的精神2100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2100
三、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解决好几个问题2101
(一)确定以为人本的思想,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101
(二)充分发挥银行领导者与员工的作用2101
(三)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在银行文化构建中的作用2101
(四)注重继承传统与勇于创新的关系,使银行文化构建具有前瞻性2101
(五)要充分认识到构建银行文化的艰巨性、长期性2101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文化培育的内容、功能及其原则2102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2102
(一)商业银行的哲学2102
(二)商业银行的精神2102
(三)商业银行的环境2102
(四)商业银行的标志2102
(五)商业银行的道德风尚2103
(六)商业银行的目标2103
(七)商业银行的制度2103
(八)商业银行的形象2103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功能2103
(一)导向功能2103
(二)凝聚功能2104
(三)激励功能2104
(四)约束功能2104
(五)辐射功能2104
三、培育和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原则2104
(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2104
(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2105
(三)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2105
第五节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条件下的跨文化管理2105
一、人事管理2105
二、决策管理2106
三、组织管理2107
第二章 中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比较2108
第一节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2108
一、理论思考阶段——日本成功对美国的震撼2108
二、理论生成阶段——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的确立2108
三、理论成熟阶段——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构成的基本要素2109
(一)企业环境2109
(二)企业价值观2109
(三)英雄人物2109
第二节 美、德、日三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比较2110
一、美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2110
二、德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2110
三、日本商业银行企业文化2111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2112
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历程2112
(一)第一阶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与革命根据地的企业文化并存期2112
(二)第二阶段:建国后的企业文化2112
(三)第三阶段:12年改革开放中的企业文化2112
二、中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113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2113
(二)银行之间竞争的需要2113
(三)时代迅速发展的需要2113
三、目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模式2113
(一)经营目标类2113
(二)团结创新类2114
(三)质量技术开发类2114
(四)市场竞争类2114
(五)文明服务类2114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创新2114
(一)建立上下一致的经营理念2114
(二)建立严格的内部自我调控的约束机制2115
(三)培育和造就银行家队伍和复合型人才群体2115
(四)加强企业文化管理2115
(五)塑造良好的国有商业银行形象和品牌2115
第三章 现代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培育2116
第一节 企业精神概述2116
一、什么是企业精神2116
(一)群体意识说2116
(二)价值心理说2116
(三)精神总体说2116
二、企业精神的内容及其功用2117
(一)企业精神的形式2117
(二)企业精神的内容2118
(三)企业精神的功用2120
三、企业精神的特征与类型2121
(一)企业精神的特征2121
(二)企业精神的类型2122
四、企业精神的多维关系2124
(一)企业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2124
(二)企业精神与时代精神2125
(三)企业精神与精神文明2125
(四)企业精神与科学管理2125
(五)企业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2126
(六)企业精神与深化改革2126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培育2127
一、确定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原则2127
(一)个性化原则2127
(二)时代性原则2127
(三)群众性原则2127
(四)实践性原则2127
(五)实事求是原则2128
(六)科学性原则2128
二、培育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意义2128
(一)企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2129
(二)企业精神是形成和确立商业银行现代经营观念的有力手段2129
(三)培育商业银行企业精神,是深化银行改革的需要2130
三、培育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方式2130
(一)领导示范2130
(二)思想教育2130
(三)经营管理2130
(四)树立榜样2131
(五)舆论宣传2131
(六)订立制度2131
四、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确立过程2132
(一)发展和确认2132
(二)分析和总结2132
(三)充实和完善2133
(四)从不自觉走向自觉2133
第三节 中外商业银行企业精神比较2134
一、美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2134
(一)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奋斗精神2134
(二)贵在行动,重视实践精神2134
(三)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精神2134
(四)创新和内部竞争精神2134
二、日本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2135
(一)家族主义是日本商业银行企业精神的核心2135
(二)精神资源胜于金钱2136
(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2136
(四)“达到最好质量”精神2136
(五)“小气”精神2136
三、欧盟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2137
(一)以忠于团队为荣的精神2137
(二)创业者的坚定信念2137
(三)奖罚分明2137
(四)团队意识2137
(五)交流能力2137
(六)讲求个人效率2137
(七)精通电脑技术2137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2138
(一)领导重视并带头示范2138
(二)订立相应的规章制度2138
(三)创造舆论环境2138
(四)加强教育培训2138
(五)实践中培育企业精神2138
(六)企业精神随实践而发展2138
第四章 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塑造2139
第一节 企业形象概述2139
一、什么是企业形象2139
二、企业形象的特点2140
(一)形象的客观性2140
(二)综合性2140
(三)独特性2140
(四)可靠的保值力和增值力2140
(五)易变性2141
(六)突出的导向力2141
第二节 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塑造2141
一、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作用和意义2141
(一)吸引顾客2141
(二)优化作用2142
(三)获得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的重要保证2142
(四)有利于团结相关银行,并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2142
二、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基本内容2142
(一)银行总体形象2142
(二)银行产品形象2143
(三)银行职工形象2143
(四)银行环境形象2143
(五)银行服务形象2143
(六)银行公关形象2143
三、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途径2144
(一)品牌产品与优质服务2144
(二)信守商业银行的经营道德2144
(三)与社会多渠道沟通2144
(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2144
四、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2145
(一)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原则2145
(二)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基本程序2146
(三)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方法2147
第三节 CIS-现代商业银行塑造企业形象的最新战略举措2148
一、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塑造的新走向2148
(一)从CI到CIS2148
(二)CIS——商业银行识别系统2150
(三)CIS实施方案2153
二、商业银行企业形象的传播2155
(一)新闻传播2155
(二)社交传播2156
(三)其他的传播形式2156
【专家论坛】2157
建设金融先进文化重在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素质2157
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与企业文化建设2159
商业银行文化构建的误区与对策2161
浅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2165
【银行家说】2168
营造氛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2168
商业银行呼唤有特色的企业文化2170
构筑企业文化需打造好四块基石2170
论企业文化点燃员工的激情2171
【本土探索】2172
不仅仅为了利润2172
香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2180
用先进文化铸造现代保险企业2183
创建人本化银行2185
【国际典范】2186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2186
日本金融企业形象2187
第二十一编 华尔街银行家风采录2190
第一章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2190
第一节 美联储主席2190
第二节 丰富的人生经历2192
一、梦想成为音乐家2192
二、废话大师2192
第三节 美国的影子总统2193
一、福特的经济老师2193
二、里根的经济领航人2198
三、布什时期:一个不可动摇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2202
四、克林顿与格林斯潘:一对奇异的组合2207
第四节 格林斯潘的新世界经济观点2209
一、偏执的信息狂2209
二、美国经济的灵魂2211
三、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2213
四、献给总统的备忘录2216
(一)现代经济中的货币2216
(二)联邦储备系统如何创造货币2217
(三)新增加的银行准备金存款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2218
(四)借贷供给和借贷获取2219
(五)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2220
(六)银行准备金、货币供给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2220
(七)住宅建设2220
(八)耐用消费品的用户购买2221
(九)商业投资和工厂设备2221
第二章 华尔街的巨星:J.P摩根2222
第一节 重组世界2222
一、天才的投机商2222
二、华尔街大佬2224
三、铁路大联盟2227
四、成立了煤铁联合公司2232
五、摩根王国的崛起2235
六、金融大恐慌中的摩根2237
七、世界债主2243
八、最后的航行2244
第二节 摩根化体制2245
第三节 摩根财团2249
一、以第一流的方式展开第一流的业务2249
二、墨索里尼与拉蒙特2250
三、二战荣誉2251
四、金融界里的红眼龙王2252
五、新生代——诺西·琼斯、亚历山大2254
六、赤裸裸的竞争毁灭了兄弟情谊2258
第三章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2259
第一节 战火中的童年及其成为智者的梦想2260
第二节 职业金融“炒家”生涯的开始2262
第三节 与罗杰斯天衣无缝的配合2264
第四节 独树一帜的对射理论2266
第五节 光辉的业绩2268
一、美洲豹2268
二、西联公司2268
三、英镑终结者2272
第六节 索罗斯的投资秘密2273
一、金融哲学——无效市场2273
二、寻找差距2274
三、盛衰分析2275
四、仔细观察股票2277
五、投资在先,调查在后2279
六、对冲基金2280
第四章 投资天才:沃伦·巴菲特2282
第一节 从对金钱的梦想找到了精神支柱2282
第二节 格兰姆的衣钵继承人2284
第三节 选择最值得投资的行业2286
一、公司未来的表现决定着投资的成败2286
二、观察消费者动态2286
三、不熟不做,不懂不做2287
第四节 只做合理价格的交易2288
第五节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2292
一、企业原则2292
(一)简单且易于了解2292
(二)稳定的经营史2293
(三)产业长期前景看好2293
二、经营原则2294
(一)管理层是否理智2294
(二)管理层对他的股民是否坦诚2295
(三)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2295
三、财务原则2297
(一)股市权益报酬案2297
(二)股市盈余2298
(三)寻找高利率的公司2299
四、市场原则2300
(一)决定实质价值2300
(二)理想价位买进2302
第五章 农民银行家:詹尼尼2305
第一节 无可挑剔的推销商2305
第二节 逆战洛杉机2307
第三节 开辟农村市场2311
第四节 拯救好莱坞2313
第五节 名人战术2317
第六节 詹尼尼与总统罗斯福2318
第六章 银行改革家:扬·瓦兰德2321
第一节 对银行改革的大胆设想2321
第二节 高质量利用人才2323
第三节 挑战银行业——不要最大,但要最好2325
第四节 改革思想2331
第七章 犹太神话——罗茨舍尔德银行世家2333
第一节 罗茨舍尔德家族的传奇经历2333
一、王子的“御用商人”2333
二、亲吻教皇之手2335
三、踏进皇帝的寝宫2338
第二节 犹太人的领袖2341
第三节 二战对罗茨舍尔德家族的影响2343
附录编 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2347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2347
中国光大银行全员聘用制暂行规定2351
中国光大银行聘任(用)合同书2355
广东发展银行人事教育管理制度2356
广东发展银行聘用行员合同书2358
中信实业银行总行岗位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实施原则2361
中信实业银行岗位聘任合同书2364
中信实业银行分行岗位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总体方案2365
中信实业银行年度职工岗位工资浮动指标考核分配试行办法2367
中国银行职工奖惩暂行规定2367
关于对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违反金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2370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对违反售付汇管理规定的金融机构及其责任人行政处分的规定》的通知2371
关于对违反售付汇管理规定的金融机构及其责任人行政处分的规定2371
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374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377
关于改制企业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2386
工会工作条例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