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期货业发展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 7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期货业发展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 7 上
  • 中国期货业协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7928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35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期货市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期货业发展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 7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期权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基于对实体企业的调查分析1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样本企业的案例2

二、市场样本调研分析4

(一)样本企业风险管理现状5

(二)场内期权9

(三)场外期权11

三、重点样本企业分析与解决方案13

(一)样本企业风险分析13

(二)经典案例借鉴14

(三)解决方案提出与分析19

四、企业利用期权的有效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26

(一)有效业务路径分析26

(二)期权业务开展的政策展望30

附录:调研问卷样稿34

期权做市商研究39

一、绪论40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40

(二)文献综述41

二、做市商制度概述43

(一)做市商制度43

(二)做市商制度假说47

(三)做市商定价理论48

(四)做市商制度的运行原理56

三、做市策略的制定60

(一)做市策略60

(二)期权做市商对冲策略65

(三)期权做市策略和对冲策略的选择70

(四)外部因素对做市策略的理论影响73

四、做市策略的测试74

(一)基于历史数据的策略表现74

(二)基于模拟数据的策略表现84

(三)基于特殊情况和极端行情的策略表现92

五、做市策略在不同制约条件下的表现98

(一)不同制约条件下的市场流动性供应情况98

(二)不同制约条件下的市场持续发展的情况100

(三)做市商义务豁免情况对做市商的影响101

六、做市商制度建言103

七、结论104

期权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聚焦于期权策略及产品设计107

一、引言108

(一)期权概述108

(二)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110

(三)文献综述112

二、实体企业参与期权的现状与分析113

(一)企业对期权认识的误区113

(二)实体企业参与期权交易的风险114

(三)企业参与期权交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115

(四)期货公司利用期权服务企业风险管理路径117

三、实体企业使用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123

(一)期权使风险管理更加精细123

(二)期权对冲方式多样化127

四、企业利用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产品设计130

(一)设计思路130

(二)图解与需求分析130

(三)产品解析131

(四)产品对冲133

五、总结与建议134

(一)总结134

(二)建议135

期权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研究——聚焦于油脂油料产业链137

一、引言138

二、概念介绍:期权、套期保值139

(一)期权139

(二)风险管理:套期保值143

三、国外期权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成熟经验151

(一)国外企业利用期权的现状及实际经验151

(二)油厂利用CBOE期权套保的具体做法153

(三)新增期权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带来的额外风险158

四、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160

(一)当前饲料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60

(二)国内期权市场环境与市场结构163

五、期权推出后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展望168

(一)利用期权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169

(二)企业使用期权进行风险对冲——油脂压榨行业170

(三)企业使用期权进行风险对冲——饲料企业172

(四)直补背景下,生产合作社如何使用期权进行风险对冲177

(五)新增期权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带来风险的管理178

六、总结与展望183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平台的运作及借鉴——基于境内外发展经验的比较分析187

一、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研究188

(一)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现状188

(二)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运营模式分类研究200

(三)电子交易技术的发展对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影响203

二、境内场外商品衍生品交易平台发展状况和对比分析207

(一)境内场外业务交易平台发展状况207

(二)境内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市场对比分析212

(三)期货公司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参与场外商品衍生品交易面临的问题214

三、对国内场外商品衍生品交易平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215

(一)建议建立机构准入型“三层结构”模式215

(二)商品交易商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需要的支持218

境外场外商品衍生品平台的运行及借鉴——以铁矿石市场为例223

一、引言224

二、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内涵解析225

(一)相关概念225

(二)本课题研究范围227

三、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发展227

四、境外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概述228

(一)境外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分析228

(二)境外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市场格局231

(三)境外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重点案例233

(四)境外建立成熟完善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关键要素242

五、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概述247

(一)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环境分析247

(二)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市场格局249

(三)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重点案例250

(四)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252

六、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建设建议253

(一)中国多层次大宗商品市场建设要点及难点253

(二)境内外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254

(三)中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建设建议254

附录259

构建与我国期货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体系的现实路径265

一、我国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构建主体的优势分析267

(一)以期货交易所为主导的优势267

(二)依托期货交割仓库仓储网络的优势270

(三)依托成熟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以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272

(四)期货交易所会员单位参与市场网络平台建设的优势274

二、我国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模式体系的构建设想274

(一)搭建“三网”275

(二)“三网”合并步骤279

(三)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结构体系281

三、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及管理模式设想284

(一)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平台的优势284

(二)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管理模式设想286

四、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平台可开展的业务分析287

(一)仓单串换业务288

(二)升贴水业务290

(三)融资业务293

五、现货及场外衍生品市场试点建议296

六、项目总结与展望297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业务创新与自律管理——聚焦于期货公司业务创新301

一、引言302

(一)研究背景302

(二)研究意义302

(三)研究方法303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303

二、互联网金融基本介绍304

(一)资金募集305

(二)资金理财307

(三)支付结算309

(四)虚拟货币309

(五)金融信息服务310

三、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期货行业的借鉴310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310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313

(三)对期货行业的借鉴314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业务创新316

(一)期货网上开户316

(二)大数据在期货业务中的运用324

(三)互联网平台的仓单串换328

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自律管理330

(一)自律管理的背景331

(二)自律管理的必要性331

(三)自律管理的内容331

六、结论333

(一)期货行业业务转型迫在眉睫333

(二)期货开户转变期货经纪业务传统模式334

(三)期货行业对大数据的利用334

(四)线上仓单串换优化资源配置334

(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需要进行自律管理33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业务创新与自律管理——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337

第一部分 互联网金融概述338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338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338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339

第二部分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考察分析341

一、期货行业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341

二、我国其他金融行业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343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整体分析344

第三部分 境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与制度分析346

一、国际成熟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模式346

二、具有借鉴意义的期货公司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案例分析348

第四部分 我国期货公司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研究353

一、渠道阶段的业务创新模式研究——OTO模式353

二、大数据阶段的业务创新模式研究356

三、虚拟信用平台阶段的业务创新模式研究360

第五部分 我国期货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揭示361

一、不同阶段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共性361

二、不同阶段期货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个性风险揭示367

第六部分 我国期货公司参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自律管理368

一、国外互联网金融防范的经验借鉴368

二、非期货金融行业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借鉴368

三、渠道阶段的风险防范与自律管理369

四、大数据阶段的风险防范与自律管理370

五、虚拟信用平台阶段的风险防范与自律管理371

六、行业协会在自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改进方向372

结论37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公司业务创新与自律管理——基于期货公司创新方式与路径375

第一部分 绪论376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376

二、文献综述376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378

四、行文逻辑与研究目标379

第二部分 智慧地球、SMAC时代的新金融生态381

一、智慧的推动力:SMAC和认知计算381

二、SMAC时代下的新金融生态——智慧金融385

三、SMAC时代下跨界融合与金融行业格局重构401

第三部分 普惠金融、蓝海战略与利基市场403

一、创造性毁灭或颠覆性创新——来自长尾效应的启示403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业态与格局411

第四部分 变革时代下的期货公司业务创新方式与路径探讨415

一、经纪业务以及纯通道盈利模式的转变与创新416

二、期货公司研发咨询、财富管理和资管服务的创新440

三、互联网思维与创新业务、场外业务的融合454

四、交易结算与多功能电子账户创新459

五、境外代理、国际业务与全球化布局461

第五部分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期货业的自律管理470

一、SMAC技术推动期货业自律机构创新470

二、互联网金融的问题、风险与监管概述474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期货业监管体系的构建478

下册485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需求分析及政策制度建议——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485

绪论48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486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487

三、研究方法与达到目标491

四、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491

五、课题的特色与创新493

第一部分 衍生品的功能定位与衍生品套保对企业价值影响493

一、期货衍生品的功能494

二、套期保值与企业价值和盈利水平的实证分析496

第二部分 实体企业开展衍生品业务的统计分析——以沪深两市A股为例500

一、统计数据准备501

二、数据统计结果502

三、美国实体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情况508

第三部分 实体企业衍生品使用现状解析与治理框架511

一、实体企业衍生品使用现状综合性解读511

二、形成衍生品市场困局的原因剖析512

三、基于衍生品市场的现状:一个分析解决框架514

第四部分 企业开展衍生品业务的会计限制及改进建议516

一、套保会计的产生、主要内容与争议516

二、套保会计的解读与改进518

三、审计、税务等对企业套保的限制522

第五部分 套期保值有效性测度评估523

一、套期保值有效性及评估概述523

二、套期保值有效性的评估方法524

三、以铜、白糖和塑料为例检验国内套保有效性525

四、小结和建议527

第六部分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制度梳理527

一、我国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相关法规制度发展历程527

二、对现行套保相关政策的总体评价531

第七部分 结论与政策建议534

一、简要结论534

二、政策建议535

三、本报告局限性540

附录部分541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需求分析及政策制度建议——聚焦于会计、税收等制度分析561

第一部分 引言562

一、期货会计制度562

二、期货税收制度563

三、套期保值对市值管理的作用566

第二部分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国际经验566

一、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现状566

二、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政策制度567

第三部分 我国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现状及政策制度571

一、我国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现状571

二、我国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政策制度573

三、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需求分析586

第四部分 提升我国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绩效597

一、完善套期保值会计597

二、完善税制600

三、行业规则601

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管制度603

五、不同经营阶段或市值管理下的套保模式604

六、舆情606

七、组织架构606

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需求分析及政策制度建议——基于对陕西地区实体企业的调研分析609

一、绪论610

二、调研对象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分析611

(一)调研对象参与期货市场的基本情况611

(二)调研对象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情况613

三、存在的实际问题618

(一)财税、信贷、国资管理等方面的限制618

(二)期货品种、交易、交割等规则不健全623

(三)政策法规及监管规定不完善624

(四)实体企业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中存在问题625

(五)期货经营机构专业服务能力较弱625

四、“新国九条”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626

(一)统筹规划和完善加快期货市场发展的有关制度规定626

(二)运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陕西实体企业的建议627

附件630

期货公司CTA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633

第一部分 引言634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634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635

三、研究方法637

四、研究框架638

五、课题创新点639

第二部分 CTA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639

一、国内外传统CTA评价指标体系介绍639

二、构建适合中国CTA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643

三、CTA基金评级体系实证分析656

第三部分 CTA产品设计664

一、CTA产品设计原理664

二、CTA产品设计流程667

三、CTA评价指标体系对产品设计的指导作用669

第四部分 CTA基金评价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670

一、CTA基金风险类型与应对措施670

二、CTA基金风险计量671

三、CTA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作用672

第五部分 CTA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政策性建议673

一、CTA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迫在眉睫673

二、引入第三方机构作为CTA评价主体的必要性676

三、完善监管体系,促进CTA评价体系的稳定运行与发展676

第六部分 CTA评价指标体系对期货公司与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678

一、CTA评价指标体系对期货公司市场拓展的作用678

二、CTA评价指标体系对行业发展的作用680

第七部分 主要结论及改进682

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子公司金融创新:基于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的研究685

一、中国土地流转的背景与意义686

(一)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和历史沿袭687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与困境689

(三)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691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与意义696

二、风险管理子公司参与土地流转的内在逻辑和研究意义696

(一)吉林省玉米主产区调研报告696

(二)期货公司的业务发展701

(三)风险管理子公司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逻辑702

(四)风险管理子公司参与土地流转的意义705

三、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机制创新研究706

(一)金融创新707

(二)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服务与金融风险709

(三)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与融资服务711

(四)风险管理子公司与金融风险管理713

(五)风险管理子公司与金融中介713

四、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创新研究715

(一)现代农业产业链与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业务模式创新715

(二)风险管理子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创新719

(三)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模式创新的管理体系728

五、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研究732

(一)土地流转中的结构化融资工具732

(二)跨市场风险对冲的实证研究736

(三)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742

六、研究结论744

我国商品期货品种上市、退市与转板机制研究747

第一部分 引言748

第二部分 期货市场体系概述749

一、多层次期货市场体系的构成749

二、各层次期货市场间关系750

第三部分 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750

一、影响商品期货品种上市、退市与转板的因素分析750

二、决定商品期货品种上市、退市与转板机制的制度类型754

第四部分 美国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考察756

一、美国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的演变756

二、美国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演变的启示759

第五部分 国内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评价762

一、国内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的演进762

二、国内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所存在的缺陷764

第六部分 国内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改革建议766

一、关于建立商品期货品种上市、退市和转板运行机制的建议767

二、促进商品期货品种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措施772

第七部分 结论774

一、国际期货品种运行机制的经验总结和趋势分析774

二、对我国期货品种上市联合审批制及期货品种运行机制的评价774

三、期货品种上市、退市和转板应推进由注册制和核准制相结合的双轨制改革774

四、我国应设立期货品种运行的上市试验板、主板和退市观察板,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期货品种运行体系774

五、应加快与双轨制改革相适应的相关配套改革775

牌照制对期货经营机构的影响研究777

第一部分 绪论77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778

二、课题的结构安排及市场调研情况779

三、文献综述及已有研究回顾779

第二部分 主要国家及地区金融格局的演变及趋势783

一、交叉持牌的定义783

二、美国784

三、英国791

四、德国795

五、中国香港(以下简称香港)797

六、主要国家及地区牌照制运行模式总结801

第三部分 中国牌照制的历史演进以及路径选择802

一、中国牌照制的历史演进802

二、中国的交叉持牌现状805

三、市场调研结果:交叉持牌有必要但需稳步推进806

四、中国牌照制的路径选择和格局展望807

五、开展交叉持牌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制度安排建议811

六、开展交叉持牌,需完善风险监管体系817

第四部分 牌照制对期货行业的影响820

一、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及创新业务发展820

二、交叉持牌模式对期货行业的影响823

三、交叉持有牌照下期货公司的应对策略829

四、期货公司发展方向及组织结构变化833

期货市场服务河南实体经济发展专题研究835

一、河南省经济基本情况836

(一)农业大省的主要特点及发展情况836

(二)河南的工业大省的特点及发展状况839

(三)河南作为资源大省的特点及发展状况842

二、河南经济面临的问题843

(一)大宗原料价格波动加剧,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843

(二)市场需求偏弱,部分产业产能过剩843

(三)节能减排、资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844

(四)亟待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844

(五)部分行业成本高企,经营亏损严重844

三、河南省辖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情况845

(一)河南省法人客户参与期货市场情况845

(二)重点行业参与期货市场的调研情况846

(三)重点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情况847

四、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剖析849

(一)安钢集团参与期货市场案例分析849

(二)豫光金铅参与期货市场案例分析850

五、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制约因素分析851

(一)政策滞后是影响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制度障碍851

(二)期货市场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852

(三)期货公司服务企业的能力偏弱,不能有效满足实体企业的需求853

(四)企业自身存在的认识误区、人才缺乏等也是制约期现结合的重要原因854

(五)大型国企参与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854

六、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855

(一)政府各有关部门做好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创造期现对接的良好环境855

(二)优化合约设置,促进期货市场规则贴近于现货市场856

(三)努力提升郑商所主场区位优势856

(四)期货公司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857

(五)实体企业应正确认识、科学利用期货市场857

(六)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净化监管环境857

(七)加强期货市场功能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培训,提高期货社会认知度858

结论858

期货公司海外收购实际案例分析——广发期货收购英国NCM公司859

一、引言860

(一)研究背景860

(二)我国期货公司国际化进程梳理861

(三)研究目标863

(四)研究意义863

(五)文章结构864

二、广发期货收购英国NCM公司的经过864

(一)通过收购实现国际化的原因865

(二)收购的途径、关键与被收购对象简介866

(三)不同收购阶段的主要工作867

(四)GFFM的盈利前景以及公司定位869

(五)收购NCM公司的意义871

三、收购流程、成功经验与主要困难872

(一)收购流程与要点872

(二)收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873

(三)收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878

四、总结与建议880

(一)总结880

(二)对期货公司海外收购的建议881

(三)对监管层的建议883

热门推荐